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次方按:闊別本公眾號月余,是我停更時間最長的一次。原因一言難盡,生死契闊,亦不過如此。在正式“回歸”之前,先發個小廣告,推一本科普書籍《食日談:餐桌上的中國故事》,恰好我也寫過不少與栽培作物相關的文章,如有與本書內容相左之處,一定是我錯了。正文如下, 想買書的朋友請看文末掃描下單。
去年,龐博在《脫口秀大會》上講了個段子,說有個正在籌備的綜藝節目,是讓一群手無縛雞之力的小男生,在一片荒蕪的土地上,用6個月的時間種出1萬斤糧食,竟然有300多個愛豆報名了。
(圖源:《脫口秀大會5》)
沒想到這個段子居然是真的。
近日,勞作紀實節目《種地吧》開播了,陳少熙、何浩楠、蔣敦豪、李耕耘、李昊、鷺卓、王一珩、趙小童、卓沅、趙一博10位年輕人組成“種地小隊”,以勞作的方式,展現他們的自我成長。
《種地吧》海報(圖源:豆瓣)
節目真實還原農民們的日常生活,第一次體驗農耕生活的“種地小隊”,在田地里經歷重重考驗,37次收割機陷泥、48次農機維修,最終他們收獲了62.66噸水稻,除了種地,他們還要修房子、養羊……
(圖源:微博@種地吧)
(圖源:微博@種地吧)
農業題材火爆可不止這一兩天。國內有爆紅的李子柒這類博主,還有播了六季的《向往的生活》,國外有《克拉克森的農場》《最大的小小農場》這些優秀的農場紀錄片,《動物森友會》《模擬農場》等游戲,也都有大量擁躉。
很多人都夢想遠離城市,遠離霧霾,遠離內卷,在自己的一片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上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所以,農業題材的節目總能反復撥動人們內心的弦。
(圖源:《向往的生活》)
科技越發達,人們就越想要回歸本源。
然而,現代人對于農業了解得太少了,正如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所說:“歷史清楚地知道皇帝私生子的名字,卻不能告訴我們麥子是哪里來的。這就是人類的愚蠢之處!”
餐桌上每一樣我們習以為常的食物背后都有著精彩的故事。
上哪兒去了解這些故事?找“南瓜博士”李昕升準沒錯。
李昕升是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系的副教授,因為他對南瓜史學研究的拓荒,被網友們稱為“南瓜博士”,他還是B站坐擁幾萬粉絲的食物史up主,讓我們跟隨李昕升,穿越時空,走進食物的神奇世界。
(圖源:嗶哩嗶哩@李昕升講食物史)
01
唐朝的餐桌上,到底有沒有南瓜?
在臨潼博物館里,有一件國寶——“唐三彩南瓜”,狀如橘瓣,以虎皮黃釉為主,間施綠釉,蒂與花落痕跡尤其逼真。
(圖源:臨潼博物館)
然而學界公認,南瓜是在16世紀中葉(明朝)才傳入中國的,怎么會出現在唐代的藝術品中呢,難道是“穿越”了?
李昕升認為,這件藝術品,還真不一定是南瓜,因為不論是文字記載,詩詞歌賦還是繪畫、實物資料中,唐朝均沒有任何關于南瓜的記載。文物命名有一定的主觀性,考古人員并不是研究食物的專家,單憑長得像南瓜就給它命名,也說得過去。
從造型上看,說它是“三彩大蒜”“三彩甜瓜”似乎都沒問題,但由于大蒜是佛家的“五葷”之一,按理說不可能出現在地宮里,所以它更可能是甜瓜,畢竟《詩經》中早就有“瓜瓞綿綿”的詩句。
(圖源:pixabay)
唐朝人的餐桌上雖然沒有南瓜,卻也不妨礙它的精彩,都城長安的帝王或貴族之家能夠常年享受來自全國的物產,山東沿海的文蛤、長江流域的糖蟹、安徽的糟白魚、浙江的干生姜、陜西的枇杷……都在進貢的名單之上,還有高昌來的馬奶葡萄,安南來的檳榔和香蕉,新羅來的松子等異域珍饈。
宰相韋巨源拜向唐中宗進獻“燒尾宴”,記錄的有58道菜肴,有主食,有羹湯,有山珍海味,也有家畜飛禽,光是糕餅點心就有20多種,用料之考究、制作之精細,令人嘆為觀止。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圖源:北京故宮博物院)
02
古裝劇飯館里的大米飯都是BUG?
