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讀者問小話詩詞:怎樣賞析王安石的詩歌《元日》?
開篇明義:元日,就是春節。
王安石的這首《元日》詩,洋溢著春節的喜悅,詩中還蘊含三個宋代春節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百節之首,是闔家團圓、圍爐夜話的日子,是家人閑坐、燈火可親的日子,也是舉國歡慶的日子。
春節期間,神州大地一派張燈結彩的節日喜慶氣氛,春節是小孩子們翹首以盼的節日,也是大人們走親訪友的日子,更有各種各樣的活動以春節為主題而展開。
春節現在已然成為中國最重要和最具文化內涵的節日,更是推動內需消費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那么宋代的人們是怎樣過春節的呢?有哪些與現在不一樣的習俗呢?
王安石的《元日》就是一首寫正月初一元日這天,人們過春節的一些習俗,可以通過這首詩一探宋代春節的的原貌。《元日》原詩如下: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解題“元日”
元日,是什么意思呢?但從字面來看,“元”有開始、起端的意思,如《公羊傳·隱公元年》:“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元日”意思就是一年初始的日子,隋朝杜臺卿在《玉燭寶典》中寫道:“正月一日為元日,亦云三元,歲之元、時之元、月之元。”
元日在古代是指農歷正月初一,是中國傳統節日春節開始的日子,元日也是人們除舊布新、辭舊迎新的日子。
古代元日也叫“元旦”,“元旦”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晉書》載:“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元日的叫法很多,光是見之于古典文獻資料的就有:
先秦時期: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
兩漢時期:三朝、歲旦、正旦等。
魏晉南北朝:元辰、元日、元首等。
唐宋元明時期的稱謂有:元旦、元、歲旦、新正、元日等。
其中“元日”和“元旦”是使用最廣泛、流傳最久的兩個稱謂,這種稱謂一直沿用到清末。
辛亥革命后,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以西歷,所以便統計”,逐漸使用公歷紀年,也就是陽歷,于是就將陽歷的一月一日規定為“新年”。
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區別兩個新年,因此便把農歷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陽歷一月一日定為“元旦”。
重溫詩歌中的傳統文化習俗
從王安石的《元日》詩中,既可以窺見北宋時期的春節習俗和文化,也可以感悟作者在何種心態和心境下寫的這首詩。
王安石在熙寧二年擔任參知政事(副宰相),變法隨即開始,同年十二月官拜宰相。這首詩就創作于熙寧三年正月初一日,也預示著改革的春風進入千家萬戶,作者的激越之情也是躍然紙上。
王安石的這首詩作于元日當天,全詩描寫了元日這一天除舊迎新的三個習俗,更深地表達了王安石力推變化的信心和喜悅心情。
- 元日習俗一,燃放爆竹
在爆竹聲中舊的一年過去了,這也預示著新的一年來到了,燃放爆竹成了一種強烈的儀式感,一種信號,一種辭舊迎新的儀式。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元日的爆竹聲中,或許王安石對變法的信心更加堅定了。
那么在元日燃放爆竹又有著怎樣的寓意和內涵呢?
“爆竹”,其實最初的爆竹就是指燃燒竹子,因為竹子燃燒時會發出噼里啪啦的爆裂之聲。古人認為燃放爆竹可以驅邪避害,所以到了元日的這一天,人們就會燃放爆竹。
《荊楚歲時記》載:“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春秋》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關于《荊楚歲時記》后文會做詳細的介紹。
隨著發展,爆竹的形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最初的燃燒竹子逐漸變為竹子與火藥的結合體。火藥在爆竹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扮演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這里不得不說一下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火藥。
隋唐時期的煉丹家在實驗過程中,發現將硝石、硫磺、木炭這三樣東西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之后,可以引起燃燒甚至發生爆炸,于是這一承載著古人智慧的發明就進入了人們的視野。
