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開頭
終于,老黃引以為傲的GeForce RTX 50系顯卡終于迎來了最后一塊拼圖——RTX 5060在前兩天正式開售了,作為GeForce RTX 50系產品線中定位甜品級的產品,它承載著玩家們對高性能與性價比的雙重期待。接下來,我們將從技術規格、外觀設計、散熱與接口、性能測試等多個維度,全面剖析GeForce RTX 5060顯卡的真實實力。
本次測試我們使用的是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顯卡以及七彩虹的iGame Ultra Family全家桶配置。作為硬件領域的創新先鋒,七彩虹近年來在工業設計與技術研發上雙線發力,為硬核玩家提供了高性能的硬件選擇,對于追求顏值與性能平衡的用戶而言,這套配置無疑是搭建個性化主機的優質之選。
規格介紹
開始前,照例講講新顯卡的規格。GeForce RTX 50系顯卡采用了此前NVIDIA在AI領域推出的Blackwell架構,以大衛·布萊克威爾命名,其是一名受人尊敬的數學家和統計學家,在博弈論和統計學領域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NVIDIA用其名字命名這一架構反映了新平臺的開創性和先進的計算能力。Blackwell可以說是NVIDIA近年來更新幅度最大的GPU架構了,相比起之前的架構來說,劃時代的引入了神經網絡著色器,力圖為游戲開創先進、高效更有逼真的渲染方式,帶給玩家全新的游戲體驗。
相比前代Ada架構,Blackwell的升級聚焦于四大方向:分別是AI算力的爆發、光線追蹤技術的革新、顯存能效的提升以及劃時代的神經網絡渲染。
第五代Tensor核心
其中AI算力的爆發就不得不提到Blackwell架構上的第五代Tensor核心,新一代Tensor核心添加了對FP4浮點運算精度的支持。FP4是一種較低的量化方法,類似于文件壓縮,可以減小模型推理過程中數據存儲和計算量大小,提高計算效率,降低該過程對顯存的要求。與大多數模型默認使用的FP16相比,FP4使用的顯存不到其一半,并使GeForce RTX 50系列GPU的性能相比上一代提升高達2倍。
第四代RT核心
而光線追蹤技術的革新則仰賴于第四代RT核心的加持,相較于第三代RT核心來說,Blackwell架構的第四代RT核心主要提升了檢測光線、路徑與三角形相交的效能,過往在檢測時往往只能檢測單個三角形,一旦場景復雜,檢測能力不足就容易導致渲染出錯等問題,而現在檢測能夠以簇集方式進行,檢測效率更高。同時還有三角形簇集解壓縮引擎加持,其新增了Linear-swept Spheres(LSS)功能,可以減少渲染毛發所需的幾何圖形數量,并使用球體代替三角形以獲得更準確的毛發形狀擬合,能夠讓顯卡發揮更好的性能但只消耗較小的顯存占用。
綜合來看,Blackwell架構的光線追蹤多邊形相交效率是上一代Ada架構的2倍,是Turing架構的8倍,同時還可以節省25%的顯存使用率。
第四代RT核心的改進主要是為實現更好的光追效果。其中有兩項新技術能夠受益,第一項是RTX Mega Geometry技術。隨著光線追蹤游戲場景的幾何復雜性不斷增加,游戲畫面中幾何圖形的計算量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而RTX Mega Geometry技術能夠加速構建邊界體積層次結構(BVH),使得在實時渲染中可以處理多達100倍的三角形數量。
該技術的出現,也使得開發者能夠在游戲場景中使用更復雜的幾何圖形,而不會影響游戲幀率。過去需要一個個算BVH,現在RTX Mega Geometry能夠智能地在GPU上批量更新三角形簇,減少了CPU的負擔,既保證了性能,也兼顧了圖像質量。相信隨著這些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應用,未來的游戲將能夠呈現出更加逼真和細膩的視覺效果,同時保持高效的性能表現。
