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養兒育女的這條路上,為人父母注定走的就是一條酸甜苦辣唯自知的路。教育最忌執念,以自己的感受去養成孩子,最好的教育一定是親子親密互動,順應孩子的天性去自然地發展。成人永遠比成才更重要。
——薩姐
作者:木青
有同事即將晉升新媽媽,看著她越來越鼓的肚子,常常有過來人表示各種“祝福”:
“好好享受你大肚子的日子,等娃生出來后,你會恨不得將ta塞回去。”
“一定要珍惜孩子幼兒園前的時光,等上了學,你才會明白什么叫‘雞飛狗跳’的生活。”
“我特別后悔孩子小的時候沒有自己帶,如今孩子的習慣不好,唉!”
明明是盡心盡力的父母,養出端端莊莊的孩子,可論養娃這條路,為人父母在真誠反思后,心中徒留更多的卻是各種“悔意”:或為生娃而后悔,或為雞娃而后悔,或又為推娃太松而后悔……
韓劇《請回答1988》里面德善爸爸說:“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爸爸也是頭一次當爸爸。”
初為人父人母,養娃就像摸著石頭過河,小心翼翼,卻難防暗礁湍流。一邊付出、一邊懊悔,一邊幸福、一邊痛苦,一邊卻又心甘情愿而無悔……
01
無法自控的情緒
養娃路上,論最后悔的一件事,莫過于——吼娃。
忙完一天的工作,拖著疲憊的身子到家,一邊是沒有做的家務,一邊卻是百般糾纏的娃。
或纏著要媽媽,或鬧著耍脾氣,或對娃千叮嚀萬囑咐,娃卻依然我行我素。
媽媽的無名火突然躥起,毫無征兆,開始一頓咆哮。
待憤懣情緒輸出后,看著娃兩眼淚汪汪、可憐又巴巴,于是老母親自責又后悔:
又不是大不了的事情,為什么就不能跟孩子好好講話,非要吼他呢?
然而,孩子就像一個小小的炸彈,輕輕一點,就能點炸家長的脾氣。
在吼娃這件事情上,無論是全職媽媽,還是職場媽媽,亦或是在育兒路上搭把手的爸爸,都能找到自己的吼娃雷區。
我有一個讀小學的兒子,從小到大,他總有各種能耐輕易點燃我的怒火:
讓他寫作業不要玩筆,他放下筆,開始玩橡皮;
讓他幫個忙遞件東西,他不是遞,而是像籃球一樣投擲;
讓他抓緊時間沖澡上床睡覺,他邊淋浴邊高歌,末了還要蹲廁所……
吃飯要催,作業要催,洗澡要催,睡覺要催……面對不如意的孩子,吼聲不邀而至。
吼一次,悔一次,發誓一次,食言一次……
吼聲升級,自責升級,可漸漸地,孩子似乎練就金剛不壞之身,你吼歸你吼,他就是充耳不聞,而為人父母的情緒也極易陷入“吼與自責”的惡性循環里……
與其后悔,不如嘗試學習接受。
02
不愿給予的肯定
中國的父母,似乎有一種天生的“謙遜”,面對孩子成就時,總是會吝嗇夸獎。
想起一檔談話類的節目《不可說》,其中有一期的嘉賓是知乎女神王諾諾與整容達人吳曉辰,一個強調注重內在美,一個卻宣揚享受外在美。
本以為劍橋碩士畢業的才女王諾諾會成為正能量的代表,然而隨著談話進行,花400萬整容的吳曉辰卻“路轉粉”成為大眾欣賞的模樣。
在整個聊天過程中,王諾諾一直顯得“擰巴”,她一邊抗拒“容貌效應”,一邊又享受美貌帶來的便利。
她主動報名參加選美大賽來肯定自己,卻又在公司開年會的時候,故意不洗頭邋遢去現場,只因害怕被人討論容顏。
吳曉辰不解地問:“你到底在糾結什么呢?”
王諾諾的回答令人唏噓。
原來她從小漂亮伶俐,是幼兒園人見人愛的“園花”。
進入小學后,媽媽擔心她因“美”驕傲,于是聯合老師實施雙重“打擊教育”,直到高中,她都沒有穿過裙子。
父母本意并不為打擊孩子,但以結果為導向的教育,卻讓很多父母習慣用“差評”激勵孩子前行,從外在到內在,從生活到學習。
而從小不被父母認可的孩子,成年以后,即便成績斐然,功成名就,也依然無法填補內心世界遺憾的黑洞。
好比王諾諾,即便漂亮優秀,卻始終自卑,無法接納真實的自己,在自我低評價的認知困境里,糾結始終。
03
補不回來的陪伴
常常有父母感慨:孩子,對不起!放下工作養不起你,拿起工作卻又陪不了你!
