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主辦的第13屆中國汽車論壇在上海嘉定舉辦。責揚天下副總裁代奕波發表精彩演講。
各位來賓,大家好,我是來自責揚天下的代奕波,首先感謝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有這樣的機會,能夠提供給我和大家一起交流中國汽車企業供應鏈ESG韌性構建。
責揚天下到今年已經成立了20年,在20年的發展過程中一直在關注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問題,是國內本土最先開展ESG和可持續發展相關研究咨詢的商業機構。
剛才李秘書長提到了可持續發展或者ESG議題對于中國企業的影響廣度和深度已經愈發加強,如何應對?吉利的陳總也給出了吉利的回答。中國汽車行業ESG生態的構建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要素是供應鏈,我認為這是重要的突破點。
為什么以供應鏈作為突破點?不僅僅是汽車行業屬性決定的,這也和汽車全球價值鏈的布局有著重要的相關性。汽車供應鏈ESG韌性的構建,它的作用、影響不言而喻。我們認為供應鏈ESG問題不僅僅是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更是商業的選擇。
從全球來看,經濟社會環境處于“VUCA”狀態,包括不確定、不穩定、復雜性以及模糊性,這在汽車行業尤為凸顯,因為全球國家之間相互關聯和依存,使得汽車行業的產品、原材料,包括信息和數據的廣泛流動,形成了高度復雜的網絡結構。在復雜的網絡結構中,現在又摻雜進去很多新興、非傳統技術、法律、貿易的新型議題,包括氣候、生物多樣性、數據安全等等,實際上這樣的組合使得汽車供應鏈也呈現了“VUCA”的狀態。
在這樣的狀態下,很多不確定的突發性風險非常容易導致汽車供應鏈的中斷,其實在過去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相關ESG問題產生的供應鏈中斷也經常會發生。所以對于供應鏈的風險管理來講,ESG議題的出現,特別是他們與供應鏈之間的關聯強弱、方式,甚至發生位置的多元性,都會對汽車供應鏈的風險管理方式和內容帶來很大的變化。
這種變化從供應鏈端來感受到的是ESG的要求正在從自愿性向強制性轉變,也就是在汽車供應鏈風險管理的時候,ESG合規風險可能成為最重要或者首先面對的基礎性風險管理。剛才幾位嘉賓的發言中都或多或少提到了多個國家地區,特別是歐盟近年來頻繁出臺一系列ESG相關指令,在十多年前都是自愿性。
比如它用的詞是“原則”“戰略”“行動計劃”,但這兩三年已經改變用詞,叫做“法案”、“指令”,這個態勢在近兩三年尤為凸顯,所以我們看到企業對于供應鏈開展ESG管理正在從自愿性選擇轉變為合規性管理的重要內容。
這就不難理解,剛才吉利陳總展示的時候,為什么把合規放在基礎,而且是議題的基石性行動。
其實企業在供應鏈的ESG管理中,首先要履行好合規責任,滿足合規底線的要求,否則供應鏈上造成的ESG合規問題會對企業商業經營模式造成非常基礎性的影響。
不同于傳統的合規管理,以前傳統合規管理一提到都會在貿易、反腐敗方面,隨著這些新出臺的法律法規,我們會發現目前的合規管理,ESG屬性是非常強烈的。可能在之前一提到和歐盟的合規或者ESG可持續發展議題,人權、勞工是已經引起大家重視、關注或者已經有管理措施的內容,但現在我們發現歐盟的法律法規會涉及到可持續發展的眾多議題,比如碳邊境關稅調節機制,甚至在去年年底提出了關于“零毀林”的法案。
可能大家覺得森林和汽車行業有關系嗎?其實有關系,我們用的輪胎、內飾的紡織品都和森林、生物多樣性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且歐盟法律法規的要求對于企業不僅要實行ESG系統性管理,甚至在供應鏈上也要進行相關的信息披露。
當然并不是在歐盟的法律法規才有,其實在國內也有,最近這兩年相關的非常細分的法律法規出臺。比如關于汽車行業綠色供應鏈管理的企業評價指標,還有汽車數據安全方面的管理規定,以及證監會對于上市公司相關信息披露的要求。
