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姜天涯
上海有特產嗎? 這個問題困擾上海人,少說也有二十年了。
01
“提到上海的特產,很多本地人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這是2015年出版的旅行指南lonely planet對這個問題的回答。
我們拿著這個問題,采訪了近20組人。超過8成第一反應是愣一下。有人直言:“這問題問得我,還真不知道怎么回答。”
有一半的人覺得上海沒有特產。
當然也有人給出了另類回答:“上海人算嗎?”
“安福路算不算?”
只有年過七旬的上海爺叔,張口就來:“上海土特產么,到城隍廟去。”
“城隍廟五香豆,還有一個就是梨膏糖。”
lonely planet對這個問題的解答
沒錯,五香豆曾經坐穩上海特產第一把交椅。
在特殊年代里,它是上海人的鄉愁。
上海作家沈嘉祿曾在《排隊爭購五香豆》文中回憶:“當時,我四個哥哥全部發配到外地,或務農、或支內,還有外地親戚以上海為中轉站南下北上,也必定要帶幾包五香豆再走,所以排隊買五香豆成了我不可磨滅的經歷。”
曾經城隍廟的五香豆商店內
每天要賣出五六座這樣高的“五香豆城墻”
/來自《五香豆與梨膏糖的故事》一書
要說這顆始于1935年的五香豆曾有多輝煌,《五香豆與梨膏糖的故事》一書中寫道:從上世紀50年代到2007年前后,僅老城隍廟一帶銷售的奶油五香豆,據說已達到兩萬多噸。如果將每粒豆連接起來,可以繞地球六圈左右。
與之齊名的梨膏糖,歷史更長,始于1855年。
只不過,五香豆和梨膏糖的高光時刻停留在了世紀末。
2005年10月的《新民晚報》記錄了五香豆70大壽
“曾經為上海旅游業撐起半邊天的海派休閑食品卻日漸式微,如著名的老城隍廟梨膏糖的銷量自1995年開始連年滑坡,如今連1995年的十分之一都不到。”2000年的《文匯報》提到。
即便張口就喊我們去城隍廟尋特產的爺叔,下一句就開啟了吐槽模式:“格五香豆有啥吃頭。咬不動,阿拉牙齒都沒了。”
而80、90后上海小囡,在面對上海特產時,都不大會想起五香豆。
更別說在上海生活十年以內的人,甚至都沒有聽說過“五香豆”三個字。
02
五香豆、梨膏糖之后,上海還有特產嗎?
這個問題,其實困擾上海人很多年了。在世紀之交的報紙上,常有這樣的報道。
1999年《文匯報》上《上海特產難尋“繼位人”》一文寫道:“對于到上海旅游的游客來說,帶什么樣的紀念品回家鄉是一件頗費腦筋的事。”
1999年8月31日的《文匯報》
2006年《解放日報》發文,《上海啥時也有“莫扎特巧克力”?》:
“到上海買些啥特色食品帶回去?每每這個時候,不光出差、旅游的人找不到北,就連上海本地人也給不出個確切答案。”
該文呼吁老字號應該學習奧地利,把“國寶”莫扎特頭像印在巧克力上,用新的“文化符號”激活老字號的活力。
世博會前一年,《申江服務導報》又發問了:上海特產,只有“海寶”?