另外一個能夠受益的技術則是Curve Primitive,方便光追在曲面中的應用,例如一位男士的頭發可能需要多達400萬個三角形,再加上光線追蹤技術,畫面所需要的運算負載極大。NVIDIA則通過第四代RT核心中的Linear- Swept Spheres(線性掃描球體)技術有效減少了渲染頭發所需的幾何體數量,以球形代替多邊形,更貼合頭發的形狀,從而將內存占用量大幅縮減至三分之一,并進一步提升了實際幀數,讓頭發的渲染效果更加自然流暢。
GDDR7顯存
第三點改變則是顯存效率的提升,Blackwell架構中還首次加入了對GDDR7顯存的支持,此前GDDR6顯存的信號編碼為NRZ/PAM2,而RTX 40系上的GDDR6X則是PAM4編碼。最新的GDDR7顯存,信號編碼改成了PAM3,NRZ/PAM2每周期提供1位的數據傳輸,PAM4每周期提供2位的數據傳輸,而PAM3每兩個周期的數據傳輸為3位。說人話就是,新的編碼機制可以使雜訊失真比減小,信號品質更清晰,同時還能帶來更高的顯存運行頻率以及更低的電壓,根據NVIDIA的介紹,使用GDDR7顯存后,數據傳輸速率可達GDDR6時的2倍,并且功耗接近GDDR6的一半,經典加量還減價。
神經網絡著色器
接著我們再細說一下這一代架構最大變化,NVIDIA這次將Blackwell架構的SM單元直接稱為神經網絡著色器。相比較于之前的可編程著色、CUDA統一著色、通用計算著色來說,其最大的變化就是引入了AI,AI將會徹底改變GPU的著色方式。
在Blackwell架構中,NVIDIA 進一步拓展了神經網絡渲染的范疇,引入了諸多創新元素,包括神經網絡紋理壓縮(Neural Textures)、神經網絡材質(Neural Materials)、神經網絡體積(Neural Volumes)、神經網絡輻射場(Neural Radiance Fields)以及神經網絡輻射緩存(Neural Radiance Cache)等,這些元素共同構成了神經網絡渲染中神經網絡著色的重要呈現方式。
這里舉個例子讓大家能夠更簡單的理解神經網絡渲染,過去復雜的物品或大量異材質的貼圖往往會占用相當大的內存空間,如果疊加光追的話,計算量將會更大。然而,得益于神經網絡渲染技術中的神經網絡材質功能,這一問題得到了顯著改善。開發者可以先在離線渲染出物品的光照數據,然后再用這些數據訓練一個小的AI模型,游戲運行時只要實時調用這個AI模型當場推理就好了,這樣就能還原出想要的光照效果了,再配合神經網絡紋理壓縮技術,就能顯著降低實際生成的材質數據量,從而在占用更少顯示內存的同時,實現了細節更豐富的材質表現,達到了實時生成如電影般細膩素材的效果。
目前神經網絡渲染技術已經得到了微軟的大力支持,未來也將會加入到DirectX中,玩家能夠體驗到更真實的游戲世界。
而在硬件層面,由于神經網絡渲染的加入,Blackwell架構的SM單元相較于RTX 40系的Ada架構還是有不小變化的,Ada架構內的SM內,SM單元會拆分成一半的CUDA專門用于處理FP 32(單精度浮點數),另一半則依需求動態調整去處理FP32和INT32(32位整數)。而在Blackwell架構上,SM單元則改成了CUDA核心可以完全依需求動態處理FP32和INT32的形式。
另外一個改進是,過往的著色工作往往只有SM單元的Shader在處理,而Blackwell架構上引入了神經網絡渲染以后,使得Blackwell架構上的第五代Tensor核心也能共同分擔著色工作,大大提高了著色效率。
這樣改進的好處是,Blackwell架構能夠進一步針對神經網絡渲染工作進行排序,即把傳統的著色工作分配給Shader,而需要動用神經網絡渲染的工作負載則可以給到Tensor核心上,兩種核心同時運用,效率最高可以提升2倍之多。并且得益于Tensor核心也加入了可編程渲染管線,現在開發者或API也能更好的調用Tensor核心,未來游戲內我們能見到的AI技術勢必越來越多。
