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原理沒有錯,但關鍵看你怎么操作。操作不得當的話,敵人的敵人,未必就是朋友。
上周,寫了五條生存法則,結果沒有引來共鳴,卻引來一堆爆料。
我這才發現,除了科技自媒體圈喜歡窩里橫之外,原來公關圈也是一樣,同事關系那個復雜程度呀,絲毫不亞于自媒體老師互相對罵傻逼的盛況。
當然,我肯定是一個靠譜的樹洞,跟我吐槽,我基本會替你保守秘密,除非你授權我幫你公開。
不過,話里話外,我都能聽出來現在整個公關圈,滿滿的求生欲,尤其30歲到40歲這一波還在基層摸爬滾打的兄弟姐妹們,生怕被裁,已經變成一種常態,日常工作每一個行為,都在為保護崗位而進行。
回顧十年前。
公關圈沒有生存法則這么一說,人才不夠用,各個大廠都在媒體拼命挖人,于是就出現了中國調查記者全面轉行做公關的壯舉。
再看十年后。
整個市場快速收縮,公關人才數量明顯大于市場需求,失業就等于長期的失業,已經是一種常態;連當年不可一世的騰訊、阿里巴巴,都在降本增效,優化人才結構,整個中國互聯網,還能保持一心向前的,除了字節和拼多多還有別的公司嗎?
所以,今天的公關圈,不丟掉工作,生存下去,則變成了首要任務。
別把周報寫成總結
前段時間 , 我才得知 , 某云大廠 , 竟然公關不用寫周報 , 而且這家公司還是行業翹楚 。
周報,這種被無數打工人吐槽的東西,到底有沒有意義?
先要問一嘴,周報的核心目的是什么?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但是,公關部的問題,往往都是具有極強實效性的,發現就得立刻解決,那么公關的周報往往幾乎變成了復盤。
曾經,某電商大廠公關一號位告訴我,他提拔員工的邏輯,就是看周報,知道復盤一周工作后得出結論的員工,就是重點培養的員工,而一味羅列過去一周干了哪些工作的員工,基本就屬于工作不動腦的“天生打工人”。
如果,你想在公關部門得到晉升,其實周報是一個捷徑,你平時沒有密集性時間跟領導交流,但是你的周報卻是一次正當交流機會,你能不能在周報里,告訴你的領導,過去的一周,你處理了一些事情后,發現了什么問題,并且給出你的見解和改進方案,這才是一份真正合格的周報。
行業里,某公司曾經晉升最快的M5,據說就有一套寫周報的獨門秘籍。
但是,這幾年,在實操中,我發現一些管理比較先進的公司,公關團隊開始用OKRs和甘特圖輔佐周報來管理,這種手段比單純的周報管理更直觀和高效,數據和行為,實時更新,工作情況也更為真實,所有項目的進展狀況,誰正常,誰拉胯了,一目了然。
當然,周報還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周報是連貫性思維,深度思維,OKRs屬于碎片化思維。
要習慣于登門拜訪
最近一個自媒體創始人,就向炮哥吐槽:現在做人真難。
幾個月前,他們寫了一篇某乳企上市公司的財報解讀的文章,分析了一下他們股價一段時間低迷的底層原因,基本都是客觀數據和公開財報數據。
但是,后面發生了一系列的匪夷所思的事情。這家被報道的乳企本身到沒說什么,反而是,這家企業的競爭對手看完之后很興奮,特意打來電話,希望邀請自媒體創始人來辦公室坐一坐,談談合作。
幸好這位創始人為人比較正派,也不愿意卷入大企業之間的口水競爭當中,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很多公關堅信: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但是,事實上,關系在平時。
從實操角度來看,后面這家乳企犯了至少兩個錯誤:一,認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錢解決,低估了自媒體人的道德底線;二,即便使用利益分析法,自己也沒有放下身段去拜佛。在其心中,自媒體人也就是召之即來,揮之既去。偏偏遇到個有點骨氣的自媒體創始人,所以,企業認為的所謂競爭環境下的品牌管理,也就失靈了。
其實,這件事情,要辦成,首先需要一個大前提,就是:登門拜訪。
我們很多95后習慣于在微信上,即便上下樓也不愿意面對面打個招呼。但是,在危機公關和競爭環境下的輿情管理,這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上,請切記:登門拜訪是所有問題解決的前提。
回到主題: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原理沒有錯,但關鍵看你怎么操作。操作不得當的話,敵人的敵人,未必就是朋友。
常青樹從不背后告狀
阿里巴巴現在帶頭搞起了級別大改革,未來評級將會變得更加“現實”。
