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節對于青年導演扶持的平臺價值,關鍵在于是否能夠形成有效閉環。
文/龐宏波
“像是相親”。
此前多位從北影節創投走出來的青年導演,在回顧自己參加北影節經歷的時候,都用到了一個統一的詞匯“相親”。
在創意人才稀缺的產業環境下,青年導演需要得到賞識的機會,而產業也需要新人才源源不斷的涌現和填充。所以,青年導演視電影節創投為一次難得的“相親”,而電影節創投作為一個平臺,其作用不僅僅局限于提供“相親”的空間。
過去12年,北影節一共累計接收了7061個報名項目,近200余個優秀項目從中脫穎而出,其中,已開拍或上映的項目有40個。數量上連年的“再創新高”和項目上映成功率并非是北影節創投在平臺價值上的全部體現。
今年北影節創投在青年導演的扶持上依然有多個亮點,青年導演的扶持不應該僅僅在于創投的“選”,電影節對于青年導演扶持的平臺價值,關鍵在于是否能夠形成有效閉環。
1
—讓導演“回家”,創投平臺最大的“交代”—
選出來的人才需要一個“交代”。
對于各大電影節的創投來說,最大的通病在于“只管選”。能夠獲獎的導演和項目不在少數,但真正能夠在市場走完從制作到上映完整閉環的項目卻并不常見。所以,如何給一個“交代”是電影節創投好壞的分界線。
對于今年的北影節來說,導演“回流”形成了三大亮點,這也是北影節給予產業的“交代”。
第一大亮點,從創投走出來的導演帶著作品入圍主競賽單元完成“交卷”。第十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主競賽單元,共有三部中國影片入圍,其中兩部影片都和北影節創投有著密切聯系。《消失的她》是由陳思誠監制,崔睿和劉翔執導,朱一龍、倪妮主演。劉翔長片處女作《不速來客》 獲得第十屆北影節項目創投“最具潛力創作團隊項目”。而另外一部《瞧一橋》是宋新棋的長片處女作,該片曾獲得第十一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創投“優秀項目獎”。
第二大亮點,從創投走出來的導演開始“反哺”。此前參加第九屆北影節項目創投的徐磊,執導了第十三屆北影節主題短片《春日大訂單》。這部主題短片正式發布后,獲得了不小的關注。更新穎的視角,給予了觀眾眼前一亮的感覺。
第九屆北影節項目創投首次推出制作中項目申報,徐磊導演帶著尚未完成后期的影片《平原上的夏洛克》入圍。半年后,這部影片成功在院線公映,成為創投平臺轉化成片走進院線最快的項目。而今年,徐磊的第二部院線長片《遠大前程》也將公映。
被北影節改變軌跡的徐磊也表示,如果沒有北影節創投,他做電影導演的這件事可能沒那么順利。如今,創投涌現出的青年導演重新回到電影節執導主題短片,也必然會對更多青年導演起到激勵的作用。
此外,顧曉剛導演今年成為北影節創投復審的評委。顧曉剛導演的《春江水暖》獲得了第八屆北影節項目創投“特別大獎”,成片入選2019戛納電影節“影評人周”,成為首部該單元閉幕華語影片。創投導演“回流”成為創投評委,看似是一種激勵,但實際上相似的發展經歷對于青年導演來說顯然可以提供更大的幫助。
第三大亮點,重新擁抱未完成的創投項目。今年在創投路演現場,WIP制作中項目《河州》主創表示,2021年的時候主創就拿著劇本到了北影節的創投參加了路演。兩年時間,《河州》拍到了100分鐘,但因為一些原因沒能拍完。而今年再度以WIP制作中項目亮相,希望能夠順利完片。
這三個亮點實際上體現出的內涵遠比看上去豐富,這三個層面也從不同維度體現出了北影節創投在過去所呈現出的平臺價值。對于電影節創投來說,第一個平臺價值在于是否能夠選出真正具有潛力的項目;第二個平臺價值在于選出來的潛力項目能否完成兌現最終落地。而第三個平臺價值在于人才能否形成“良性循環”。今年北影節在創投層面也正是通過這三點,交出了自己的一份“答卷”。
2
—“無死角”覆蓋青年導演賽道,給予“起跑”同時也畫出“終點線”—
電影節創投需要體系化。
對于北影節創投來說,已經對青年導演實現了“無死角覆蓋”。目前,影視內容創作方式越來越多元,青年導演自然需要更豐富的賽道來激發活力。如今,北影節幾乎可以為任何一個青年導演提供賽道。