先進的AI管理處理器
此外,AI的應用也越來越多,不僅游戲中應用AI技術,現在連可編程渲染的過程里也引入了AI,因此如何去分配顯卡內部多樣化工作就成了一個問題。如過往顯卡在開啟DLSS玩游戲時,其中應用到的語言模型和游戲引擎需要同時與GPU的不同核心交互,生成游戲幀,但是往往很難做到每一幀都有一致的生成時間,亦或者是游戲AI對話的響應不夠及時,這些情況都會造成游戲體驗不友好。
而Blackwell架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引入了AI管理處理器(AMP)。它能夠實時調度資源,確保在神經網絡渲染、幀生成和 AI 驅動的游戲交互中實現智能化的任務分配。這種設計不僅帶來了更高效的性能輸出,還讓顯卡在游戲渲染和 AI 運算之間實現了絕佳的平衡,確保幀的間隔均勻,對話類型的AI能夠及時響應,玩家的游戲體驗一致性能夠比較好的保障。
GeForce RTX 5060 8GB規格
說了這么多,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下GeForce RTX 5060 8GB的硬件規格,其核心采用了新的GB206芯片,核心代號為GB206-250-A1。在架構上擁有3個GPC,但每個GPC包含的TPC并不相同。GeForce RTX 5060 8GB上總共集成了18個TPC,30個SM單元,120個TMUs紋理單元,48個ROPs光柵化處理單元以及3840個CUDA核心。
在工藝制程方面,新的GB206芯片沿用了TSMC 4nm 4N NVIDIA Custom Process工藝。核心面積為181mm2,內部晶體管數量則有219億,雖然在芯片面積以及晶體管數量上相比上代少了一些,不過得益于更先進的架構設計,GeForce RTX 5060 8GB的CUDA核心數比上代多出了25%。基礎頻率與Boost頻率也有小幅上升,由原來的1830MHz與2460MHz提升至現在的2280MHz以及2497MHz,想必性能也有不小的長進。
除此之外,GeForce RTX 5060 8GB還配備了全新的GDDR7顯存,顯存等效頻率可達28Gbps,同時視頻輸出接口也進行了升級,能夠兼顧高分辨率與高刷新率,后續開箱顯卡時我們會詳細介紹。
最后一點區別就是售價了,全新上市的GeForce RTX 5060 8GB MSRP版本官方建議零售價為2499元,對比上代的GeForce RTX 4060 8GB稍微提升了100元左右。不過更先進的架構設計與更激進的性能釋放,還有25%的規格提升,絕對是主流玩家的甜品之選。
顯卡外觀賞析
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的外包裝設計與此前我們測試的iGame Ultra同系列的RTX 50顯卡類似,濃濃的嘻哈風格。包裝的左下角則用顯眼的標識標注了這款顯卡采用的是8GB GDDR7顯存。
包裝的背面就比較常規了,主要是一些顯卡的賣點介紹以及RTX 50系顯卡的參數,旨在讓玩家更全面的了解自己手上的這款利器。
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顯卡在外觀設計上可謂獨樹一幟,采用了“嘻哈藝術”風格的設計語言。白色的基礎底色搭配鮮艷桃紅色調的涂鴉式藝術字“Ultra”樣紋飾,充滿了青春活力與潮流氣息。這種設計不僅符合當下年輕玩家對個性化的追求,而且與iGame Ultra家族系列產品的風格相得益彰,無論是單獨裝機還是打造全家桶式的主機配置,都能展現出出色的整體美感。
正面搶眼的還有2個90mm的環形風扇,其大小幾乎快要撐破整個外殼了。風扇四周還有多個反光裝飾貼片,它們不僅為整體造型增添了時尚感,而且在光線的照射下,隨著入射角和觀察角度的變化,這些貼片還會呈現出不同的色彩,賦予了顯卡一種“律動”的視覺效果。
