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縱觀近現代中國歷史,中美關系一直處于一種微妙的平衡中。
無論是在曾經全球冷戰時期所奉行的資本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陣營的對立,還是蘇聯解體后美國從自己切身利益出發而采取的多方面制裁,亦或是短暫的和平共處互惠合作。
中美之間似乎從來都是小摩擦小對立不斷,卻從未有過任何要開戰的趨勢或苗頭。
作為霸權主義的美國,為何在同中國交往中出現摩擦時頻頻“耍嘴上功夫”,他們的顧忌,究竟是什么?而中國能在多元的全球關系、多變的中美關系中獨善其身,究竟又依靠著什么法寶?
和平、友好的中國形象
從全球的多元局勢講,中國一直是堅定的“和平主義”的踐行者,并持續為維護全人類共同發展利益而貢獻自己的力量,例如環保事業、維和事業、慈善公益事業等等。
不同于美國打著“人道主義精神”旗號推行著“軍事霸權主義”,中國奉行從來都是“堅決不干涉他國內政”,“尊重每一個國家的自主發展”,而切實所做,也是如此。
自美蘇爭霸開始,全球局勢便一直處于全面冷戰、局部熱戰中。即便后來蘇聯解體,全球格局轉變為一超多強,地區性的熱戰態勢也依舊不變。
遠不提上世紀的戰爭,單從這近二十年的歷史里,我們便已經見證過不少動亂。無論是由于資源侵占而引發的中東地區混戰,還是前不久爆發的俄烏戰爭,亦或是歐洲地區時常出現的小摩擦。
如今的世界,似乎處處透著危機;而這些戰爭里,少不了會有美國的手筆。
就在俄烏戰爭剛剛打響之際,美國便已經迫不及待地暗中拉攏歐洲眾多資本主義國家支持烏克蘭,販賣武器、口頭援助……浮于表面的支持迷惑著烏克蘭對于戰爭局勢的判斷,卻在烏克蘭真正需要援助的時候裝聾作啞。
而美國所做,遠不止這些。
“北溪油氣管道”轟炸事件讓天然氣資源損失慘重,俄羅斯又因為先前歐盟與美國的聯合制裁而不愿提供資源販賣,這使得歐洲國家只能從美國購買能源。
并因此還需要額外支付高額的運輸費用,經濟支出大幅增加。
而經濟快速發展、綜合國力日益強盛、奉行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的中國在此時,再一次強勢地出現在國際視野中,并成為歐洲國家試圖恢復自身經濟發展、減少現有損失的優秀經濟合作伙伴。
作為五大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的俄羅斯,也同中國一直處于穩固友好的合作關系中,而這無論是軍事援助、經濟交流、還是政治互動、科技創新等方面表露出來的密切緊實的聯系,都會讓美國在向中國利刃相對前進行深思。
而即便是在向來以混亂著稱的中東地區,就在前不久,作為戰爭主體國的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也已經在中國的幫助和見證下進行了“世紀大和解”。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身處硝煙之中的、流離失所國破家亡的人們早已將殘酷的歷史刻在了血肉中、記憶里。
越來越多的人對于戰爭一事深惡痛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奉行謀求并維護和平,而中國多年來塑造并踐行著的熱愛和平的形象,贏得了許多國家的支持與尊重。
一面是離心離德的美國,一面是人心所向的中國,單從國際局勢來說,向來不是孤立無援的中國,是美國不敢輕舉妄動的“王牌”之一。
影響全球的出口貿易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開始飛速騰飛,雖然GDP總量還未能超過美國,但在制造業、農業等領域同美國相比,幾乎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而穩定的、高速的、大體量的發展趨勢,也根本不容忽視。在三年疫情肆虐全球時,縱然各國都受到了巨大的影響,但中國所交出的經濟問卷,也依舊是少有的漂亮。
