靴子落地。蔡崇信、吳泳銘接手,阿里改革的真正變化不是結束,而是剛開始。
6月20日,阿里巴巴官方信息顯示:張勇將卸任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CEO,阿里“老人”蔡崇信接任董事會主席,吳泳銘接任CEO。這是3月,阿里宣布“1+6+N”業務拆分后,最大的頂層組織調整。
阿里向來有句老話:生產關系調整,要配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邏輯如下:
按3月集團拆分時的表述:阿里業務線各自發展,獨立融資、上市,這就不是財務、人事權下放那么簡單,而是完全的管理權自主。
與之對應,阿里集團的定位,從管具體“業務經營”轉變為創新孵化大本營。這一屬性的變化,注定集團的頂層設計也會做相應調整。
5月小郝曾和老阿里人和阿里投資人聊過這事,大家想到頂層調整會來,設想在8、9月份會公布,但沒想到來得那么快。
為什么是他倆
蔡崇信無需多言,阿里的傳奇人物,放棄百萬年薪加入月薪500的阿里,親身經歷阿里從小到大,做了14年CFO,融資、戰略身兼數職。
特別是2014年阿里美股上市,打通國際資本市場各個關節,幫阿里上市即高光,立下汗馬功勞。看看紀錄片《The Journey to IPO》,就能理解他和IPO團隊在資本市場的左右逢緣。
結果,上市前,投資人擠爆紐約華爾道夫酒店,等待阿里路演,還有一句話不脛而走:當年愛搭不理,如今高攀不起。
至今蔡崇信還是阿里合伙人里唯二的永久合伙人,另一人是馬云,他從董事會董事兼執行副主席變身董事局主席,順理成章。
另一人吳泳銘,昵稱“吳媽”,曾任阿里資深副總裁,他是阿里第一代程序員,做過一淘網總裁。后來,做大阿里巴巴的錢袋子“阿里媽媽”,參與孵化手機淘寶,也功不可沒,人稱“內部創業家”,曾主導阿里內部創新業務。
2015年,他與眾多阿里老友一起創立元璟資本,投資過陌陌、理想汽車等消費玩家,也投過藥研社等產業玩家,做投資和投后輔助,也是專業的。
這樣看,蔡、吳兩位不僅打過仗,立過功,意志堅定,還能沖,更重要的是,他們在資本市場上更能征善戰、游刃有余。
要知道,菜鳥、阿里云、盒馬即將上市,后面,子業務還要“成熟一個,上市一個”。
資本市場更青睞“熟面孔”來操盤,市場參與者彼此更知根知底,更容易形成信任關系,讓各子業務上市少踩坑、少吃苦,贏得更好的估值空間。
由此,分拆不玄學,上市更科學。
再近一步
看最近幾年的歷史,西門子、通用電氣、IBM等技術公司均分拆旗下業務。
子公司上市后,母集團開啟SOTP估值,不同業務獨立估值,加權匯總,構成集團市值,進而明晰業務構成和價值貢獻,增強市場信心。
這相較過去的盈利估值法,讓各家母集團股價上漲十幾到幾十個百分點。
讓資本市場真實稱重,不是阿里分拆的目的,但會是一個可能的結果。
但這個過程,涉及:
1、業務集中度和效率的提升;
2、治理結構和激勵機制的改進;
3、面對市場環境和客戶需求,靈活性的提高;
這需要母集團:協調好資源,避免信息不對稱、利益沖突等問題,平衡各業務之間的協同和互補;避免出現戰略分散、價值偏離——讓母集團扮演好“基座”的角色,賦能給力。
因此,蔡崇信、吳泳銘這樣的“高年級同學”更容易處理、協調個中種種難題,起到“壓艙石”的作用。
比如蔡崇信還擔任淘天集團董事、菜鳥董事長,吳泳銘還兼任淘天集團董事長,就是這個意思。各種子業務協同、聯動機制,有望在兩人的主持下,加速建立。
自此,24年來阿里最大的組織變革,真正開始了,用一位管理學家的說法:戰略選擇決定了一家企業的發展和成長,時間會檢驗一切的成色。
您覺得阿里未來會怎樣呢?咱們評論區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