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顧 箏 沈冠君
有個段子,說阿姨守在“海鮮水族館”前,等著帝王蟹猝死的那一刻,讓工作人員撈起了它。“死蟹打對折。” 聽了,大家都會心一笑,畢竟,這種打折時刻確實令人血脈賁張。懂的都懂。 上海很多超市就有這樣“激動人心”的打折時刻。
01
23:30免費派送,更像是個噱頭
誰熬得動這個夜
玻璃大門上所貼的這張打折時刻表,會讓人不由得提升薅羊毛的心理閾值。
“等到了晚上11點半,真的就免費派送了嗎?”
店員一邊喊著:“全場七折,豬肉三盒五折。”一邊回答著我們這種不懂行情的問話:“剩不到那么晚的,一般9點前就賣完了。”
仔細觀察現場的情況,就知道她所言不虛。
當晚還不到8點,但只有胡蘿卜、韭黃、娃娃菜這幾件帶著“被嫌棄的一生”的標簽孤零零地留在貨架上。排骨、五花肉的待遇比它們好,剩下的幾盒被統一安放在收銀臺前。
胡蘿卜、娃娃菜總是被剩下
雖然是被剩下的,但它們都配上了最強銷售陣容,收銀臺前的年輕女營業員和站在貨架邊的中年女營業員都不遺余力地向顧客們介紹著最后的貨品:“這把韭黃老新鮮的,炒蛋好吃,現在買便宜呀。”
過了沒多久,她們做了一個決定:“沒多少東西了,全場五折。”
“全部五折?”剛進門的阿姨不確定似地又問了一下,得到確定的回復后,她挑走了韭黃和一盒小排骨。
8點左右,菜品所剩無幾
在后來到這家位于桂林西街上的錢大媽的多次探訪中,我們發現,每天晚上7點多就會有個購物小高潮。顧客群體多為60歲以上的爺叔阿姨,他們似乎很了解店內的營業模式:這個點來,雖然折扣沒有很厲害,但可選范圍大。
等到8點左右,貨架上貨物所剩無幾的時候,就會進入大跳價時期,直接打對折。這個時候要看運氣,有時能撿到不錯的漏,有時就很雞肋。
晚上7點多,會有購物小高潮
折扣以5折為最低,打上了這個折扣,貨物基本都會被清空。根本留不到晚上11點半的免費派送。
說實話,11點半的免費派送更像是一個噱頭,別說阿姨爺叔們心有余力不足,熬不了這個夜,營業員們也吃不消啊。
02
換個空間,相似的場景在上演。
大木橋路上的錢大媽幾乎是桂林西街店的拷貝不走樣,同樣處在一圈80年代工房的包圍之中,周邊是一家家街面店。
在一次次的野生采訪中,我們曾仔細觀察過,錢大媽、街邊蔬菜店、袁記水餃、清美、比宜德這些店面幾乎是成熟社區的“標配”。當然,plus版還可以加上蘋果花園、振鼎雞。
錢大媽、街邊蔬菜店、清美等
幾乎是成熟社區的“標配”
張阿姨住在大木橋店附近,提前了幾分鐘到,先在店里兜兜看看,等到掛在店里的時鐘指向8點,她對店員兼營業員小胖說:“好打七折了。”
“好好好,來這里買單。”小胖招呼道。他平時就是門店“形象代言人”,店里新上了促銷活動,他就會在門口吆喝兩句。
“不一定要等到8點的。”方阿姨比張阿姨更懂經,她知道打折的時間是機動的:晚上7點多,全場買3件就打7折了。“我家里6口人,魚、肉,再買把青菜,一頓就沒了。”
在她的購物籃里有一盒昂刺魚,“白天價錢貴一點,舍不得買,現在打折了來買,不要太好哦。儂看,魚眼睛還是老亮的。”
阿姨下班路過,來買點打折菜
和方阿姨放了三四樣菜品的購物籃不同,一位五十出頭的阿姨,在門店里來來回回看了幾趟,最后只買了一包菜苔。
她說自己從農村來,在上海做鐘點工,一家三口租住在附近的小區里。“我在老家種菜的,這菜苔一看就很新鮮,沒灑水,買回去在冰箱里放幾天也不會壞的。”
平時丈夫在工地上干活,吃盒飯,兒子媳婦早出晚歸,每天只有她和孫子晚上在家吃一頓飯。
“現在孩子的嘴巴都很刁,中午學校里吃得好,晚上回家也不怎么要吃。”她尋思著,這把菜苔買回去可以簡單一炒,或者煮碗面,清清爽爽。
阿姨在其他地方買了點菜
看到這里打折又來挑挑揀揀
阿姨媽媽們對新鮮小菜有著異常靈敏的嗅覺。就在鐘點工阿姨打開袋子稍作展示的功夫,一位打扮精致的阿姨,湊過來看了一眼,直夸“這個菜新鮮哦”。
精致阿姨雖然來錢大媽逛打折場,但卻有點像來“砸場子”。“講是講打折,不過它的肉打完折也要20塊一斤,旁邊肉鋪里不打折,只要14塊一斤,人家也是有牌子的,雨潤,肉不差的。”
她的大腦中仿佛有一份方圓兩公里內的物價信息圖,很清楚地知道哪家店有“好價”物品。
“阿姨,你們怎么知道這么多信息的?”