對于劇本,項目創投提供了舞臺,而且創投評委也從不同維度可以給予項目建議。比如今年創投終審評委,評委主席是陳可辛,而評委包含了編劇、導演張冀、演員姚晨、黃軒,同樣是通過導演扶持計劃成長起來的文牧野。實際上從初審到復審,北影節創投都注重評委的多元化,希望給予項目更豐富的建議和幫助;對于已經處于制作中的項目,WIP制作中項目為其提供了對接的渠道;短視頻單元給予短視頻青年創作者認可和支持;ReelFocus真實影像計劃專注學生導演、青年創作者的挖掘和培育,設立創投和競賽單元,目的是為學生導演順利成長為職業導演保駕護航;而“注目未來”單元則為青年導演處女作提供了機會;主競賽單元則為更成熟的長片提供了舞臺。
給予青年導演更豐富的選擇之外,北影節創投作為平臺也將項目最終如何在市場落地作為了重要的考核標準。
今年,項目創投邀請了兩位業內資深導師在項目終審路演之前同項目分一對一交流,從項目開發制作、陳述邏輯、推介方式等方面對項目方作出專業指導,而本屆項目創投首次組成“首席制作人”團隊,邀請頭部影業負責人共同投票評選出“最具市場關注項目,但實際上,在給予項目市場潛力肯定的同時,實際上也給創投項目畫成了更明確的“終點線”,在于項目最終需要面向大眾。
今年,院線電影在題材和類型上有多元化的趨勢。雖然在春節過后整個大盤進入到一個回調期,但是也涌現出了多部從電影節走出來的口碑佳作。其中,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項目創投“評委會特別推薦項目”《臍帶》和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項目創投“優秀制作中項目”《撥浪鼓咚咚響》今年都在院線完成公映。而且作為兩部口碑向影片,這兩部影片也的確豐富了市場題材和類型。
3
—電影節之間“抱薪”,青年導演“取火”—
開放合作可能反而會激發華語電影未來“走出去”。
今年,北影節在論壇上不斷強調“走出去”,而“走出去”不僅僅是內容走出去,實際上也需要眼界“走出去”。
去年,北影節同香港國際電影節首次簽約。希望加強兩岸青年影人的培育和交流。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項目創投首次與香港亞洲電影投資會(HAF)合作,增設中國香港項目子單元,共有4個項目進入到項目終審路演環節。這也鼓勵中國香港項目及優秀青年電影人參與北影節創投,促進兩地電影市場融合發展。
在終審路演現場,編劇和導演張冀在聽完最后一個香港項目講述之后表示“我們內地的這些前面10個創投,大部分在講父子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但香港這幾個項目都是講人和空間的故事,就有點意思了。”
從中也能看到,香港青年導演在創作視角上同內地青年電影人的不同。電影節平臺與平臺之間的合作也可能會激發導演之間的交流進步。
在項目創投終審路演現場,評委普遍反映創投項目的題材和視角過于單一化,而類型和題材的嚴重同質化的確是過去5年整個產業所面臨的嚴重困境。往往電影節創投項目集中于某幾個中小成本影片類型,進入市場后由于缺乏足夠的辨識度而無法獲得足夠的關注。在今年的路演現場,多位評委都一針見血的指出了項目存在的市場缺陷,這對于終審項目未來進入市場實際上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內地電影發展的大脈絡里香港導演“北上”功不可沒。香港電影類型片體系發展相對內地顯然相對完善,但是其自身市場空間過窄又難以給予青年電影人足夠大的施展空間。而相反,內地電影市場在經過過去三年后重迎“春天”,恰恰需要更多的人才涌現,而雙方的合作交流,也給青年電影人溝通合作提供了機會。
作為平臺,北影節創投將觸角不斷延伸。在當下的產業環境,創投必然需要不斷完善閉環。如今,“選”已經無法滿足產業對于創投的需求,如何做好青年導演的“售后”,更好推動人才和作品落地,才是創投當下最應該聚焦的重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