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們走進校園
王治剛
在"六一"兒童節來臨之際,我回想起上育紅班(學前班)的往事,感覺又拾回了童趣,兒時的天真無瑕,是那樣的珍貴。那年,玉水是5歲,為班上年齡最小的同學,憲民、芳忠同學是6歲,我同大多數同學是7歲,芳娥、芳忠姐弟兩人還是一起上的育紅班。我們是井頭村的第一批育紅班學員,育紅班教室內四大張方形水泥板作課桌,自己攜帶小板凳。沈老師(現居濰坊)教唱的第一首歌:我們六歲了,上學讀書了,學唱歌,學寫字……;沈老師教我們做游戲:丟手絹、老鷹捉小雞……;她教會我們用小木棒做算術題;她還用一臺較大的臺式收音機,給我們收聽《小喇叭》廣播節目。再就是學雷鋒做好事,爭先恐后地擦桌子、打掃衛生等課間勞動;提倡拾金不昧,把撿到的石筆、橡皮、硬幣等上交到講桌上。從那時起,就養成了好的習慣。無論后來上學還是工作,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就會保持一生,受益一生。
四十年過去了,玉水同學已經成長為一名中學教師,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憲民同學從事物流運輸生意,東奔西走,南來北往,旅行全國各地;把井頭村及其周邊的觀賞石、鋁合金型材等產品,帶到祖國的四面八方;同時,他又把新疆的葡萄干、陜西神木的優質煤炭、海南的熱帶水果等各地特產,帶回到以濰坊市井頭村為中心的廣大城鄉。芳忠同學從事觀賞石行業,已是行業界的領軍人物,相互見面,倍感親切,芳忠總是三句話不離本行,談論他的紅絲硯石、觀賞石,讓我大開眼界。偶爾,我倆也會象棋對弈,也跟著他去學習過釣魚。現居北京的李寬同學酷愛繪畫,那時候,他用石筆在石板上畫人物、山水;如今,他創作繪畫的《錦秀江山》陳列于北京中南海辦公樓 。
兒時的小伙伴立國(現居威海),他教會了小伙伴們下軍棋,老鄉鄰沈京太(立國的二舅),教會我們打撲克三五反。當時,也沒有太多娛樂項目,相比上瓦石、打耳、踢毽子、捉迷藏等活動而言,下軍棋、打撲克,就是比較難得的智力游戲。童年的記憶,縈繞心頭,那些曾經擁有的已經過去,無法重來。但是,我們懷念那段時光,卻充滿著喜悅與溫馨,一種幸福的體會,一種美好的真情。
我上小學一年級的語文課本記憶深刻,至今,回想起那些課本內容,仿佛回到了從前。我想尋求1980年上小學時的一年級一冊語文課本(五年制),多處尋訪,難度很大。舊書網上的小學語文課本,我仔細辯認,內容差不多,可是里面的插圖為彩色。我清楚記得1980年的小學一冊語文課本封面及第一頁是彩色,其余全是黑白色。記得比我們晚幾年的小學語文課本,里面全部插圖才成為彩色畫面,內容上也略有不同。
我幾經比對尋找,在網絡上的老照片中,幸運地找到了課本圖片。
一九八0年,那年我們育紅班畢業,秋天開始上小學一年級,語文一冊第一頁就是:你辦事我放心,毛主席與華主席的合影照片。
小學《語文》課本上學習過的《小馬過河》、《小貓釣魚》、《刻舟求劍》等課文,內容情節精彩生動,寓意經典,深受啟發。放學時,同學們先站隊排列整齊,集體同唱《社會主義好》、《我們是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沂蒙山小調》等歌曲,再列隊出校門回家。相互走過的年華,相互擁有過的時光,幕幕往事,猶在昨日。我們留不住美好的童年,可以留住美好的回憶……
2020年5月31日
【作者簡介】王治剛 筆名致罡,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會員 ,中國現代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臨朐縣井頭村人。從事營銷工作,業余酷愛讀書,喜歡寫作,主要文學作品:《月是故鄉明》、《懷念我的奶奶》、《奮斗》、《探訪朐山村》、《中國神秘的朐氏》、《中華逄氏尋根地》、《闖山西》、《闖關中》、《闖關東》、《下南湖》等散文隨筆,專長于山東移民文化研究,為在外的山東移民和烈士公益尋親二十多年,山東電視臺、山東商報等多家媒體采訪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