我的故鄉井頭往南的沂源縣魯山,是最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早在幾十萬年前,人類的祖先——沂源猿人就在魯山洞穴里繁衍生息、刀耕火種。
我們井頭村與魯山相距僅四十多公里,歷史上井頭村及周邊地域出土過古文物,以此推算,井頭村有人類聚住的年代,肯定上溯到遠古時代。但是最早的文字記錄,只有《臨朐縣志》中記載:元末以前已有人在此居住,因為元末明初戰亂,此地成為廢墟,僅存水井一眼,后沈、曾等氏族遷入時,水井仍在,故以“井頭”為村名,井打頭的意思,至今,民間廣為流傳:先有井,后有井頭村的說法。(近幾年,發現一種稀有的誤傳:住在水井側稱之為“井頭”的稀罕說法,這種誤傳過去從沒聽井頭村里的老人們說過,其實這種說法是語法和現實都不準確,橋的一端可以稱之為“橋頭”,橋頭可以住人。井的一側不能稱之為“井頭”,當井頭的“頭”是方位名詞時,“井頭”指井口下面的深處,無法住人;全國百萬個村莊,每個村莊幾乎都有水井,但是僅有38個村莊稱之為村名井頭,看來“井頭”的村名不是隨意可以稱呼。如果真是同誤傳的一樣,住在水井側就稱之為井頭,那全國將有多少個村名稱之為“井頭”的村莊啊?)這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井頭村最早的文字記載,也是民間廣為流傳的井頭村名來歷的普遍說法。井頭村的雙眼古井,在方圓十里八鄉,實屬罕見,堪稱周邊地域“井的頭。領”(井頭,又顧名思義:井的頭領)。雙眼古井,給古老的井頭村增加了神秘的色彩。
在魯山東南方向的沂源縣錯石村,有雙砣石碾,近期在網媒熱傳,走進了大眾的視野。據網友評論全國僅錯石村有雙砣石碾,至今,別的地方沒有發現。我體驗推動雙砣石碾,推起來感覺不怎么重,可能雙砣平衡,推起來感覺還輕松,這在一定意義上提高了效率吧。據村人田老師講述,雙砣石碾并不是建村時就有,而是六十多年前才建造。
現在錯石村人還在雙砣石碾上加工豆面、玉米面等糧面,如此原始加工方法非常的有價值意義?,F代化電力機磨,加工糧面速度快產量高,機磨高速運轉摩擦產生的高溫,使糧食中的部分營養物質損失。雙砣石碾低速研磨,低溫加工,不會破壞糧食中的營養物質,也不用加入任何添加劑,就能夠保質存放。
在過去,年少的我們放學以后,都要推碾、推磨,有時候還要到井上打水。誰曾想到,這種幾千年來的生活勞作方式,在我們這個時代得以改變。隨著機磨、自來水地普及應用,人們不用再從事這些體力勞動了。我們井頭村神奇的雙眼古井和沂源縣錯石村罕見的雙砣石碾,承載著社會發展的歷史,是勤勞智慧的見證,展現了社會地發展與變遷,深深地牽動起人們的鄉情!
2021年春寫于沂源魯山
【作者簡介】
王治剛 筆名致罡,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現代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臨朐縣井頭村人。從事營銷工作,業余酷愛讀書,喜歡寫作,主要文學作品:《月是故鄉明》、《懷念我的奶奶》、《奮斗》、《探訪朐山村》、《中國神秘的朐氏》、《中華逄氏尋根地》、《闖山西》、《闖關中》、《闖關東》、《下南湖》等散文隨筆,專長于山東移民文化研究,為在外的山東移民和烈士公益尋親二十多年,山東電視臺、山東商報等多家媒體采訪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