回歸正題,拉進鏡頭仔細看看散熱風扇的配置,每把散熱風扇標配了9片扇葉,并且采用環形連葉設計,這樣不僅更穩固,也能增強聚風效果,為顯卡帶來更佳的氣流效果與更低的噪音表現。
翻轉至顯卡背面,正面嘻哈的風格繼續延伸,金屬材質的背板能夠增強顯卡的整體結構強度,有效防止 PCB 板因長期使用或受到外力而發生變形。光是純白就太單調了,七彩虹還在金屬背板上特別設計了ULTRA涂鴉字樣,個性十足。
背板的一側則是鏤空散熱設計,能夠增加空氣的流通路徑,進一步提升了散熱效能,確保顯卡在長時間高負載運行時也能保持冷靜,穩定發揮性能。
側邊同樣是嘻哈風格滿滿,碩大的“iGame Ultra”元素既能夠彰顯顯卡的身份,也充分展現了嘻哈風格與年輕潮流。
不過要說最搶眼的還是的看顯卡頂部這個完全貫穿的GRAFFITI(涂鴉)RGB光效,點亮瞬間彰顯潮流文化特性,涂鴉藝術的視覺沖擊和字體設計美感躍然紙上。
RGB燈條的上方則是這款顯卡的供電接口,不同于其他RTX 50系顯卡,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為單8Pin接口,熟悉的感覺又回來了,應對默認功耗145W/145W,一鍵超頻功耗155W/165W 也是完全足夠的。
視頻輸出接口方面,還是經典的3個DP加1個HDMI的配置,不過規格上有了升級,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采用的是DP 2.1b與HDMI 2.1b規格。理論上,這一代顯卡的視頻輸出接口可以輕松實現4K 480Hz和8K 240Hz超高分辨率與超高刷新率的需求。
并且IO接口旁邊還有一個iGame系列獨有的BIOS控制按鈕,玩家可以一鍵切換NORMAL模式與TURBO模式,滿足不同玩家的需求。
顯卡拆解賞析
接著帶大家看看這款顯卡的內部構造,拆解起來還是比較輕松的,只需要取下背板以及側面IO的固定螺絲即可將整個顯卡分解開來。
先看看顯卡的PCB設計。不得不說甜品卡的PCB幾乎可以用袖珍來形容,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的PCB小到幾乎可以做成ITX顯卡的程度。
PCB背面就比較簡潔了,看過去一眼就可以看完全部的元件,上面的元件相當的少。
PCB的中央則是本次測試的重點,GB206-250-A1核心,它就是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的大腦,由TSMC 4N工藝打造,擁有3840組CUDA核心,比前代RTX 4060足足多出25%,通用的圖形性能自然更強。
核心的四周是4顆GDDR7顯存,由三星提供,顯存型號為K4VAF325ZC-SC28,內部是512M×32的架構,數據頻率可達28Gbps,單顆容量2GB,共組成8GB。
供電部分,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采用5+2相供電設計,對于一張在官方一鍵超頻模式下滿載功耗只有165W的顯卡來說,這樣的供電規格是完全沒有任何問題的。
5相核心供電,每相供電均配上了固態電容、全封閉電感,以及DrMos芯片
PCB尾部則是兩相顯存供電,采用了上下橋MOSFET的設計。
至于散熱器方面,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采用了“嘻哈”散熱器,該散熱器由純銅底座、大面積散熱鰭片以及兩把90mm風扇組成。純銅底座經過精密加工,能夠緊密貼合GPU核心,確保熱量能夠迅速傳遞至熱管。
純銅底、散熱鰭片,以及熱管均采用鍍鎳處理,有效防止氧化。并且七彩虹還為包括顯存與供電MOSFET上都配備了導熱墊進行輔助散熱,可以保證顯卡在高頻下更為穩定地運行。
整個散熱器為兩段式設計,兩側均為大面積的鰭片模塊設計,內部則是2根6mm的熱管,熱管與鰭片間采用了回流焊接工藝,使得熱量傳遞更為高效,能夠快速地將 GPU 核心產生的熱量傳遞到鰭片上。