此前,每年大廠評級打分的時候,那就是一場暗流涌動的腥風血雨,西二旗某橙色大廠的一位基層公關私下跟我說,老板們一到這個時間段,晚飯就開始很難約到,不是客戶約,而是部門里的同事約,借口都很簡單,老板,我有點事兒想跟你說一下,憋了好久。
說什么呢?大多數時候,會是一夜吐槽,結論就是,部門里壞人很多,只有我平時不爭不搶,一心為了公司和你好,然后再話里話外,再自然而然的夾帶幾個同事曾經干過的糗事。
但是,一般來說,大廠的公關一號位們,對于這種“投訴”行為,基本上都是采取交叉信源處理,首先找到自己真正的“線人”,然后去核實事情的真偽,但是內心里呢,也對告密者形成了深深的戒備,這種行為,算是真正殺敵一千,自殺八百的行為。
我所見過的,在大廠真正能夠常青不倒的,都是那種與世無爭,踏踏實實干活的人,他們的畫像永遠都是人群中最不起眼的那一類人。
圈子里,經常有一些“鐵打的XXX,流水的VP”,這種老師,在阿里、騰訊、百度、360等公司,都有現實化身,無論換哪個VP來,他們都是最值得信賴的人。
如果,你是靠能力吃飯,只想過平凡的生活,不想大起大落,那就早早意識到一個問題,做好自己,不要管別人。
這就像一場高爾夫,打好自己的球,看好自己的球道,不要整天惦記別人的進度。
一心想靠GR賞飯吃
這幾年,由于部分廣東企業的身先士卒,建立了一套完善有效的GR+法務的新時代媒體關系體系,讓很多大廠的PR們羨慕不已。
我們公司的GR和法務就是一坨屎,你看看那個誰誰誰公司,人家處理負面的效率,直接就能把文章刪掉,自媒體稍微嘚瑟一點,就把你號都封了,你看看現在誰敢招惹他們?我們公司的法務,除了會發律師函,還是律師函,屁用沒有。
這幾年,這種抱怨成為了一種流行,很多PR也開始覺得公司能夠調動某些不可言喻的權力,是一種超強能力。
這種趨勢,的確很明顯,很多車企以及A股上市公司,現在都有一個習慣,雇傭一家律師事務所,輿情監控到的負面新聞,全部同步給律師事務所,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統一發一遍律師函,結果就是,公關一邊在跟媒體溝通,另外一邊媒體在收律師函,原本就快被解決的事情,又重新陷入了死結。
我真的勸一些公司,可以取消跟一些律師事務所的合作了,真的很不專業,有些律師函,連個日期和緣由都沒有,就是單純發個函,意思,我通知你,你侵權了,趕緊撤稿,否則我就告你,一份合格的律師函,是要有理有據的,現在律師賺錢也太容易了。
PR的工作就是溝通,如果發生事情后,第一反應是利用GR和法務,干掉對方,那么自己距離被公司干掉也不會太遠了。
公關們應該想一想,GR和法務這種處理能力越強,PR的存在價值就會越弱,當一個公司能夠通過這種能力處理所有事情,PR就沒有太大存在價值了。
所以,我們總是說,能夠在PR層面處理的事情,就一定要PR處理,不要去驚動GR和法務,PR事件是民與民的事情,如果變質為管與民的事情,PR自身會被反噬,企業本身也會被反噬,從來都沒有隨隨便便天上掉下來的權力,某些公司已經在大層面被反噬,一個官員的隕落,往往就會讓你難受好多年,這種案例,有目共睹。
前段時間,某游戲公司的老板,投資過趣店的那位,也開始搞大模型,在朋友圈玩了一把刷屏,結果立刻就被媒體反噬了,因為曾經在飯桌上,有一些媒體被這家公司“報警”過。
學會說是我的錯
我的記者生涯里,只被總編輯罰過一次錢,因為唐駿。
唐駿學歷造假危機出現的時候,他已經在新華都上班了,我當時在報社,是負責科技領域報道的,按照企業來看,唐駿不算是我負責的人物,但是由于他在微軟、盛大的履歷,還是會有很多人,認為他是科技人物,于是跑教育的記者和我,被臭罵了一頓,但是我們都在為自己辯解,最后處罰越來越重。
當時,我的總編輯,就說了一句,你們都在甩鍋,為何沒人承擔錯誤,然后解決錯誤呢?
于是,我不再說話了,第二天,便采訪到了FZZ(這個人好像變成敏感詞了),做了一個整版專訪,總編輯很高興。
我說這個故事,其實是在說明一個問題,在公關行業,我們有一個出了名的外號,背鍋俠,整個部門在公司里背鍋,然后每一個個體在部門里背鍋,我們這個工作就是背鍋用的,所以,勇于承認錯誤,是公關入門必備。
之前,某社區公司的一號位,在公司內部把業務的老板們,都得罪完了,因為每次一出事,公關首先會先“教育”業務,你們不能這么做,不能那么做,而不是先說自己的媒體關系沒做到位,結果業務老板們,集體告狀,讓其下臺。
你負責的媒體,沒給你面子,千萬別再找借口,借口只會顯得你無能,老板會考慮,是不是要換個人來接手;你立刻告訴老板,這是你的錯,你正在解決這個問題,給你一點時間,大家皆大歡喜。
某手機大廠公關一號位,曾經在內部會議摔過一次手機,原因就是,除了危機,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所有人都在甩鍋,職場的路上,只有勇于承擔錯誤才有前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