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盲目“砸錢”,家長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幫助他們認清自己,找到自己,喜歡自己。
——薩姐
作者:暖心
01
網上看到一位媽媽的感慨,不由被觸動。
孩子讀四年級,老人突然生病,她也面臨中年失業的困境。
棘手問題接踵而至,自顧無暇之際,媽媽無奈選擇對孩子放手:不再雞娃!
從此,她不再給孩子布置課外作業,只要求孩子認真完成課內練習;同時她停掉了孩子的各種興趣班,只留下孩子最喜歡的吉他課。
時間一下子空出了很多,孩子終于有了玩的時間,媽媽也開始享受與孩子共處的親子時光:花一個下午看孩子畫迷宮,聽孩子滔滔不絕講迷宮構思。
孩子豐富的想象力令她驚嘆,她也由衷欣慰,孩子終于有了時間去實現自己小腦瓜中奇奇怪怪的想法。
更出乎意料的是,孩子的成績并沒有因為她的躺平而一落千丈!
對此,媽媽無比感慨:選擇不雞娃后,一切自愈了,那些雞飛狗跳的日子,不過是自己一廂情愿的精神內耗,原來生活可以如此淡定而美好……
02
雞娃,不過是家長的一番自我較勁
你雞娃了嗎?娃被雞好了嗎?
家有學齡娃,“雞娃風”不知不覺從精英家庭走入尋常百姓家。
作為一名小學生媽媽,在大環境的氛圍影響下,我也不由自主追隨雞娃大軍,可五年的雞娃路,帶給我更多的是難以言喻的迷茫。
就在前不久,兒子捧著試卷回家宣告:媽媽,我考了XX分,全班XX名。
我看了看,欣慰又心酸:欣慰這就是孩子的真實學習能力,心酸近五年的雞娃路,到頭來不過是自己的一廂情愿和徒勞!
換句話說,雞不雞,娃都那樣!
他并沒有在我的努力下,成績一躍而上;他也沒有在我放手后,成績直線下滑。
可近五年的辛苦付出和努力掙扎,卻是不爭的事實和不堪的回憶。
從一年級到五年級,每天下班后我匆匆趕回家,每天晚飯后我急急坐在桌前陪伴他:陪讀、檢查作業、查漏補缺、增加新知……
恨不能把一分鐘當作兩分鐘用,盼望著孩子一學就懂、一遍就過。
然事實不盡人意,孩子漸漸長大,越來越不滿對他的學習安排,他哭、他鬧、他發脾氣、他想盡各種各種對抗。
不知有多少個夜晚,一家人因為學習問題爭執,一個生氣,一個負氣,還有一個嘆氣。
終于,我精疲力竭,在一位過來人媽媽的指點下選擇“放下”與“放手”:
從此只檢查孩子作業有沒有寫完,不再批改他作業是對是錯;
我不再要求孩子每天完成課內作業后再刷課外題,所有的學習全權由孩子自己來安排,我只出現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
煎熬中過完了一個學期,我以為放手會換來慘不忍睹的結果,卻其實:兒子仍然徘徊在原先班級排名,但母子間的爭執卻為之減了不少。
五年辛酸雞娃路到頭來才發現,這不過是家長的一番自我較勁,給孩子找麻煩,給自己找不痛快!
“普而慌則雞,雞而優則牛”,不是每個父母都自帶雞娃屬性,但在“不想自己孩子比別人差”的焦慮中,無數家長或主動、或被動投入雞娃浪潮里,身不由己被推著前行。
可事實上,孩子就像一棵成長中的小樹,外力的確很容易將它摧毀,但小樹若要生長得出類拔萃,最終卻只能靠自己。
就像3娃博主媽媽“愛讀童書媽媽小莉”說的那樣,養育3個孩子的歷程,讓她越來越發現一個真相: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個性,也有自己來到這個世界的使命。
究其本質,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不在于對孩子做了什么,而是父母本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活出了什么樣的生命狀態。
用一個生命狀態影響另一個生命狀態,才是最好的養育。
02
當年被雞的娃,如今都過得怎么樣?
“比起無法接受自己的平凡,更不能接受自己孩子的平凡。”
全天下的父母抱著共同的焦慮,生命不止,雞娃不休。
不惜掏空家底拼雞娃,若干年后,孩子真的就能夠躋身精英嗎?