最后是主動散熱部分,就是我們前面介紹過的90mm散熱風扇,其配備9片扇葉及雙滾珠軸承能有效降低風噪,帶來更佳的靜音效果。
測試平臺介紹
開始性能測試前介紹一下本次的測試平臺,我們直接用的是七彩虹全家桶產品,涵蓋了包括Ultra家族硬件的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顯卡、iGame C25A Ultra W機箱、iGame LQ360 Ultra W 2025一體式水冷散熱器、iGame F12025D ARGB Ultra LITE(反葉)風扇和CVN X870 ARK FROZEN 方舟主板、iGame 影 DDR5 6400 C28 16G*2內存條、COLORFUL CN700 Pro 1TB固態硬盤,以及昆侖MU-850G 冰山版電源。
其中,CVN X870 ARK FROZEN 方舟主板是iGame最新推出基于AMD X870芯片組打造的全能、高性價比主板產品。顏值上,CVN X870 ARK FROZEN 方舟主板采用了白色PCB與鈦灰色散熱馬甲的搭配,輔以黑色和黃色的點綴,既彰顯了科技感,又不失個性化。同時其做工用料也相當不錯,配備了14+2+1相強化供電設計,以及80A的DrMOS,能夠輕松應對銳龍9 9950X3D等旗艦級處理器的挑戰,確保系統運行的穩定性和高效性,并且搭載了顯卡易拆裝置,拆裝顯卡更加安全便捷。
內存配置選用了iGame影 DDR5 6400 C28 16G*2內存條,其金屬外殼搭配熱轉印精致工藝,將國風水墨畫元素巧妙融入;同時頂部的RGB高透導光條,更進一步提升了機箱內的魅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款內存條專為AMD平臺進行了優化,選用了海力士特挑顆粒,再搭配 AMD EXPO 一鍵超頻技術,能夠將DDR5-6400的頻率時序優化至C28,從而實現更低的數據讀寫延遲和更高的傳輸效率。
至于電源方面,我們選擇搭配的是昆侖MU-850G 冰山版,這是鑫谷昆侖系列在市場上廣受好評的一款電源產品。它擁有850W的額定功率,并基于LLC Pro+DC-DC純血架構設計,配備了英飛凌PFC MOS和全日本制造的電容,扎實的硬件堆料確保了高轉換效率和穩定的輸出。此外,它遵循ATX3.1的高標準制造,具備原生16Pin 12V HPWR接口,完美兼容PCIe 5.0顯卡,特別是與NVIDIA最新推出的GEFORCE RTX 50系列顯卡。
而為了壓制AMD 銳龍9 9800X3D處理器,一體水冷散熱器則是采用了iGame LQ360 Ultra W 2025。其外觀超吸睛,通體純白,與各類機箱風格都能完美適配。冷頭更是采用 iGame 深淵鏡設計,點亮后散發神秘深邃的光芒,和機箱前臉呼應,科技感爆棚。
同時我們還裝備了三把iGame F12025D ARGB Ultra LITE(反葉)風扇,同樣是采用全白外觀設計,自帶ARGB 燈效更是能與其他兼容硬件聯動,輕松營造出夢幻酷炫的機箱氛圍,不管是光污染愛好者,還是追求精致燈光效果的玩家,都能被它輕松征服。
完整配置如下所示:
至于對標的測試顯卡,我們這次拿出的RTX 4060 8GB、RTX 4060 Ti 8GB與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OC DUO 8GB進行性能對比,分別對理論性能、游戲性能、DLSS性能、創作能力、AI性能,以及功耗等不同維度的表現。
上機展示與iGame自在星球軟件
正式開測之前,先給大家看看七彩虹 iGame UlItra全家桶的顏值,整體顏值還是非常吸睛的,簡潔大氣又百搭,能夠輕松融入各種風格的桌面環境。
而當電腦開啟時,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顯卡頂部的燈光亮起,絢麗的 “涂鴉” 效果仿佛將繁華街頭的嘻哈文化原汁原味地搬進了電腦主機。
