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圖片企業提供
作者丨魚頭
尊重原創,拒絕一切未經授權的轉載
七十年前,如果你問湘菜是什么味道,或許他們只能模糊的說出“家常、自己吃的,就是湘菜”,鮮少有人能夠清晰準確的形容出,湘菜究竟為何物。
湘菜的口味特點
開始有味型的概念,要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部分省份和菜系開始整理本地菜系的味型,試圖在行業內形成一種共同的話語,方便明確菜品的味道特色,也便于廚師之間的溝通交流。湘菜泰斗王墨泉還在《湘菜本色》書中指出這樣做“在創新菜時,思路可以更明確,避免思維混亂,甚至可以節約不少調味料。”
當時,在王墨泉、范命輝、楊文斌、周清明、朱文明等行業人士共同研究下,歸納了包含酸辣味型、咸酸味型、辣咸味型、臘香味型、豉香味型、醬辣味型、瓿壇香味型、咸鮮味型,臭香味型,湘鹵味型, 鲊香味型,霉香味型,紫蘇味型,蒜香味型,苦鮮味型,醬香味型,熏香味型,姜汁味型,藥膳味型,五香味型,蔥油味型,醋香味型,腐乳味型,麻辣味型,酸甜味型,咸甜味型,椒鹽味型,焦酥味型,孜然味型,怪香味型,果香味型,大陽味型,芥末味型33種湘菜的基本味型。
直至今天,這套味型理論仍然實用。在主流的湘菜菜品中,我們總是能找到一一與之對應的味型。就像我們看到辣椒炒肉、剁椒魚頭,一定會毫不猶豫的指出,它們是湘菜。
但這也不僅讓人思考,湘菜的味道,是否真的只存在于這33種味型之內?倘若有湖南廚師,用湖南常見的食材和烹飪手法做出來創新口味,還算湘菜嗎?
菜系之間,味型為重
思考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看這33種味型特點,可以發現,當中有很多并非湘菜獨有。你看咸鮮味、芥末味、孜然味、椒鹽味等,在國內多個菜系中都能看見類似菜品,國外的食物也極其常見。
區分菜系,只是為了研究某個特定時期內地域的飲食特征,以便了解當地水土和民俗風情,需要綜合各地食材、烹飪手法、口味喜好等方面,并且他是隨著時代發展不停變化的;要真想講究起菜系之間的界限,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且看祖庵菜,就有爭議,有人從飲食文化和烹飪手法為依據,將其劃入湘菜范圍,但也有人一眼否決,認為它身上其他菜系的影子太多,與大眾印象中的湘菜特點相違背,怎么都算不得湘菜;再看紅燒肉,山東、湖南、安徽及江浙、潮汕等地區的做法是各有千秋,酸辣海參在湘菜、川菜中,也都是經典一般的存在——你將它劃入任何一個菜系,都會有人“不答應”。
你看,各大菜系其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不過各地風俗不同,呈現時有些許的差別。對于烹飪本身來說,研究如何更好服務于食材的調味,遠比恪守菜系界限要重要得多。
有人時常為菜系爭論不休,但對于消費者來說,對口味喜好的專注,遠遠超過對菜系歸屬的關心。只要味道好,并不會急于貼上湘菜或是川菜、粵菜的標簽;反而更愿意以風味特點,來代替形容菜系,例如這類菜品是酸辣、麻辣、鮮辣,還是咸鮮、香酥、酸甜。
這也就是為什么如今更多人愿意用辣來形容湘菜的原因。只有味型才能瞬間讓人記住從而產生吸引力,偉人那句豪放的革命宣言“不吃辣椒不革命”賦予了湘菜深刻印象,而為更多人所熟知。當重口味成為社會餐飲主流時,湘菜會因為因辣、下飯、成癮性強等口味特點,更具口味上的殺傷力,更受年輕消費者的喜歡。
所以廚師們在菜品研發時,不要被菜系的界限所束縛,而是要以味型為核心,靈活運用烹飪和調味方式,做出消費者滿意的味道。
作為全國囊括西式醬、亞式傳統醬料與調味品的企業,卡夫亨氏多年以來深耕餐飲,旗下番茄醬、廣合腐乳、味事達醬油等系列產品,是真正伴隨著市場各類流行口味而共同發展的調味品。
當新式調味料遇上經典味型,是否會碰撞出新的湘菜流行趨勢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