曾有美國專家預測,中國的GDP將在2025年之際超越美國,此消息一出,更是在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之中引起軒然大波。
美國開始謹慎地正視起中國來,并制定計劃同中國打起貿易戰來。
即便是在今年,“中國威脅論”的論調也沒能停歇,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以至于美國發表言論,聲稱中國已經步入了發達國家的行列。
而這些年里,除了連同西方媒體一起進行輿論的污蔑與壓迫外,經濟制裁的手段也有些不堪入目。
例如說調高貿易關稅增加出口經營的成本,推行相關政策以制裁我國企業在當地的發展,甚至還對光學設備及醫療設備等專業技術領域的產品進行“懲罰性收稅”。
只是縱然美國為了制裁我國、遏制我國經濟發展采取了諸多措施,最終也沒能如愿。而中國經濟在美國的優勢,更是在這些手段中得以一點點展露出來。
美國作為早期的、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去工業化嚴重,即便他們想要將中國的產品淘汰出美國,甚至自發在民間采取了銷毀家中“中國制造”產品的行為。
但由于許多產品根本無法在美國實現本土供應,而中國作為制造業與出口貿易大國,早已滲透進美國民眾在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中。
甚至由于貿易戰的推行與實施,美國僅在一年的時間內便至少虧損了1000億美元,屬實作繭自縛得不償失。
而此次事件最大的“苦主”,是那些同中國有業務往來合作的企業,和需要購買“中國制造”產品的普通民眾。
在《環球時報》旗下的輿情調查中心發起《中美貿易戰公眾態度調查報告》時,有至少超過六成的美國受訪者表示“美國因此受傷”。
事實上,從真實數據來看,在中國與美國的貿易往來中,美國顯然是更依賴的一方——無論是在農副產品、還是工業制造產品中。
美國既然可以制裁,那中國便有應對的“反制裁”手段,甚至在必要時期,中國也可以采取主動的制裁行為。
僅僅是一次單方面的制裁便已經讓美國損失慘重,更遑論中國真的因此而反擊什么。因此,這無疑也是讓美國慎重小心的緣由之一。
軍事領域的強勢
當今世界,誰擁有核武器誰就擁有話語權。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所有人都見證并意識到了核武器的震懾力與破壞性。
并擁有不到萬不得已之際不使用核武器攻擊的共識——即便是在美蘇爭霸時期,在雙方所代表的北約與華約的對峙中,都沒有采取使用核武器擊打的戰略。
而當棋桌上的對手換作同樣擁有核武器擊打能力的中國,美國也斷然不想得到“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結果。
許多人都猜測著中國敢于與美國掰手腕的原因,并對此眾說紛紜。
第一個說法是,中美兩國都擁有戰略核打擊的能力,且雙方都非常清楚全面核戰爭的后果,這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美國俄羅斯等大國的軍事行動。
也有人從經濟角度分析認為,中國與美國作為全球范圍內超大體量的經濟體,一旦兩國開戰,便會給世界經濟帶來混亂,后續結果不可控且影響嚴重、波及范圍廣。
第三方面,現如今一超多強的多元化世界格局,使得各大國之間關系緊密、競爭激烈。
一旦中方與美方這兩大國開戰,相似體量的碰撞難免會造成兩敗俱傷的局面,進而帶來讓雙方都難以承受的后果。甚至有可能因為雙方損失慘重而大傷元氣,在超級大國行列中消失。
如果真的出現如此境況,那么原本就對中美兩國虎視眈眈的印度、俄羅斯、日本與歐盟等等都會成為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最終受益者。
無論以上哪種說法似乎都可以成為美國不敢輕易與中國開戰的緣由,但軍事戰略專家們顯然有些額外的看法,即“拒止戰略”——同時也被稱作“反介入戰略”。
