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建立完整且成熟的安寧療護服務成為了當務之急。是以,就在5月26日,“2023生命關懷論壇暨第二屆中國安寧療護事業建設與發展研討會”在京召開。
國家衛生部副部長張鳳樓、中國生命關懷協會副理事長唐祖玉,以及志愿者工作站點負責人、地方生命關懷協會負責人等300余人,為推動新時代安寧療護服務體系建設進行經驗總結和分享。
安寧療護是終末期患者的重要選擇
國家統計局披露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達到2.8億,占總人口的19.8%。國家衛健委更是預測: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的占比將超過30%。
在此之下,不容忽視的是中國老年人并不樂觀的健康狀況。有數據顯示,患有一種以上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比例高達75%,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超過4000萬。那么如何“老有所安”,已經成為了社會關注的話題。
是以,2017年,國家衛計委發布《安寧療護中心基本標準及管理規范(試行)》。
其中,明確了“安寧療護”是以終末期患者為中心,以多學科協作模式,為患者提供身體、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關懷等服務,控制患者痛苦和不適癥狀,幫助患者舒適、安詳、有尊嚴地離世。
安寧療護:
以終末期患者為中心的全方位關懷
基于此,在本次會議上,與會嘉賓就安寧療護試點的經驗與挑戰、心性關懷在安寧療護中的作用與展望,以及生命關懷事業的傳承與發展等方面進行多維度的深入探討。
其中,北京天壇醫院主任醫師馬振山提出,安寧療護發展要在三方面做好深化。首先是心理,要保證老年人的心情舒暢;其次是身體,解決臨終老人的不適;第三是社會方面,要增強人們對安寧療護的意識和觀念;最后還有滿足宗教信仰。而在安寧療護傳承上,不僅要在專業上做好培訓,更要靠護士、心理師、營養師等社會支持,以及政府支持。
另一位專業學者也表示認同:政府支持、構建完善的醫養和頤養體系、注重標準和規范、抓隊伍建設,并因地制宜的施展十分重要。
此外,中國生命關懷協會也表明,目前要重點做好兩方面工作:
一是推進立法工作。盡管安寧療護立法的實踐基礎和政策儲備已經基本具備,但仍然面臨諸多實際問題。所以至少在以下十個方面盡快加以立法規制:安寧療護機構準入標準;安寧療護醫護人員資格標準;安寧療護患者收治標準;安寧療護患者意識自制標準;安寧療護用藥標準;安寧療護護理標準;安寧療護收費標準;安寧療護醫患關系處理標準;安寧療護監管標準;安寧療護法律責任。
二是全面總結各地區、各單位在推進安寧療護事業方面的工作進展、積極探索和創新實踐,研究解決新時代安寧療護發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
典型案例征集啟動?
推動安寧療護事業迭代升級
作為本次會議的另一大亮點,就是正式啟動了安寧療護推進典型經驗案例(第一批)征集工作。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為行業注入示范力量,從而進一步推動安寧療護事業迭代升級。
據了解,此次重點征集的對象,是在安寧療護事業推進中建設服務體系、完善支持政策、壯大服務隊伍、開展宣傳教育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和重大意義的典型案例。
中國生命關懷協會方面表示:“安寧療護推進典型經驗案例,將有助于深入落實《“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十四五”國家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服務體系規劃》《關于全面加強老年健康服務工作的通知》等國家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在會中,資深媒體人、原中央電視臺主持人郎永淳,被聘請為“中國生命關懷協會安寧療護事業推廣大使”。不難預見,在粉絲感召、相關話題的醞釀與曝光下,將大幅提高安寧療護在社會上的關注度和認知度。
如今銀發人群已經成為一個無法忽視的龐大群體,但是我國安寧療護事業發展還需進一步完善。不過在一批先行者的推動下,社會關注和支持的隨之增加,將會讓老有所安不再是一句空話。
本文為醫家頭條編輯李知樂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醫家頭條,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