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57年,大明忠臣于謙被斬首。百姓聽聞悲痛萬分,街頭劊子手感到內疚,選擇自盡以謝罪,錦衣衛不禁痛哭失聲。而孫太后憤怒絕食,怒斥明英宗:“昏庸之君!你竟敢殺害于謙?動它的人眾多,唯有你無權殺害他!”
在大明朝的正統十四年(1449年),開國以來首度面臨巨大危機。
明英宗朱祁鎮受到宦官王振的煽動,親自率領50萬大軍與瓦剌展開決戰。
明英宗為何會被王振慫恿呢?
當年明宣宗英年早逝,年幼的明英宗繼位,宦官王振成了他的依靠。
明朝規定宦官不能插手政務,但王振例外,他被尊為“先生”,,有人說他是皇帝旁邊的另一個皇帝。
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禁令鐵牌,也被王振悄無聲息的弄成失蹤,卻無人敢追究。
還有不少官員為了巴結王振,每次到京城都要獻財物,否則受打壓。
只有于謙堅決不屈服,他自信地說:“我只有兩袖清風?!睗u漸地,于謙和王振成了不共戴天的敵人。
一次,王振誣告于謙擅自選拔官員,將他監禁。
結果百姓都為于謙伸冤,上至藩王,下至山西、河南的老百姓,都聲援他。
最終,王振不得不承認錯誤,說抓錯了人。
1449年,年幼的朱祁鎮盲目親征瓦剌,聽信王振的話:“要想光宗耀祖,必須干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
然而,朱祁鎮并不擅長領兵作戰,大軍在瓦剌的摧枯拉朽之勢潰不成軍,朱祁鎮本人也被俘虜。
京城陷入了恐慌和混亂之中,唯一能夠挺身而出的,只有留在朝堂上的監國朱祁鈺。
面對局勢,眾多大臣紛紛發表不同意見,有人主張再戰,有人則主張南遷。
然而,于謙等幾位堅守原則的大臣毫不退縮,毅然直言:“妄言南遷者當斬?!?/p>
于謙認為,國家的皇陵、宗廟、社稷都在北京,不可輕易遷移。
他深知北宋南遷的歷史教訓,明白一旦中原腹地進入敵手,國力將受到巨大削弱,北方統一的可能性將變得微乎其微。
朱祁鈺傾聽了于謙的建議,并任命他為兵部尚書。
緊接著,他下令將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將山東及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及北京諸府的運糧軍集結到京師,共同參與對抗瓦剌的戰斗。
于謙、王直等大臣緊密合作,共同努力,最終贏得了勝利。
瓦剌一方原本計劃以明英宗作為籌碼,敲詐大明朝一大筆財富,然而他們未曾料到,新帝繼位后,他們的企圖落空,反而遭遇了慘痛的失敗。。
無奈之下,他們只得釋放朱祁鎮。
然而,朱祁鈺命運多舛,僅過了短短7年,就西去了。
這成為了另一場悲劇的開端。
1457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各位官員的扶持之下,再次登上皇位。
曾經在京師立下赫赫戰功的于謙,再次站到了風口浪尖上。
早就忌恨于謙的宦官,因為于謙曾經力挺明代宗,讓宦官們心生芥蒂,乘機教唆明英宗,將于謙誣陷為謀反之罪。
寒冬的正月二十三,于謙這位忠臣,走到了生命的盡頭。1457年,于謙被斬首街頭,血染大地。
百姓們聽聞后悲痛欲絕,哭聲震天,對于謙所受的冤屈感到憤怒和不平。
街頭的劊子手深感內疚,愧疚地自盡謝罪。
負責查抄于謙府邸的錦衣衛更是目睹了他家的凄涼景象。
空蕩的房間里沒有任何財物,只有一件蟒袍和一柄長劍。
而那柄長劍是明代宗因為功勞賞賜給于謙的,錦衣衛為他痛哭落淚。
孫太后憤而絕食,怒斥明英宗:“昏庸之君!你竟敢殺害于謙?動它的人眾多,唯有你無權殺害他!”
后來明英宗也反思自己的決定,但為時已晚。
在1466年,明憲宗特別命令恢復于謙的官職,并將他的故居改建為忠節祠。
而在1590年,于謙被追封謚號為"忠肅",并在忠節祠中樹立了他的雕像。
于謙是一位忠誠于國家的偉大將領。他常說:“我只有兩袖清風,心系社稷”,意思是他身無分文,但心中卻牽掛著國家的安危。他也堅定地宣稱:“妄言南遷者當斬”,表示絕不容忍輕率放棄中原的堅定。
于謙的忠誠與正直使他備受贊譽,人們常說:“君子不器,于謙能之”。
他一生都在為國家和民族奮斗,成為了國家的楷模。他的事跡將永遠被銘記,成為后人崇敬和追思的楷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