日本就曾經在《朝日新聞》中指出,“中國正在增強自己的核實力,同時實施反介入戰略,限制日美軍事同盟?!?/strong>
而究其根本,所謂的“拒止戰略”,不過是利用高科技的新式武器,建立突破第一島鏈的反導屏障。
從而對敵方在西太平洋地區的戰斗群和前哨基地實施威懾和打擊,以維護我國領空、領海及陸地的國土安全與切實利益。
依照目前的戰略布防來說,我國現有的拒止戰略主要包括三條防線:
第一道防線反艦導彈和潛艇力量,它們列陣在邊境海岸線外540至1000海里的地方。
第二道防線距離較之第一道防線而言同陸地相近,停靠在海岸線外270至540海里的范圍,除卻潛艇的軍備力量之外還增加了空軍的配置。
而這第三道防線,也就是最后一道防線,僅在海岸線270海里以內,配備的軍備力量更為強大,包括潛艇、地對艦導彈、以及水面潛艇等,震懾性與破壞性都更強。
但軍事領域內的“拒止戰略”絕不單單只體現在這三道防線。
近代史筆下的中國充斥著戰爭與欺辱,泱泱華夏幾千年,竟是被外寇動搖了根本。
無論是英國率先試探的第一次鴉片戰爭,還是日本前后爆發的甲午戰爭與侵華戰爭,亦或是在建國之后,美國無視中方警告,在三八線附近肆意發動朝鮮戰爭,嚴重危及中國自身利益。
近百年來的屈辱史幾乎是用血淚刻畫出了這樣一個教訓——落后就要挨打。
而這些事件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當時薄弱的中國綜合國力,不光沒有先進的、眾多的、完善的軍事裝備武器,甚至在軍隊的人員訓練與配給上都顯然還處于一個極為落后的地步。
由此我們也可以說,所謂的拒止戰略,實質上就是一種反侵略戰略——多領域、多層次范圍內的反侵略。
而在真正踐行拒止戰略時,既要追求著把強硬軍事能力當作基礎與底氣,上至政府軍人、下到士兵民眾,都需要有堅定不移的決心和同仇敵愾一致對外的團結。
只有當這二者兼備時,這個所謂的拒止戰略,才能真正地對外起到威懾作用。
合作共贏方為上上之策
根據環球網2022年7月28日的報道稱,中美兩國元首曾就雙方當前關系進行了長達兩個小時的會晤,尤其針對于臺灣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明確的溝通。
臺灣問題一直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干涉中國內政的由頭。
美國總統拜登對此強調,美方對臺政策維持不變——不支持任何程度及任何形式的“臺獨”,堅決反對任何破壞臺灣和平穩定的行為。
但也僅僅只是在拜登表態之后不久,西方媒體開始營造輿論,宣稱美國國務院眾議院議長佩洛西在訪問亞洲之行的過程中。
除了對韓國、 日本、馬來西亞以及新加坡等國家進行訪問之外,可能還會存在竄訪臺灣的行徑與安排。
而這件事,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佩洛西作為美國國務院眾議院議長,一言一行都代表著美國政府的官方意思,整個亞洲之旅的訪問都是以國家為單位,而臺灣二字的出現究竟意味著什么簡直是不言而喻。
這簡直就是在明目張膽的干涉中國內政,堂而皇之的支持臺灣獨立,而這明顯與美國總統及政府的官方說辭不符。
最終佩洛西沒有到訪臺灣,也許是因為在此流言傳出之后,受到了中國外交部為首的強烈反對與斥責,也許是因為中國邊防頻繁的軍事演練,弄得所有人都人心惶惶劍拔弩張,又或者是顧忌著訪問臺灣之后中國強硬的態勢與可能的手段,美國終究沒有走出公開同中國對立的這一步。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中國的外交準則,在如今多元化的社會,合作共贏顯然才是上上之策。
中美關系更應該如此——尤其是在雙方軍事力量旗鼓相當、經濟交融日益密切、而國際形勢中又同樣面臨著其他大國虎視眈眈的境遇的情況下。
綜上,美國不敢輕易主動同中國開戰的緣由或許不止如此,但中國日益強盛的綜合國力一定是所有問題的根本。
盤臥千年的東方巨龍,正在騰升吟嘯;華夏兒女脊梁正正,終有一天會讓中國屹立在世界的中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