提到主食,我們想起來的就是米飯、饅頭,其實在唐朝以前,普通的中國人是很難吃到大米飯的。
電視劇《尋秦記》的背景是戰國時期,劇中古天樂在飯館里要了一大碗米飯,這就是一個BUG。
(圖源:嗶哩嗶哩@李昕升講食物史)
因為水稻的種植主要是在南方,而我國古代,特別是在唐代以前,政治文化中心是在北方,人口也主要聚居在北方,所以吃水稻的人并不多。
司馬遷在《史記·食貨志》中記載:“楚越之地,飯稻羹魚,地廣人稀,或火耕而水耨”,意思就是,北方的正經人不吃水稻,只有南方的蠻夷才吃。
后來隨著人口的南遷,水稻的地位才逐漸被抬升,全民吃大米飯的時代才到來。
(圖源:pixabay)
中國人最早的主食,其實是小米,小米是中唐以前北方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有著“五谷之首”“百谷之長”的稱號,小米還有一個別名叫“稷”,“江山社稷”的“稷”是土地神的意思,用它來命名小米,可見小米的地位之高。
(圖源:pixabay)
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面條,是在青海喇家遺址出土的,這是一處新石器時代人類聚居遺址,距今已有4000多年歷史。面條的形狀和今天的拉面一樣,直徑約3毫米,總長超過50厘米,卷曲在一個扣著的陶碗下面,經科學鑒定,證實該殘留物是喇家遺址先民用小米粉壓制而成的面條食物。
所以后來小麥傳入中國,沒有變成面包,而是變成了面條,這跟我們的飲食習慣、食物加工習慣都有很大的關系。
(圖源:嗶哩嗶哩@李昕升講食物史)
03
中國比四大發明還實惠的發明:把大豆當肉吃
中國是大豆的唯一起源地,“中原有菽,庶民采之” ,三千年前《詩經》中所說的“菽”就是今天的大豆。
(圖源:unsplash)
大豆是先秦時期的重要主食,后來逐漸退出了主食的領域,作為副食發光發熱。大豆不僅被用來制造豆腐、豆漿、豆豉,也是醬油、味噌等釀造的主要原料,如果沒有這些大豆做成的副食品,我們的生活還真是少了好多樂趣。
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以大豆代替肉類,是中國人的重要發明。
我們的畜牧業沒有西方發達,老百姓很難吃到肉,但多虧了大豆,它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即使不吃肉也能滿足身體的需要。
(圖源:pixabay)
今天,大豆產量第一的國家是美國,大豆在美國甚至被用到了工業領域,福特汽車就將大豆發泡材料用于汽車座椅的彈性坐墊和椅背中,將大豆油添加在汽車涂料中,這極大降低了汽車制作過程中的石油消耗。
(圖源:嗶哩嗶哩@李昕升講食物史)
04
沒菜吃的中國古人,是全靠出使西域的張騫拯救嗎?
全世界的重要作物大概有600種,其中至少一半都起源于中國。然而中國雖然物產豐富,蔬菜卻是極度缺乏,《詩經》中記載可以食用的蔬菜有二十多種,大部分都是野菜,真正可以栽培的非常少。
在漫長的歲月里,中國人能吃的基本上只有葵、韭、藿、薤、蔥這“五菜”,所以需要不斷從域外引入蔬菜。
很多人將引進大量蔬菜歸功于出使西域的張騫,但其實張騫一個人哪里背得了那么多蔬菜?他帶來的就只有兩樣——苜蓿和葡萄。
后來,不斷有蔬菜通過張騫開通的“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大大豐富了我們的餐桌。
(紀錄片《中國通史》截圖)
有些蔬菜我們可以從它的名稱來判斷它是什么時間傳入的。
漢晉傳來的蔬菜,多以“胡”命名,比如胡麻(芝麻)、胡荽(香菜)、胡桃(核桃)、胡蒜(大蒜)、胡瓜(黃瓜)、胡豆(豌豆)……
唐朝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性突顯,出現了很多以“海”命名的蔬菜,比如海棠、海棗(現在的伊拉克蜜棗)、海芋……
明清時期傳入的外來作物,則好多帶有“番”字,比如番麥(玉米)、番瓜(南瓜)、番豆(花生)、番椒(辣椒)、番梨(菠蘿)……
(圖源:unsplash)
到了近代,叫“洋什么”“西什么”的比較多,像是洋白菜、洋芋、洋蔥、西芹、西蘭花等。
今天大家特別喜歡的國民級菜肴,西紅柿炒雞蛋,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才有的菜,在民國時期西紅柿炒雞蛋只有少數吃貨才吃過,汪曾祺當年在西南聯大的時候,就記載他吃過這道菜,感覺還不錯。
(圖源:pixabay)
05
古時候的川菜,居然是甜的?