配合ARGB燈光同步,能與其他支持 ARGB 的硬件協同發光,讓你的機箱宛如一件酷炫的藝術品,個性十足。
看過了硬件展示環節,我們再來看看軟件層面。熟悉iGame的玩家應該都對iGame自在星球軟件不陌生。iGame自在星球軟件采用了簡潔明了的布局和直觀的操作方式,使得用戶能夠輕松上手并快速找到所需功能。通過該軟件,用戶可以實時監控CPU、內存、硬盤等核心硬件的使用情況和溫度狀態,確保系統在高強度運行時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軟件還提供了多種預設燈效模式,如呼吸燈、彩虹燈、跑馬燈等,玩家可以根據個人喜好自由選擇。同時,還支持自定義燈效,玩家可以手動設置燈光的顏色、亮度、速度等參數,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燈光效果。
針對顯卡的玩法就更多了,除了能夠自定義RGB燈效與其他硬件實現燈光同步之外,iGame自在星球軟件還為極客玩家安排了”超頻”界面與”智能風扇控制”功能。
極客玩家完全可以根據系統負載、溫度情況以及性能表現三個維度去自動調整風扇轉速與顯卡頻率,實現性能、散熱與噪音之間的最佳平衡。
另外,iGame自在星球軟件除了能夠方便調整硬件參數,iGame還深諳現在年輕人的喜好,推出了AI 桌寵“柒小希”,這是iGame 推出的原創IP虛擬代言人,也是iGame 自在星球(原iGame Center)的核心模塊,它在人機交互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玩家可以利用語音指令實現硬件的精確控制。例如,當玩家說出“游戲卡頓”,她能夠運用AI智能超頻技術對CPU進行優化,并調整內存分配;同時,她還能通過AI算法檢測電腦的健康狀況,支持查看系統配置和硬件狀態,實時監控CPU、GPU等組件的運行數據,幫助用戶高效管理硬件。
理論性能測試
開始測試前,照例還是要“認識”一下這張顯卡。從GPU-Z的信息中可以看到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的基準頻率為2280 MHz,Boost頻率為2580MHz,畢竟是帶著OC后綴的型號,其Boost頻率對比MSRP版本的RTX 5060要高出不少,由2497 MHz提升到了2580 MHz,這也意味著其性能釋放更強勁一些。除此之外,這張顯卡的TDP也比前代稍高一些,為145 W。并且換裝了更高級的GDDR7顯存,能夠帶來448 GB/s的顯存帶寬,對比前代的272 GB/s提升明顯。
理論性能部分看3DMark,在Fire Strike系列測試中,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表現非常亮眼,其中1080P分辨率下領先RTX 4060約40%左右,對比RTX 4060 Ti也可以做到21%的性能提升;2K下則可以領先RTX 4060約41%,領先RTX 4060 Ti約19%; 4K則差距最大,對比RTX 4060有48%的提升,對比RTX 4060 Ti則是21%。而在以DX12為代表的Time Spy測試中,新顯卡同樣逆天,對比RTX 4060,領先幅度為35%,而對比RTX 4060 Ti則是10%左右,整體性能提升還是非常可觀的。
除了Time Spy以及Fire Stirke提升明顯外,光追項目也有史詩級的提升,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得分8912,這個成績甚至比RTX 4060 Ti還要高,換算成百分比為領先12%,對比RTX 4060則為47%,提升幅度甚至可以用代際來形容。而在最新的Speed Way測試里,對比RTX 4060同樣也有超35%的性能提升。
DLSS 4專項測試