除了來自政府機構、利益相關方的訴求以外,可以看到整車廠、供應鏈不同環節所謂的客戶,也在帶領更多的供應鏈企業推進環境及社會友好型供應鏈的構建。因為越來越多的OEM、各種類型的客戶已經意識到了供應鏈的韌性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或者是ESG競爭力會對自身產生重大的影響,甚至是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和大家分享一些數據。左邊是來自于全球環境信息研究中心CDP的研究報告,在去年的時候,對中國企業的問卷填寫情況進行了總結,這樣的機構主要是希望能夠調查、反映企業在氣候、生物多樣性議題,比如森林和水方面的數據填報,他們會給出一些評價。
中國企業去年有將近3000家回復了氣候變化問卷,這個數據較前幾年有了大幅的提升。近3000家企業里,大約2580家企業為什么會提交這個問卷?是因為他的客戶通過CDP來邀請這些企業,因為他們是我的供應商,我希望他們在你這兒填問卷。也就是來自于客戶的購買驅動力使得很多供應商進行了氣候方面的環境信息披露。
實際上越來越多的國際品牌迫切需要尋找具有ESG韌性的供應鏈伙伴來構筑他們自己的可持續商業模式。
不僅是在環境議題上。另外一個圖顯示的是在RBA發生的驗廠評估的數據,中國工廠占據的面積比例是最高的。RBA也就是責任商業聯盟,這是全球最大的推進供應鏈企業社會責任的行業聯盟,很多車企都是RBA的成員單位,RBA的審計結果是全球目前應用范圍最廣、接受程度最高的第三方審核認證機構。所以從RBA的視角,可以看出客戶端對于供應鏈企業ESG表現的關注。
不僅如此,ESG概念本身的出現,實際上和資本市場有很強的關聯性,現在投資者對于企業供應鏈的ESG表現也非常關注。投資者是將企業的ESG績效或者第三方評價結果作為投資決策的重要考量。這里面的企業不僅僅針對整車廠,供應鏈中的很多企業都是上市公司,當然在一級市場也有股權投資情況發生,ESG的分析對投資決策影響度很高。
資本市場對投資者、企業ESG的評價往往是通過第三方評級機構展開的,我列了一些LOGO,可以看到有國際全球影響力的機構,包括MSCI、標普等等。在國內,像深交所下面的國證指數也開始對企業的ESG表現進行評級,對于ESG表現的評級,我們發現和供應鏈非常相關。
一方面是在方法學中,有專門的指標門類,就是供應鏈管理的ESG指標,同時還有很多針對企業整體上的評價,但它會問,比如整體性評價里在供應鏈中又是什么情況?比如談到產品的質量安全問題,這是對企業整體的要求。但是在產品質量安全問題里,我們在供應鏈上供應商的原材料、零部件的監督管理上怎么做?也提出了要求。
針對供應鏈ESG管理的具體要求,我們看到汽車行業企業也在開始采取行動,再繼續和大家分享一些數據。
責揚天下是Drive Sustainability中國網絡的協調方,去年組織了小規模的“人權盡責管理調研”,在調研中已經有50%以上的供應商制定了和工作條件以及人權、勞工實踐相關的正式政策,并且超過40%的供應商企業開展了與人權盡責管理相關的管理行動。
在供應鏈里推進ESG管理,大家仍然認為目前這種專業化的工具和指導還是一個挑戰。從企業行為端,我們看企業從信息披露端在自己的報告研究中,雖然比例不太高,其實與前兩年的研究比較來看,還是有明顯的上升。
比如企業選擇在自己的報告中披露、采購政策是否有ESG的考量,是否真正對供應商開展了可持續發展相關的能力建設。我們了解到很多企業,甚至在自己的采購部門、采購團隊里專設了可持續采購經理,甚至是可持續采購專業團隊。
對于企業供應鏈ESG韌性的構建,盡管現在仍然剛開始處于起步階段,但我們認為正好是很好的時間節點,或者是一個契機,能夠幫助中國的汽車企業、供應鏈企業構建相關的管理體系。
我們提出了比較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重要的四大行動,分別是治理、評估、策略、指標與目標。
1、治理。
從治理角度來看,管理架構肯定是必不可少的,用中國常用的詞語叫“領導表率”,高層組織架構的建設比較容易,但實際上這種組織架構對于汽車企業,由于產品的復雜性,它更需要跨部門的內部協同團隊參與,包括產品設計、業務發展、物流以及市場和銷售。
還有治理-政策制度,我也看到隨著ESG理念在企業的深化,企業內部開始出現了一些新型制度,另一方面看到企業的網站中,特別是汽車企業的網站中開始有一些對外的公開承諾,不管是氣候承諾,還是勞工人權承諾都在出現。其實這塊反映的是整個企業管理決策層對ESG的重視、理解,以及對長期目標的一種設定。
