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李玟,是我爸在零幾年買了張盜版光碟。里面有首歌叫《好心情》,他很喜歡聽,我聽多了也覺得蠻好聽,尤其是MV那個女人,年輕漂亮,熱情大方,在海邊玩水,令童年的我印象頗深(住在西南地區,沒有海,沒見過這么玩的,后來才知道這甚至是九幾年就出的歌)。
成長于傳統媒體時代的人,對一部叫做《寶蓮燈》的動畫片都會有印象。我初中的時候,有很多同學說過,對那首《想你的365天》印象很深。就是李玟唱的。
高中的時候,湖南衛視把《歌手》搞火了,做成了一個讓歌手翻火的節目。從第三季開始,我就沒怎么看過這個節目,因為剪輯有點惡心,每季都帶得有任務的捧人。
但有一次我親戚在看電視,恰好是李玟表演《nobody》,極富魅力的舞臺表現力令我過目不忘。我主觀地覺得,湖南衛視請到李玟高水準表演這一首歌,這一季節目就已經辦得值了。
后來進入大學,多讀了幾本書,理性思維不斷強化,娛樂圈的東西我愈來愈少關注了(大部分信息都沒有營養,浪費時間)。綜藝除了評價特別好的,其他也很少觀看。倒是因為考研期間聽完披頭士的所有專輯,讓我的音樂審美有了質的變化,一般意義上的明星已經提不起我的興趣。
李玟姐畢竟是大我們20多歲的前輩,當我們真正有音樂鑒賞能力的時候,她早已過了發歌的活躍時期,我又不看綜藝,所以就沒什么渠道了解李玟姐的動向了。
大學畢業后,曾在一家公司做策劃。有一同事在北京待過多年,她到小城市屬于降維打擊,同一辦公室那些已婚女都捧著她、搶著和她聊天,但某些內容她們聽不懂而我聽得懂。
比如,她說有一年布置活動,蕭敬騰和李玟是表演嘉賓,兩人互相謙讓,你捧我,我捧你,還是蕭敬騰作為后輩更客氣,說玟姐怎么唱,我跟著姐唱。女同事笑著說:“其實兩個人都很厲害,現場唱的水平很高。”
我沒有經歷過李玟活躍的年代,但她的音樂擺在那里,任何人,隨時隨地,只要感興趣,就可以找出來聽。
李玟在華語樂壇必然占據一席之地。她的音樂、臺風,在華語世界十分前衛,中國人至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保守觀念,而李玟的性感是一種天賦性的產物,它自然散發、在舞臺上顯得極富魅力。
根據維基百科的說法,90年代到新世紀初,李玟的數張唱片在港臺地區、整個亞洲皆取得不俗成績。經過了這些沉淀,李玟決定闖美,到美國去試試自己的實力。當時姚明剛剛進入NBA打球,李玟受邀在球館演唱美國國歌(唱得挺好聽的)。
總體來說,李玟闖美應該是不太成功的,但也可以理解。美國娛樂業太過豐富,與亞洲的文化差異也大。周潤發闖美也沒演到適合自己的角色,我們能說發哥沒演技嗎,更多是藝人對于提高國際影響力的嘗試吧,即使沒成功,也是一段寶貴的經歷。
2008年北京奧運會,一首《永遠的朋友》,我感覺比開幕式的《我和你》更好聽,是當時最喜歡的一首會歌。當然了,眾星傾力的《北京歡迎你》說影響力第二,其他歌不敢說自己第一。
《永遠的朋友》中文版由張惠妹、孫楠演繹,英文國際版女聲換成了李玟。在中國人如此重視的一場盛會,李玟被賦予了“華人之光”的重量,官方相信她的國際范兒。
李玟之于音樂圈,有點類似于,喜歡籃球的直男某一天看到“巴克利去世”的消息,無法不感到遺憾。
你或許沒見過他們活躍的時期,但當初的資料有保留,當你長大了、成為喜愛這個圈子的重度迷,你必然會去“考古”,抱著懷疑的態度瞅瞅當初的他們有多厲害、有什么值得后人一直吹捧的。
看下來你發現,這些巨星確實很有天賦、確實很強,放到任何時代都會取得成功,可以想見他們在專業領域有足夠的影響力,很多后輩從業者可以從他們身上汲取到營養。
這就是李玟去世,能引起各大中文論壇熱議的原因。只要你喜歡聽歌,對音樂有一定的鑒賞能力和品質要求,你就很難不為這樣一位業務能力如此出色的、注定永載華語樂壇歷史的大姐,很難不為李玟的突然離世,感到遺憾、難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