看完了理論性能部分的測試,接著我們再來看看本次RTX 50系顯卡最“頂”的升級,DLSS 3在RTX 40系顯卡上引入了幀生成技術,能夠依靠AI在兩幀之間生成一幀AI幀,從而實現幀數的翻倍,用過的玩家都說好!不過由于每生成一個新的幀都需要光流加速器和 AI 模型參與,因此生成多幀的開銷相當高昂,而過高的性能開銷會帶來瓶頸,導致幀率提升受限。
而這次DLSS 4全新升級,引入了多幀生成技術,它可以利用 AI 為每個渲染幀額外生成多達3幀!相比傳統渲染的方式,能夠最多實現8倍的性能提升。無論是對性能、顯存的開銷還是延遲都比之前要好了許多。
另外,由于多幀生成技術,輸出的幀多了,要給每一幀都安排一個合理的間隔刷新才能讓觀感更好。因此NVIDIA還引入了專屬的Flip Metering來代替CPU Pacing,它將幀節奏邏輯轉移到顯示引擎,讓GPU能夠更精確地管理顯示時間,盡可能的將每一幀畫面的生成時間保持一致,從而提高整體游戲視覺的流暢感。不過由于Flip Metering是硬件級的控制器,因此DLSS 4的多幀生成目前只有RTX 50系顯卡支持。
同時DLSS 4 還引入了圖形行業首個 Transformer 模型實時應用。熟悉AI的應該對它很熟系了,它在AI生成領域已經應用多年了。基于Transformer架構的 DLSS 超分辨率和光線重建模型,相比之前DLSS使用的卷積神經網絡(CNN)模型來說,具備2倍的參數量和4倍的計算量。在游戲場景中,能夠提供更高的穩定性、更少的拖影、更高的細節和更強的抗鋸齒能力,使畫面更加清晰、流暢和逼真。
不過雖然DLSS 4的多幀生成功能是RTX 50系顯卡的獨占功能,但新的Transformer模型將會逐步下放至DLSS 3、DLSS 2等,將適用于所有GeForce RTX顯卡。并且根據NVIDIA的說法,超過75款游戲和應用將在GeForce RTX 50系列開售時支持DLSS 4的全新DLSS多幀生成功能,包括《賽博朋克2077》《戰神:諸神黃昏》《心靈殺手2》《霍格沃茲之遺》等。隨著時間的推移,支持DLSS 4的游戲和應用數量將不斷增加。
簡單介紹完,我們再看看DLSS 4的理論表現如何,還是經典的3DMark測試。不得不說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搭配上DLSS 4后,幀數就跟打了雞血一樣,開關前后的性能簡直天壤之別!其中2K分辨率下,開關前后性能差距足足有4倍之多。4K分辨率時幀數差距直接就是7倍。
接著我們看看DLSS 4在實際游戲中的表現,率先登場的就是有著“顯卡殺手”之稱的《賽博朋克2077》,它的設置頁面是目前支持DLSS 4游戲中最為豐富一款,除了能夠設置DLSS 4的多幀生成外,還可以切換DLSS 4的另一個特性——Transfomer Mode,據說能夠讓畫質更清晰,同時還能改善此前的拖影問題,對玩家可以說是一大利好。
我們直接來一波對比,左側為Transformer模型,右側則是原本的CNN模型。從第一個場景來看,Transformer模型能夠帶來更多的細節。例如左側圖片中的欄桿倒影,這部分表現是比較清晰的,而CNN模型中則幾乎不可見。
第二個場景也是能夠一眼看出區別的,例如金屬門的紋理細節以及磚墻的接縫處,明顯是Transformer模型的優化要更好一些。
這個場景的區別主要在于地板細節刻畫以及右側鐵欄桿部分,采用Transformer模型的情況下,地板細節更接近真實世界,并且鐵欄桿的細節也能更好的還原。而CNN模型則會丟失比較多的細節,雖然不影響觀感,但總有種“失真感”。
不過Transformer模型目前也并非萬能,畢竟是由AI生成而來,因此在部分細節上還是有些錯誤的。例如下方的窗口部分,陽光照射下應該是斑駁的光影,比較正確顯示的應該是CNN模型中的樣式。整體來看,現在Transformer模型瑕不掩瑜,大幅改善的畫面細節能夠給玩家帶來更精致的游戲展現。