火藥的發明也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火藥逐漸被普及和廣泛使用。火藥的發明影響深遠,被后世譽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聰明的古人將火藥裝在竹筒里,這樣一經點燃,竹筒會發出更大的聲響,這可比單一地燃燒竹子有趣多了。于是,燃燒竹子的做法被慢慢取代了,但是“爆竹”這一名稱卻被保留了下來。
中國古代記述神話故事傳說的《神異經》載:“西方山中有焉,長尺余,一足,性不畏人。犯之令人寒熱,名曰山魈驚憚,后人遂象其形,以火藥為之。”這是文獻中最早關于火藥的記載。
到了北宋時期,民間開始普遍使用紙筒和麻莖包裹火藥,并且將包裹火藥的紙筒和麻莖編串起來,做成鞭炮,其名還叫爆竹。
于是,正月初一燃放爆竹逐漸流行起來,逐漸形成了春節的一個傳統。其實這也是古人對安泰生活的向往。
關于宋代的人們在春節燃放爆竹的習俗,有很多的記載。
《通俗編排優》也記載:“古之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后人卷紙為之。稱曰‘爆竹’。”
和王安石同時代的史學家劉敞在《爆竹》詩中寫道:“烈火瑯玕碎,深堂霹靂鳴”,說的就是爆竹燃放時紅紅火火、熱烈喧鬧的場景。
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中也描寫了除夕夜北宋都城開封燃放爆竹的場景:“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聞聲于外。”
由此可見在春節燃放爆竹是由來已久的傳統習俗,而且在宋代成為了全國普遍意義上的慶祝活動。
春節燃放爆竹更多是為了增加節日的喜慶氣氛,紅紅火火的爆竹在噼里啪啦的爆裂聲中也夾雜著人們的歡聲笑語,這是快樂幸福的時刻。現在人們在婚嫁、房屋修建、慶典、開業時,主人與來賓也會燃放鞭炮,以示慶賀。
- 元日習俗二,喝屠蘇酒
這句緊承上句,寫的是一家人歡聚一堂,喝酒慶祝節日的喜慶氛圍。現在人們過春節不會再飲屠蘇酒,但是在春節的餐桌上,酒水還是必不可少的,甚至用各種各樣的飲品代替酒水。
中國的餐桌文化多多少少還是喝酒有些關系的,一杯酒飽含著濃濃的情意,用酒來招待客人更是主人家好客熱情的表現,如果不勝酒力,以茶代酒也是很好的。
“屠蘇”就是指屠蘇酒,是古人喝的一種藥酒,將屠蘇草等藥材浸泡到酒中,到歲時節令拿出來喝。古人認為喝屠蘇酒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就相當于現在的保健酒之類的。喝屠蘇酒還有吉祥的寓意在里面,能使闔家歡樂安康,這也飽含著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將屠蘇酒解釋清楚,必須有請南朝梁文學家宗懍著述的筆記《荊楚歲時記》正式登場。
《荊楚歲時記》這本書的內容記載的是當時江漢荊楚地區元旦至除夕的歲時節令、習俗習慣、風物故事的地。宗懍在《荊楚歲時記》序中如是說:
率為小記,以錄荊楚歲時,自元日至除日凡二十余事。
這本書自成書之日起,便在社會上廣為流傳,也促進了歲時節令文化的交流。
隋朝杜公瞻還為此書作了注解,并且將書中所記的荊楚江漢一帶典型的南方節令風俗和北方的節令風俗進行了橫向比較。
宗懍《荊楚歲時記》和杜公瞻的注解同時流傳,從而將中國大江南北的風俗習慣融匯于一書當中。
許多荊楚地區的節令風俗也流傳到北方,一些北方的節令習俗也流傳到南方,這本書對中國傳統節序時令和文化習俗的交流與傳播有著不言而喻的現實意義。
過春節為何要飲屠蘇酒?按《荊楚歲時記》中的記載,屠蘇,是一種酒的名字,古代風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蘇泡酒,有的是用好幾種藥草泡酒,泡好后把它吊在井里,正月初一取出來,全家老小朝東喝屠蘇酒。
由此可見,屠蘇酒一定是得過年喝,而且是春節餐桌上的標配,而古代人過年時喝屠蘇酒也成了約定成俗的春節文化符號了。
如《荊楚歲時記》中就記載了元日這一天飲屠蘇酒的習俗:
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膠牙餳,下五辛盤。
過春節飲屠蘇酒的風俗在南北朝后期至隋唐時期也傳播到了北方,而且風靡全國,并且一直延續到宋代。
宋代春節期間,人們屠蘇酒,簡直就是節日標配,很多宋代的詩詞作品中都可見這一場景:
蘇轍在《除日》詩中生動地寫道:“年年最后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
南宋詩人陸游在《除夜雪》中如是寫道:“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南渡之后的詩人何汝樵,在《元旦》詩中也深情地懷念著家鄉那一杯在元日喝的屠蘇酒:“故里屠蘇酒,新年柏葉盤。嗟哉老兄弟,誰與共清歡。”
再如南宋詞人毛滂在《玉樓春·己卯歲元日》一詞中寫道:“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酴酥沉凍酒。”第二句“碧井酴酥沉凍酒”,大意是說,年夜飯時刻到了,而屠蘇酒占據了年夜飯C位的位置。詩句中的“酴酥”指的就是屠蘇酒。
