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人類的前途,能否殊途同歸?
能提出這樣話題的人,其心胸之寬廣,令人佩服。
而《三千年文明大變局》的作者許倬云,正是以大歷史的角度,通過比對中國和歐洲兩大文明系統數千年發展的異同,從而探討“人類命運”這一龐大的話題。
三千年的歷史,尤其涉及到中西文明系統的各個方面,比如社會制度、價值觀念、經濟發展、國家形態等,其所涵蓋的知識內容,是非常龐大且復雜的。
我更愿意稱這本《三千年文明大變局》為中西文明簡史。
而且這本內容是按照時間順序進行闡述和對比,語言通俗易懂,簡直可以作為歷史愛好者入門的必備書籍呀!
不過,跟作者所預想的一樣,國內讀者對于西方的歷史不甚了解,就比如我,對于歐洲歷史變遷和人種遷移一竅不通,甚至很難分清那一連串的名稱。所以,作者貼心地介紹了一般性知識,而非深入鋪展整個西方史。
這本書還順手解決了一個問題:為何中國走向大一統,歐洲發展出列國并立的局面?
從石器時代到近現代,中國和歐洲的發展途徑是不一樣的。
中國分分合合,始終認同于同一個文化大系統,即便期間經歷多個政權的更替,列強或者軍閥分割,其整體的經濟圈(農耕經濟)始終運轉而從未斷過,隱隱中有一個“天下定于一”的觀念。
但歐洲始于海洋文化,地緣的特性將各個國家天然分隔,即便后來有了基督教這一公教秩序的出現,開始有了一統的國家,但仍保留著歐洲族群林立的封建制度,進而在近現代發展出各自的主權國家。
“大一統”和“列國并立”沒有所謂的誰好誰差,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但作者仍針對這兩種迥然不同的模式,給出了他的看法。
中國的模式,相對而言是減輕了內部的沖突,所以老百姓擁有長期和平的日子。但缺點是,其高同構性的社會,會在面臨變局時,少了許多選擇,缺乏彈性的調節(不是沒有調節哦)。
而歐洲內部長期的族群林立,則保留了歐洲文化的多樣性,在面對高風險變局挑戰的時候,能夠在眾多選項中找出恰當的應對方式。
不過,中西文明發展過程中,有不同時段的高峰和低谷。
比如在16世紀后,歐洲從谷底重新開辟新途徑(海洋航道開通),由衰轉盛。而中國呢,是在漢唐兩次盛世以后,出現下降的趨勢,即由盛轉衰。于是乎,在近代四五百年的接觸中,中國的衰世碰到了歐洲的盛世,對抗不過實屬正常。
然而蓄積了兩百年的委屈和沮喪,中國已然觸底反彈,并且快速崛起。而歐美從盛況轉向衰退。
但作者擔憂的是,“中國接過歐美留下來的制度和觀念,然而問題在于,中國人接過來的是一個正在腐爛的“現代文明”,我們怎么能盼望已經衰敗的種子長出優良的果實?”
這種擔憂不無道理。
但在我看來,中國之所以能成為現存的文明古國,就是其文化能夠兼容其他文明,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崛起的過程中,中國也能汲取到歐洲文明多樣化的優點,從而在接下來的變局中,走出堅定不移的勝利步伐。
反倒是歐洲想要擺脫頹勢重新起來,那么它需要“借由東方興起的澎湃的‘動能’,在全世界開辟新方向,走向全球共享的盛世。”
寫在最后。
或許未來人類的前途,就在于中國和歐洲兩個文化系統在相逢、相撞、彼此刺激之后,能否融合、如何融合。
而殊途同歸,在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世界共識下,在將來肯定能夠實現,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