金庸老先生的《天龍八部》中犯過一個明顯的錯誤:
“段譽被鳩摩智挾持,自此一路向東,又行了二十余日,段譽聽著途人的口音,漸覺清雅綿軟,菜肴中也沒了辣椒。”
問題就出在了“辣椒”上面。
《天龍八部》的故事發生在北宋晚期,那個年代的人,是不可能知道辣椒為何物的。
在今天已經成了文化符號的辣椒,直到明朝末年才傳入中國,民間普遍開始吃辣椒是在清朝道光年間以后了。
在辣椒傳入之前,中國也有食辛辣的傳統,比如像花椒、姜、蔥、芥末、茱萸,但這些都比不上辣椒的火爆。
(圖源:pixabay)
今天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的川菜,麻辣鮮香,讓人難以忘懷,這樣的川菜口味是在清末民初的時候形成的。
而在辣椒傳入之前,川菜以燉、煮、蒸為主,主要用花椒、姜來調味,有明顯的麻味、甜味,卻一點兒都不辣。
(圖源:pixabay)
辣椒在萬歷年間首先傳入的是浙江,卻在西南地區被發揚光大,在清末光緒年間,徐珂的《清稗類鈔》中記載,“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可見那時候這幾個省的人能吃辣,在全國就已經達成共識了。
(圖源:unsplash)
結語
民以食為天。美好的食物,可以滋養生命、治愈心靈。
食物是土地的慷慨賜予,也體現出人們對生活的期許和用心。
食物的故事,雖然看起來不如王侯將相的故事那樣璀璨奪目,卻也實實在在地影響了整個世界歷史的進程。
給你推薦這本《食日談:餐桌上的中國故事》,跟隨“南瓜博士”李昕升,一起來探索食物的世界。
(戳圖片即可購買)
《食日談:餐桌上的中國故事》講述了我們熟悉的作物的傳播史、技術史、文化史,并涉及政治、社會、經濟與生活的方方面面,探索了作物與人的復雜互動關系,是一部深入研究糧食文化的誠意之作、一部講述人類與自然的史詩,帶你穿越時空,喚醒關于農耕文明的記憶。
荔枝、桃子、杏、李子、柑橘如何登上人類食物的舞臺?
茶何以成為世人追捧的飲品,并化身藝術家和詩人的靈感來源?
玉米與農民起義發生頻率有什么關系?
一粒米、一顆豆、一葉菜,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中的食物,無不蘊含著大學問,它們都是勞動人民傳承千年的智慧結晶。這些餐桌上的中國食物,為我們講好中國故事,拼上了一塊塊新的拼圖。
本書也回答了一些更為深刻的問題:作物種植資源交流與發展,是基于什么樣的背景與動因?演進路線是什么樣的?外來作物的傳入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在技術、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層面是如何與本土作物融合發展的?能為未來全球發展,消除饑餓、貧困,維護世界和平,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哪些參考?……
本書作者李昕升,現為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歷史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他是江蘇高校“青藍工程”優秀青年骨干教師,英國劍橋李約瑟研究所勁牌學者,也是“一席”講者、B站UP主、微博大V。
《食日談:餐桌上的中國故事》是李昕升的第一本科普書籍,內容言簡意賅,配有風格清新的插畫,是一本適合全民閱讀的科普書籍。
參考資料
《食日談:餐桌上的中國故事》(李昕升 著,馬浩然 繪,出版社: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
嗶哩嗶哩@李昕升講食物史
一席演講《李昕升:美洲作物的中國故事》
掃碼下單
鳳〡凰〡空〡間
設計類出版機構
一直只做一件事
用輕松有趣的方式
讓人人都能參與設計
覺得不錯,您再分享
微博/抖音/快手/知乎/小紅書:鳳凰空間
進圖書交流群 請私信回復“交流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