家人在元日歡聚一堂,推杯換盞,真是“其樂融融,其情恰恰”,這溫馨的時刻讓人們更多了一份對家的眷顧,多了一份家的凝聚力。
這也充分說明了宋代人在元日這一天飲屠蘇酒的生動場景,則更多了一份人們對元日美好期盼和濃重的節日儀式感。
- 元日習俗三,更換桃符
詩中“曈曈”二字是形容旭日東升、陽光普照的樣子,這一天天氣溫暖晴朗,“千門萬戶曈曈日”更顯示出了一派節日祥和的新氣象。
“新桃”和“舊符”采用了古詩文中常見的互文見義修辭手法,也就是上下兩句和一句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互相呼應、互相補充,其實說的是一件事情。
這種修辭手法使文意互相交錯、滲透、補充,以表達一個完整的句子意思,有單句互文,對句互文,多句互文的區別。
如唐代王昌齡的《出塞》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就是典型的單句互文見義,意思就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宋代戴復古《初夏游張園》中的“東園載酒西園醉”這一句,也是單句互文。
范仲淹《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互文。
陸游《成都大閱》“令傳雪嶺蓬婆外,聲震秦川渭水濱”的這兩句,也是互文見義的手法。
《元日》詩中“總把新桃換舊符”,其實就是指新桃符和舊桃符,用互文見義的手法寫出了把舊桃符取下來,換上新桃符。
那古人在元日往門上貼桃符有什么寓意呢?其實古人門上在門上貼桃符的習俗由來已久,且與一個美好的神話故事有關。
《荊楚歲時記》注引《括地圖》中說:
桃都山有大桃樹,盤屈三千里,上有金雞,日照則鳴。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壘,并執葦索以伺不祥之鬼,得則殺之。
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也是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
相傳有一個叫“鬼蜮”的地方,有一座桃都山,山上有一棵樹冠達三千里的大桃樹,桃樹上住著一只金雞,每日太陽出來的時候,金雞就會啼鳴。
夜晚游蕩的鬼魂必須在雞鳴前趕回鬼蜮,鬼蜮的大門站著兩個神人(保安或門衛的身份),叫神荼和郁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干了壞事,神荼和郁壘這兩位大神就能立即發現并將之捉住,所有的鬼魂都非常懼怕神荼和郁壘這兩位大神。
于是老百姓就用桃木板刻成神荼和郁壘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驅邪避害。后來人們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和郁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同樣可以驅邪避害。
這種刻有神荼和郁壘名字的桃木板就被人們稱作桃符,每年更換一次,叫做除舊布新。
隨著時間的發展,桃符本身也在變化,后來又發展到“題桃符”。就是將字數相等,意思相應的短詩句題寫在桃木板上,貼桃符后來逐漸演變為貼春聯。所以說桃符就是春聯的前身、最早雛形。
《宋史·蜀世家》中就記載了在桃符上題詩的事情:
每歲除,命學士為詞,題桃符,置寢門左右。末年,學士辛寅遜撰詞,昶以其非工,自命筆題云:新年納余慶,喜節號長春。
后蜀國主孟昶在桃符上題的這句詩“新年納余慶,喜節號長春”也被認為是最早的一副春聯。到了宋代,桃符已經演變成春聯的形式了,只不過名字還是叫“桃符”。
如南宋薛嵎在《新年換桃符》詩中寫道:“桃符頻換句難新,休對春風訴舊貧。”
陸游在《己未新歲》詩中寫道:“桃符帶草寫,椒酒過花斟。”
南宋趙師俠在《鷓鴣天·爆竹聲中歲又除》一詞中寫道:“殘蠟燭,舊桃符。寧辭末后飲屠蘇。”
而王安石的“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更是形象地說明了宋代人們過春節時,家家戶戶貼桃符(春聯),喜迎新年的節日喜慶氣氛和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話詩詞
王安石的《元日》詩,描繪了一幅熱烈、歡快、喜慶的春節景象。
全詩巧妙地選取了春節期間家家戶戶燃放爆竹、喝屠蘇酒、換桃符三個生動而又具有普遍意義的細節,恰到好處地描寫了人們辭舊迎新的新年新氣象,也讓我們通過詩作對宋代的春節習俗和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王安石既是學者型官員,也很是一位優秀的私人。他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政治內容,如表達志向的《梅花》詩等,而這首《元日》詩就是通過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