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么一群人,在校園課堂中并不常見到,但小到用水用電維修,大到教育制度改革,都與他們息息相關,影響著數千萬鄉村兒童的成長。他們的眼界、態度和理念,在一方校園中顯得尤為重要,這群人就是中國的鄉村校長,是支撐中國鄉村教育發展的關鍵力量。
為深入調研鄉村教育實情,以永新小學為例了解留守兒童的鄉村教育現狀,7月21日,西安明德理工學院“沐晨”愛心支教服務隊采訪永新希望小學潘永新校長,通過校長自己的訴說,了解鄉村教育發展的“永新故事”。
潘校長談到:“我受教育的時間并不長,但我深知村子里的家庭經濟差、文化低、留守兒童多,要解決鄉村孩子上學難的實際問題,辦教育是為社會服務,要堅定意志實實在在做事情,教育教學要有愛心、有耐心,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三十年前,潘永新校長在沒有多少人支持的情況下,自己找地方,談資源,在1991年成功建造永新希望小學,樹立起公平教育、全面發展的教學理念。他深知到這里來上學的孩子更需要關心關愛,所以潘校長三代人堅持把學生的身心健康放到首位,通過寄宿制辦學和學生同吃同住,關心關愛孩子,走進孩子內心,與孩子建立信任,讓教育教學更好開展。同時弱化應試教育,開展文化課程,并將文明意識、感恩教育、文體素養培養滲透到日常的方方面面。
潘校長也面露幸福地談到,從這里走出去的那些調皮的學生經常回母校看望老師,他們說自己在永新學校畢業后,從來沒有浪費過一粒糧食,一直記著潘老師的教誨——珍惜糧食,勤儉節約。而且因為自己節儉節約的品質,之后不論他走到哪里,都有身邊人在贊揚他的精神。
潘校長也談到這二十年來學校辦學的不易,但自己非常堅定教育最有意義,不管人多人少,都要把鄉村教育堅持下去,幫助更多鄉村兒童圓夢。
和潘校長交流中,西安明德理工學院“沐晨”隊員深刻體會到了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突出,鄉村社會正在經歷深刻變革,面臨的現實困境巨大,更加明白了搞好鄉村教育困難重重以及鄉村教師的偉大和奉獻精神。
通訊員:張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