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大學
都在“母親大學”找到了力量
每個人都有兩個世界:一個外在世界,一個內在世界
一個老者,在海邊看到一個女士準備跳海自殺, 于是老者問她,你為什么要自殺?
她說在三年前就在這個海邊,她遇見了人生的白馬王子,兩人一見鐘情,得到了真愛,后來手牽手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不久又誕生了一個天使般的孩子,可愛,靈性,有趣,可是,前不久,就在這個地方,他的先生和孩子被海浪卷走了………那一刻,她痛不欲生,生命接近死亡,她覺得她失去了人生的所愛,失去了人生的所有………………
老者問她:請問你三年前第一次來到海邊的時候,你有什么?
三年前的你和現在的你有什么區別?
那個此刻和這個此刻有什么區別?
而現在,你的心不一樣了,你擁有了愛人的記憶,擁有了孩子的記憶,可是他們又離你而去,你因為失去而痛不欲生,因為失去而陷入其中,因為失去而無法自拔…………而三年前,你不曾擁有任何,但你自由自在,你毫無牽掛,那此刻呢,你依然不曾擁有任何…………
于是她不再悲傷,她發現,她的愛人和孩子,是這輩子給她最好的禮物。
人生是無常的,我們不知道哪一天會離開這個世界,我們也并不知道我們什么時候會失去。確實,失去所愛是人生當中最痛苦的事情,所以有人會去選擇一起死亡,一起離去。
很多人一直在失去,一直在痛苦,無法自拔,但是你真正的擁有過嗎?
你覺得你應該長期擁有一直擁有的,比如說美麗的容顏……你執著在擁有里,不肯失去。
實際真正讓你痛苦的不是你的失去,是你內心的世界。當你想通這個的時候,你可能會獲得解脫,不再為失去痛苦。
發現愛,成為愛,傳播愛。
情緒是什么?是一個信號,它告訴你得到了什么,擁有了什么
情緒是內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不一致的產物,情緒是你內在的世界和外在的世界不一致的時候發出的信號而已。
自己過得不好的人,更渴望孩子好
人在婚姻里很憤怒,在婆媳關系里很憤怒
我看到了什么?我看到了每個憤怒背后都顯示著對愛的強烈渴望,仔細想想,當你情緒來臨的時候,你的每個情緒里都有一個強烈的渴望:渴望別人讀懂你,渴望別人理解你,渴望孩子聽話懂事,渴望另一半看見你
你改造別人,控制別人,改造孩子,控制孩子,你越掌控,你就越失控,你會有一種強大的挫敗感,因為我們發現,被我們改造掌控的這個人也缺愛!自私是因為太缺愛了。
情緒是一種能量,是驅動你做改變,做蛻變的能量,但是大部分人都把它當成了武器,什么武器?傷害自己和傷害孩子,傷害家人,傷害愛人的武器。
你為什么要吼孩子?你認為孩子不該這個樣子,你失控了,沒有按你想象的去做,于是你失控了,拿刀去捅你的孩子。
長期被吼的孩子,會變傻,大腦的記憶力,創造力會被萎縮,他為了應對你的吼,神經會變得麻木,專注力會下降,所以只能選擇麻木,選擇一個耳朵進一個耳朵出。
有的媽媽不吼別人,她在內心吼自己,不斷的攻擊自己,對抗自己,久之會得大病/癌癥。
還有的家長,很輕易就把自己的孩子和家人變成情緒的垃圾桶,他們看不見情緒的建設性力量。情緒是我們生命最好的導航儀,需要我們看見。很多人的情緒是一種宣泄的表達,攻擊的表達,破壞的表達。
那怎么樣具有建設性呢?目的性的情緒表達。
我們發脾氣,有情緒,是為了達到建設性的目的。
比如,孩子失去了寵物,失去了他愛的東西,他會哭,他有情緒,通過哭來達到平衡,通過哭平衡內在和外在。他是在讓內在的世界和無外在的世界合一。
這個悲傷,不是讓他追隨的失去而離開,而是讓你看見它,看見正在擁有的,并加倍珍惜。
人什么時候會憤怒?當別人侵犯到邊界的時候。憤怒是守護的力量。
父母不允許自己的孩子憤怒,因為憤怒有一種被攻擊的感覺。
會憤怒的人才是有力量的人,可是只憤怒無法掌控自己的人,就會失控。憤怒不是為了把對方給滅掉,把對方弄傷,憤怒是為了不被侵犯。
但是憤怒,很容易把對方的惡激活,極端情緒激活。要用就
如果對方太強大了,你就無法用憤怒了,是恐懼,恐懼是保命的力量,退縮封閉是為了保命,但是過分恐懼會讓我們死得更快,恐懼的另一個力量是毀滅的力量。
很多人為了改變外在世界而失敗了,就躲起來了,就逃避了,我們不是把自己變成另一個樣子,而是回歸,回歸你本來的樣子。
為什么父母離異的家庭,孩子的學習力就會下降?因為好情緒被父母的沖突,父母的離婚,父母的爭執所帶走了。
讓孩子表達情緒,而不是宣泄情緒。
比如說,孩子,媽媽看到你這會不開心,讓他也看見自己的不開心,只有能看到對方情緒的時候,才會有親密感,否則只會有強烈的攻擊感。
孩子在有情緒的時候學習力是很低的,所以我們先處理孩子的情緒,再讓孩子去學習,效率更高。媽媽要學會識別孩子的情緒,處理孩子的情緒,然后讓孩子自己識別到自己的情緒,自己處理自己的情緒,這樣學習才會有效率。
溝通的目的,是了解不同,不是說服對方,不是要和你一樣。
溝通不是為了說服,不是為了一致。
溝通是為了求同存異,然后求同尊異。
心理學的邏輯是什么?觀察者影響被觀察者
看見情緒,做情緒的觀察者,看見即解脫。
我們如果拿到了對情緒的掌控感,對情緒的覺察感,那么情緒就是為我們服務的,為我們所用的,我們是情緒的主角。
讓孩子表達情緒,而不是宣泄情緒。
比如說,孩子,媽媽看到你這會不開心,讓他也看見自己的不開心,只有能看到對方情緒的時候,才會有親密感,否則只會有強烈的攻擊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