甚至到了2014年,這個問題還沒有解決。
該年《新民晚報》將五香豆、大白兔奶糖、南翔小籠歸結為“老三樣”,同時呼喚“新三樣”:“都說如今的上海長高了,變美了,發展了,富足了,可讓我不明白的是,上海的特產依然是‘老三篇’唱主角,而‘新三篇’卻遲遲未出爐。”
其實“新三樣”在過去十年間悄悄出現,只是不復“不嘗老城隍廟五香豆,不算到過大上海”這個slogan耳熟能詳之勢。
“新三樣”沒有很強的指向,海派西點和老字號糕點屬于共性較強的兩大類。
作為中國西點烘焙的發源地,西點類一直屬于值得從“大上海”帶回去的品類。
1981年出生的萬雲鵬(化名),童年在無錫生活。初中時,他的母親曾經從上海帶過花生白脫蛋卷、瑞金賓館水果蛋糕回去。
“特產的話,(一般會帶)偏西式的東西。這些屬于新奇的玩意,可能那時候無錫沒有。”
瑞金賓館的夢菲思餅屋
是網友的童年回憶
評論來自大眾點評網友“格格巫的那只貓”
我們的讀者曾經留言:“早年從上海帶一只凱司令的奶油栗子蛋糕乘飛機回廈門,中途飛機顛簸厲害,當時想著如果不行了,一定記得把手上捧著的蛋糕先吃掉。”
2007年前后,在老上海人心目中一向有口碑的國際飯店蝴蝶酥突然“出圈”,吸引了年輕人加入門前的長隊。經過這幾年社交媒體的加持,國際飯店蝴蝶酥已經成了小紅書上“上海特產”的頭牌。
上海人papi醬,在《團隊小伙伴的家鄉美食分享》視頻中,也推薦了國際飯店蝴蝶酥。
4月8日國際飯店西餅屋的隊伍
從黃河路打了個彎
一直排到了南京西路正門
至于上海的老字號食品,10年前開始逆襲,當時媒體給出的報道標題是“淮海路23家老字號‘組團返場’”。
在上海生活了7年的90后張晨曦,對上海特產的第一聯想是“淮海路上那一排排隊的店”。
“鮮肉月餅。雖然別的地方可能也有,但很多時候買的是品牌效應,外地都知道的,就是上海特產。”
現在老城隍廟食品商店內售賣的特產
年輕人似乎不太會去那里買特產了
我們在汾陽路上遇到了95后王沁(化名),她是寧波人。她現在回寧波,一般會選擇糕點類。
“(帶過)鮮肉月餅、苔條餅,還有比較老的牌子,光明邨、老大昌、紅寶石這種。”
雖然她覺得現在網購發達,已經沒有什么需要特意買回去的東西了。
“(但老字號)帶回去,大家還是會覺得是上海特產,因為別的地方沒開這個店嘛。”
03
雖然大伙兒在第一時間對“上海有特產嗎”,這個問題有點懵。
但當我們換一個問法后,收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回答。
——你曾經在上海買過什么東西,帶回去給親朋好友,作為上海的特色?
——你曾收到過什么,別人去上海帶回來的禮物?
1985年10月出版的《上海特產風味指南》
詳細列出了各個門類的上海特產
60后林芳(化名)小時候在江蘇海門下轄的農村長大。她記憶中,父親到上海找親眷,回來的時候帶過寧波年糕、軟糖、絨線、球鞋等鄉下見不到的物事。
“寧波年糕靈的。鄉下自己蒸的糕,就像崇明糕一樣,阿拉覺得老土。”
“(寧波年糕)吃在嘴巴里,很滑爽,又沒那么黏。鄉下看不到的,一看這就是上海帶回來的。”
“人家到上海來還歡喜帶點絨線回去,上海有全羊毛的。反正上海的物事都很高檔,就跟80年代初期,人家從香港帶回來的(東西),都覺得比上海的好。”
90后吳曾(化名)是福建南平人。他小學的時候到上海來,買走的是樂事薯片。
“我們那里只買得到可比克、麗麗。”
“我小時候真的覺得,怎么會有樂事這么好吃的薯片啊。我一直在期盼,我們那個小地方可以賣樂事。”
“我為了能多帶一點,把袋子撕開,把氣放掉,卷一卷,拿夾子夾一下。”
中學時來上海,他在上海第一次吃到了味千拉面。那一回,他又背回了冷藏包裝的味千拉面。“現在聽起來有點過分。(但那時候)真的覺得味千拉面很好吃。我把面煮完之后,還會把湯料剩下一些,留著下一餐再吃。”
