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隨著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對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募集、投資、運作管理等環節提出規范要求,大大提高私募證券基金的準入門檻。前些年,火爆的“私募殼”殼資源買賣交易,正在變得無人問津,保殼成本出現飆升,甚至那些規模小、投研能力不足的中小型私募,也面臨生存空間的進一步限制。
“私募殼”無人問津
今年以來,曾經在私募圈頻頻出現的轉讓“殼資源”的小廣告,幾乎消失不見。而去年此時,“私募殼”交易灰色產業鏈暗潮涌動,部分中介機構一度開出百萬價格轉讓“私募殼”,基金業協會甚至針對此專門發文征求線索。
去年在網絡上有中介業務員聲稱,可以轉讓私募牌照,股權、證券的都有,并且取得協會管理人資格,一線城市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資源多一些,都可以先配合代持發產品,后期配合變更,甚至開出超過百萬價格買賣私募殼。
針對這一亂象,2022年4月8日,基金業協會發文表示,收到市場機構舉報,所謂私募中介機構及相關個人通過電話郵件、社交網絡、電商平臺、短視頻APP,以公開宣傳及員工營銷的方式,聲稱可以提供“管理人登記備案代辦”“私募機構注冊落地”“私募機構買賣殼”“人員代尋掛靠”“提供通道、代持”及“團購審計報告、法律意見書”等違法違規私募中介服務。在受到協會公開點名嚴正聲明的情況下,這些機構仍繼續從事違法違規中介業務,誘騙市場主體以其有渠道可以為相關機構消除不良記錄為噱頭招攬業務,獲取中介費或服務費。針對這一情況,公開征集相關主體夸大宣傳承諾非正常私募中介服務、擾亂私募行業運行秩序證據線索。
對于今年“私募殼”的無人問津,有位知情人士算了一筆賬,1000萬門檻的出資能力,以及要求如果同一實控人要再設立第二家同類型的公司,需要說明設立的合理性等更多硬性要求下,私募基金存續的成本已經大幅提升,加上今年私募基金正常注冊相對順暢,后期能不能收回囤殼成本都是問題,更別說賺錢。
“偽私募”加速出清
事實上,“偽私募”“亂私募”的出清步伐,并未停止,反而在加快。本月已注銷的私募基金已逾70家。此外,基金業協會還多次發布《紀律處分決定書》,多家機構被取消會員資格、撤銷管理人登記,涉及10余家私募機構和負責人。據基金業協會數據,今年以來,已有1796家私募基金管理人被注銷,其中,協會注銷是主力軍,從年度數據來看,今年以來被協會注銷的私募數量也創出歷史新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