“儂去兜呀,多在附近兜兜就知道了。”
03
阿姨們“人肉”兜出來的信息,會令成天抱著手機,以為天下事盡在掌握的年輕人驚訝,但還有比阿姨有著更快一步信息優勢的人。
在水城南路的新快超市,店員晴晴(化名)在收銀的間隙,最喜歡去搶幾份打折肉。
這是一家日式超市,大眾點評上大家的普遍觀點一是“小,如果不是在家附近不用特地去”,二是“有點小貴”。
晚上七八點店里沒什么人
營業員可以采購打折食品
但是在打折之后,這個“小貴”的缺點會被修正。一份盒裝的新鮮牛肉塊,分量有一斤多,打五折后只需25元;兩塊新西蘭牛排,打五折后34元;一斤左右的安格斯牛肋條塊,打88折后59元……
它的打折時間來得比其他超市更早一點,每天早上九十點開始,就有工作人員陸續從冷庫拿出一盒盒生鮮肉,貼上不同的打折價簽。至于為什么要打折,晴晴坦言,她上了這么久的班,自己也沒搞清楚。
下午四五點開始,在附近工作的日本人陸陸續續下班了,回家前喜歡光顧超市搶購些打折肉,正好回家做晚飯,也因此是店里最熱鬧的時候。
晴晴喜歡買一盒豬肉回家,“我把它和原價肉放在一起,你看得出有啥區別嗎,我是看不出。”
同樣,在另一家日式超市——前灘Apio店,我們遇到了身穿橘黃色制服的工作人員,挎著籃子站在熟食區認真挑選。
工作人員下班后在采購
這家Apio超市就像有兩幅面孔,不打折的時候,比較高冷,特別是它的水果區域,人在想躺平的時候要特地過來看一下,獲得繼續努力奮斗的刺激。
但是在熟食和肉食區域,每到打折的時間點,就又平易近人地令人歡喜。
而且就像灰姑娘到點的變身一樣,前一刻還是鐵板釘釘的原價,等到時間一到,營業員就貼上打七折或五折的標簽,有時為了促銷,他們甚至會給到一個更低的價格。
年輕人給家里買的鹵肉和烤雞肉串
在大眾點評都是關于打折的攻略:
“晚上6點刺身就打八折了,買了兩盒真的很劃算。”
“每日折扣壽司卷完全可以成為打工人午餐首選,中午也常有打折便當,二十出頭吃得飽飽的。下午或者晚上兜一兜刺身,打折品種更多。”
“晚上6、7點熟食區開始有折扣,打折后的價格很劃算。”
“我是晚上8點來的,打折的壽司都被搶光了。小伙伴一定要7點來,蹲半小時,看到營業員貼上打折標簽就可以開始收進囊中了。”
這些攻略透露著一個信息,在打折這件事上,年輕人們也很“猛”。
打折時刻,年輕人圍滿了柜臺
Apio在金虹橋還有一家姐妹店Apita,姐妹倆的關系就和錢大媽不同分店的關系一樣。
每到晚上8點,Apita的部分區域開始打折,除了當天賣剩下的鹵菜,還有速食、生鮮等不宜過夜的食品。
一對手拉手逛超市的小情侶,在打折區徘徊了很久,購物籃里裝得滿滿當當。有鮮切的水果拼盤、大福、玉子燒、鹵肉等。
“買回去,放冰箱,想吃的時候直接拿出來就能吃。”
Apita店里,一起采購的小情侶
為了這一點飲食上的方便,他們搭了40分鐘的地鐵過來。“反正是出來吃飯,順便逛逛,再買點好吃的。”
旁邊一位帥氣的小哥,則明顯是個“肉食動物”。購物籃里除了飲料,就是各種鹵肉:拌豬耳朵、烤雞翅、烤鴨……
“我不住附近,手機上刷到了這里有打折,我就過來了。”他已經是老顧客了,一個月來兩三趟,每次都是趁著打折的時間來,“本來就是為了買打折食品的。”
這些打折熟食對年輕人很有吸引力
年輕人不少,都很“懂經”地圍在打折柜臺前,即使拿下不少商品,但他們并不覺得自己是沖動消費。“打完折很劃算,反正都是要吃的。”
有網友在大眾點評上說:“有些折扣巨劃算,買了一大袋子夠我家吃10天,才1300,劃算。”
“劃算”這個詞高頻率地出現在我們本次的采訪中,套用網友所說的“誰會拒絕打折的Apita”,誰會拒絕一家店的打折時刻呢。
寫稿子:顧 箏 沈冠君/
編稿子:小泥巴/
拍照片:沈冠君 顧 箏/
做圖片:二 黑/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