在這個充滿焦慮的時代,很多父母最終在“給物質”還是“給陪伴”的天平上選擇了前者。
然而父母千辛萬苦為孩子賺錢謀幸福,回頭卻會發現:在孩子的成長問題上,錢,一文不值。
有位90歲的吳奶奶,總結人生最后悔的一件事,她坦言:沒有陪伴女兒成長。
吳奶奶2歲喪母,她其實非常明白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的陪伴。
但和大多數父母一樣,她最終選擇了“給物質”。
她想為孩子賺足錢財,幫助孩子鋪一條無憂的留學路,讓孩子幸福地做自己。
可沒有父母陪伴的童年,卻留給孩子太多無法排解的苦惱與問題,最終,16歲那年,女兒以決絕的方式與這個世界告別。
如今,90歲高齡的吳奶奶痛心感慨:沒有陪伴女兒成長,是她她人生的棋盤上,輸得最慘的一顆棋子。
以金錢為基礎的愛,注定適得其反。
孩子的成長不可逆,父母的陪伴也有有效期,錯過了,再也找補不回來,追悔莫及……
04
不愿承認的失敗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如今社會,教育被放在家庭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內卷”成為時代的主旋律,“雞娃”成為必然的選擇。
父母不舍得給自己添身衣裳,卻舍得花幾萬乃至幾十萬給孩子報輔導班;
明明宜居,卻為了孩子的升學率,變賣寬敞的豪宅,搬進逼仄的老破小學區;
擲一輩子積蓄,也要供孩子留學見世面……
然“雞娃”未“出籠”,悔意已滋生,父母費盡力氣助力,孩子卻給不了父母想要的結果。
雞娃的日子過得雞飛狗跳,當雞娃步入社會后,在人群中卻也一樣平凡。
有位深圳的學霸媽媽,浙大畢業的她,發誓要把孩子培養成為優秀的人才。
12年花費千萬,孩子如愿進了深圳最好的高中,可高考成績卻不理想。
回顧12年的培育路,她才認識到:我的兒子就是一個普通的孩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一想起12年花在孩子身上的時間、精力與金錢,她心意難平。
付出時有多無悔,反省時有多后悔。
說到底,雞娃背后是無數家長的“愛受困”,無法接受孩子的平凡,也無法接受自己的失敗。
可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并不會因為父母的期望而“逆天改命”……
05
那些幸福的父母,是怎么養娃的?
這些年的養娃路,見到過太多悔意生恨的父母,也邂逅過幸福美滿的家庭。
總結發現,那些悔意少、幸福感強的父母,大多做到了2件事。
1)順勢而為
這樣的父母,大多不會“固執己見”,他們具有非常明顯的認知界限:孩子的人生,只屬于孩子自己。
他們尊重孩子的天性,提供順應孩子天性發展的教育;他們對孩子設有規矩,卻不以世俗價值觀為界,對孩子的人生設限。
喜歡什么,要什么,學什么……在學習這條路上,父母做的是幫助孩子設定一個合理的目標,策動孩子的內驅力,助力他們成長。
2)經營好家庭關系
這樣家庭,比起關注孩子的成就,往往更注重經營親子關系。
孩子生活在具有松弛感的家庭氛圍里,彼此信任,彼此尊重,孩子獲得安全成長,父母找到自己的歸屬,也享受著孩子成長帶來的欣慰和滿足。
至于養育路上的點滴爭執,也不過是滾滾長江中的一朵小浪花,悄悄匿跡,伴著浪潮前行。
06
現在的后悔有多扎心,當初的“早知道”就有多寶貴!
在養兒育女的這條路上,為人父母注定走的就是一條酸甜苦辣唯自知的路吧。
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一條漸行漸遠的人生路。
孩子三歲前,家是全部;孩子上了小學,家是晚上;孩子上了中學,家是周末;孩子讀了大學,家是寒暑假;等孩子參加了工作,家只剩下了春節……
這條養兒育女的路上,望天下的父母,少一點缺憾,多一點完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