在企業內部的專項供應鏈管理中,我們也看到很多細節的操作性方法工具與制度的形式出現,區別于傳統的企業內部制度管理,從ESG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政策制度的公開和透明度更為重要,所以適合公開的制度也非常建議企業能夠讓利益相關方知曉。
2、評估。
我們側重關注的是風險的評估,剛才一直說到供應鏈ESG的管理,合規是重要的內容,合規風險肯定是更多考慮到的。但是由于供應商這么多,供應鏈的層級有八九個,不可能有時間、有精力,甚至有足夠的資金投入去管理所有的供應商,這時要對優選權進行識別。優選權的識別可能要考慮所在位置,原材料所處的行業,因為這些要素的不同會決定即使有可能是同一類產品的供應商,由于他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ESG的風險、優選權就會不一樣,有些可能是水資源優先,有些可能是氣候風險優先,這塊對于供應商的風險評估需要從ESG的角度來考量。
當我們對ESG的風險有理解以后,可以針對它的風險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風險管理。有些供應商只需要來回答基礎問題,但有些供應商風險等級高,他的產品、原材料對我們非常重要,現場審核必不可少。有些審核可能三年一次,有些供應商的審核要每年都做。
3、策略。
關于具體的策略,我們想強調穿透一級供應商的協同管理。其實在供應鏈采購商,汽車企業對于區塊鏈技術的使用已經不陌生,借助信息技術完全可以把更多的ESG可持續發展議題納入進去,追蹤從源頭開始的原材料在生產過程中的環境表現,因為這塊能夠讓我們對風險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這也是呼應相關法律法規的監管要求。所謂法律法規的監管不是對一級供應商的監管,是對源頭供應商整個鏈條全生命周期的監管。
在追蹤或者穿透一級供應商的管理中,一些成熟的專業工具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建議企業可以考慮通過參與行業倡議,應用行業指南和標準的方式來加快管理的專業化和效率,不需要完全依靠自己來研發。我們列舉了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國內的中國五礦化進出口商會的倡議,我們覺得都是可以使用的。
策略上還有一點是信息透明度,歐盟的CSDDD(可持續盡責調查法令)中明確提出,盡責管理的最后一步是信息披露。我們也看到國外的OEM、中間環節的供應商在專門披露供應鏈的管理報告、沖突礦產的專項報告,這種信息披露的手段非常多。一方面,以企業自身為主體的,不管是發報告,還是網站增設欄目。同時我們建議在更多的商業交流場景,比如供應商大會能夠讓這些信息有更好的透明度。
4、指標與目標。
供應鏈管理并不是一次性工作,需要螺旋式上升、提升、改進。不管是工作的過程,還是工作的結果,都需要定量可測量,更重要的不光是定量的結果,更多還需要企業考慮合規要求、行業平均水平以及客戶需求、甚至是企業考慮自己的領先性競爭優勢,進行目標設定。如果目標能具有雄心,那么給予相關方、客戶、投資者的信心會更強。
總而言之,我們認為中國汽車企業為了增強供應鏈的ESG韌性,需要從傳統采購轉向可持續采購,在原有的供應商管理基礎上,與ESG管理進行整合。也就是除了產品的價格、質量、交貨期以外,還要關注產品可持續ESG屬性,不僅是管理采購的原材料、零部件最終交付物本身,實際上還要考慮這些交付物的生產過程,包括供應商如何管理運營的,如何在生產過程中考慮環境、社會問題,需要把可持續和ESG要素整合到供應鏈管理的各個環節,包括政策、準入的評估、日常的審核和管理,甚至我們看到有些企業把對供應商的ESG評價作為供應商入庫的前置條件。當然還有很多賦能培訓和溝通改進工作等等。
我們認為供應鏈ESG韌性的增強不是靠一次審核、一次驗廠、一個證書能夠解決的,需要有一個系統的方案,才能更長期地應對未來越來越嚴格的監管要求。同時在風險識別中,也許能夠識別出供應鏈獨特競爭力的重要突破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