去年他在老家辦婚禮,送給伴郎的伴手禮是高達基地限定模型。
高達基地限定模型
盒子背景中有上海夜景
/受訪者提供
“我朋友喜歡高達。我送的那款包裝盒背景是東方明珠。嚴格講,其實網上都買得到。但我們那里就沒有(高達)專賣店。”
這個選禮思路,和小紅書的另一高票特產相當——玲娜貝兒。雖然實足才2歲不到,但這只粉紅狐貍早已是“沒有故事也能紅的女明星”。在市區行走,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她出現在大家的包上、背上、頭上。
是川沙頂流
也是上海特產頂流
截圖自小紅書
張晨曦老家在新疆,2018年的時候,她買了三塊Awfully Chocolate巧克力蛋糕切片,一路坐著飛機帶回了新疆。
“因為當地買不到,或者就是溢價非常夸張。上海賣二三十元,但在新疆就要賣68元。”
今年過年,她買了鮑師傅和山姆的瑞士卷回家。
“回家給人帶東西,只要是那個地方沒有的,都可以作為伴手禮送給他們,他們都會開心。”
在新疆買山姆的瑞士卷
需要代購
/受訪者提供
經過一輪采訪后,我們發現,大家從上海帶回去的很多東西,都是在當時、當地屬于新奇、時髦的東西。
上海檔案館研究員邢建榕,曾在2013年的采訪中用海納百川、求新求洋,點出上海特產的特殊性。
一來,上海本來就是一座移民城市。即便是外來物事,經過上海的加工改良,得到有效傳播,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上海特產。“比如老虎腳爪、蟹殼黃、生煎包等,其實這些是江浙這一帶的特色,只是上海更懂得包裝和推廣,以至于人們最終記住了上海。”
再有,上海開埠以來一直與國際頻繁交流,洋氣也是海派文化的一個關鍵詞。“以前上海人去走親戚,往往不是帶只雞或者帶塊糕,而是帶去上海的時髦玩意,東西并不一定要很貴,但總給人大開眼界的感覺,通常都是些獨在上海才能買到的西洋貨。”
1985年的《上海特產風味指南》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但在2023年的今天,網購發達,物流速通。以前來次上海都算新聞,現在去全世界任何地方都不是什么大事兒。
所有人到所有地方,都變得不再稀奇。
連特產都可以網購送到家。
“沒有什么驚喜,沒有覺得你大老遠給我帶過來,你惦記我,沒有這種感覺了。”張晨曦說道。
“就是這個東西得來太簡單、太容易了。”
這種感覺不僅年輕人有,年紀大的也有。
我們在五原路上采訪到了90歲的丁爺爺,雖然他對上海特產的第一聯想是“五香豆”,但覺得現在再談特產,也沒什么好談了。
“現在儂講啥東西好吃?講不清,都沒啥特別好吃。”
“現在東西實在太多了,魚了肉了蝦了蟹了,都沒啥吃頭的呀。”
“阿拉70年代,無錫大閘蟹吃吃好吃唻。現在大閘蟹也沒啥味道了。”
但沒想到的是,覺得已經沒什么“談得上好吃”的丁爺爺,和我們講完踏上腳踏車,準備去宇宙網紅“光明邨”進貨了。
參考資料:
1、沈嘉祿,《排隊爭購五香豆》,上海星期三,2006年11月6日
2、宋琤,《新景點缺少海派食品,老字號何不登堂入室》,文匯報,2000年1月16日
3、顧佳赟、楊金志,《上海特產難尋“繼位人”》,文匯報,1999年8月31日
4、吳衛群,《上海啥時也有“莫扎特巧克力”?》,解放日報,2006年12月20日
5、彭小華,《呼喚“新三樣”》,新民晚報,2014年5月1日
6、李元珺,《最獨到上海“特產”:品味》,新聞晨報,2013年1月23日
寫稿子:姜天涯/
編稿子:小泥巴/
拍視頻:姚祖鴻 姜天涯/
做圖片:二 黑/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