不然。事實上,更多父母需要承受另一個現實:孩子歸來,仍是平凡人。
前段時間,北京第一代“雞娃本娃”,一個95后的姑娘以自述的方式,講述了自己在歷經各種“雞娃教育方案”后的發展狀況。
學區房、私立外國語學校、補習班、南極游學、出國交換……享盡各種優勢資源,姑娘最終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職業往好聽了講是編劇是作者,更客觀地說,是自由職業,是無業。
作者自我總結:父母不遺余力花下資本進行雞娃教育,并沒有讓她出人頭地,只是讓她相較于同齡人多賺了一點,工作輕松了一些。但她的能力也僅能在北京負擔自己買車,卻沒有能力買房。
包括她身邊的一群被雞的朋友,情況都相差不大,大家終歸都淪為了社會里一樣搬磚的996。
有想明白的雞娃人,投入副業搞起了烘焙;有的辭職當了酒保,有的甚至去做健身教練,外賣派送員……
雞娃失去母雞的庇護,一樣只能在風雨里自己奔波覓食。
日本版的《人生七年》紀錄片,則更真實地通過影像資料記錄雞娃的成長史。
每隔七年的一次回訪,這些來自中層階級普通家庭的孩子,在雞娃的路途上,一開始有多充滿希望,到最后就有多少煩惱。
13個被追蹤的對象,在第三個七年之后,大多都偏離了曾經的預設,所有當年的躊躇滿志,最后在現實中不得不低頭,選擇一個普通的行業,普通的職業謀生。與普通人無異。
畢竟,蕓蕓眾生,少有精英。
03
不雞娃,家長還能教育啥?
也有家長迷茫,在如今的教育環境里:不雞娃,還能教育啥?
TED演講大會上,來自深圳語文老師趙查分享的一段任教經歷,令人深思。
語文課上,趙老師給全班同學播放了一段《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的視頻,里面講到了消防員楊科璋的事跡。
楊科璋在大火中救出一個兩歲的小孩,火情迷霧,他不幸踩空墜樓,犧牲時懷里卻緊緊抱著兩歲的小孩。
看完視頻,趙老師已經雙眼濕潤,他控制住情緒,啟發孩子談談感想。
然而,一眼望去,全班孩子,一臉木然。
趙老師很難受,他點名提問班長,讓孩子回憶自己上一次因為感動而流淚,是在怎樣的時刻?
孩子努力想了想,最后回答:不記得感動是在什么時候,只記得上一次流淚是因為月考退步,受到爸爸的批評。
這個回答,讓趙老師很無語。他說,多年以后再回想這一幕,依然感到深深不安:教育竟讓孩子變得如此冷漠,教育竟讓孩子失去了對生活的感知力!
是的,在一切向分數看齊的功利社會里,我們的孩子已然成為追逐分數的機器,無知無感,看不到分數以外的人和事。
到底什么才是教育的真諦?
政協委員唐江澎校長接受記者采訪時的回答:
“孩子沒有分數,過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孩子只有分數,恐怕也贏不了未來的大考。”
深以為然。
比起盲目“砸錢”,家長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幫助他們認清自己,找到自己,喜歡自己。
1)在實踐中感知社會
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小行為,都與這個運作中的世界產生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家長應該鼓勵孩子走進自然,親身經歷,獲得書本以外的第一經驗。
在實踐中體驗生活,感知生命厚重與精彩,收獲成長。
2)在探索中提升認知
家長也需要鼓勵孩子用閱讀、看紀錄片的方式,探索生活圈外的精彩世界。
在他人的間接經驗中,自行吸收自己想要的知識,激發探索欲望,通過自己的能力從小事物中找到與大世界的科學聯系,提升認知,開闊視野。
04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羅·弗雷勒曾說:
“真正的教育應該能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在社會中的真實處境。讓我們看到我們所處的社會結構。”
誠然,學習是學生的本分,但孩子的未來并不只會因為“成績好”而一路開掛。
縱然,雞娃也有成功的案例,但在教育內卷的浪潮中,為人父母更應該明白:
比起讓孩子成為別人,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始終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和善意,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