見識完Transformer模型的魅力以后,我們再來看DLSS 4的性能表現,畢竟是“顯卡殺手”,對顯卡的壓力確實不一般,在最高畫質+路徑追蹤的情況下,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只能跑20 FPS。開啟DLSS 3以后,游戲幀數為85 FPS,體感已經非常流暢了。開啟DLSS 4以后,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能夠做到153 FPS,對比原生分辨率,性能足足提升了7.6倍,這在以前的甜品卡身上,完全不敢相信。
DLSS 4帶來的性能提升是有目共睹的,不過也有玩家擔心DLSS 4的畫質表現如何,這里我們也在游戲中截取了部分畫面,第一個場景其實差距不大,肉眼很難分辨出區別。
第二與第三個場景還是能夠看出部分細節的,例如第二幅圖中的霓虹燈牌,DLSS開至性能檔以后,能夠看到燈牌與前面三張圖有些許差異,不過你得靠細致的對比才能看出。實際游戲過程中很難發現,基本不影響觀感。
總的來說,DLSS對畫質的影響沒有玩家想象中那么大,甚至于在紋理細節上能夠不輸或超越原生分辨率。如果你是敏感型玩家,那建議可以開至平衡檔,在畫面質量和幀率之間能夠做到很好的平衡。如果你是追求超高幀率,那性能檔也絕對可用,細節保留也不錯,不對比基本看不出,同時幀率還能進一步提高。
第二款游戲則是NVIDIA在前段時間強力推薦的《半條命2》RTX版,這款游戲不僅支持了DLSS 4,同時也在游戲中加入了RTX神經網絡輻射相關的技術,與初始版本的《半條命2》相比,畫質可以說是史詩級的進步!
實測下來,只能說《半條命2》RTX版對硬件的開銷極大,在原生1080P分辨率下,所有畫質、光追均開至最高,不開啟超分選項時,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幀數為44 FPS。在開啟DLSS 3質量檔以后,游戲幀數來到了84 FPS,幾乎快摸到高刷的門檻了,而繼續開啟DLSS 4質量檔,游戲幀數飆升至156 FPS,對比原生1080P的表現,性能提升高達3.5倍!1%Low的表現也差不多,領先幅度接近4倍。
DLSS 4的畫質也表現極佳,這里我們還是在游戲中截取了部分畫面,基本上可以說DLSS對畫質的影響沒有玩家想象中那么大,甚至于在紋理細節上能夠不輸或超越原生分辨率。
另外,游戲設置中也可以切換DLSS 4的另一個特性——Transfomer Mode,這里我們也截圖了相同的場景進行對比,從下圖可以看出Transformer模型能夠帶來更多的細節。例如左側圖片中的墻壁,這部分表現是比較清晰的,細節也更多,而CNN模型中則幾乎不可見。圖片中主體的木屋紋理也是Transformer模型下會更清晰,線條更銳利。
我們測試的第三款DLSS 4游戲是《霍格沃茲之遺》,支持DLSS 4技術以后可以在設置看到幀生成部分多了一些選擇,其中×2則是原本DLSS 3的幀生成,而×4則是RTX 50系獨有的多幀生成功能,另外你也可以選擇插2幀的方式,也就是所謂的×3選項。
實際測試過程中,我們發現《霍格沃茲之遺》這款游戲優化還是不錯的,1080P分辨率畫質光追均設置最高的情況下,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在不開任何超分的情況下,平均幀為65 FPS。如果開啟DLSS 3質量檔,此時幀數已經能夠做到108 FPS了,屬于是高刷與畫質的完美組合,體驗相當絲滑。開啟DLSS 4以后,幀數可以進一步提升至176 FPS,對比原生1080P的表現,性能提升了約3倍左右。
第四款游戲我們測試的是《星球大戰》,一樣你能在設置中看到其幀生成功能已經支持×4的選項,也就是DLSS 4多幀生成功能。
實測DLSS 4在這類優化欠佳的游戲中確實大有用處,在1080P原生分辨率下,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的平均幀僅有77 FPS,整體游玩體驗還不錯。而開啟DLSS 4質量檔以后,游戲平均幀直接暴增至250 FPS,游戲體驗如德芙般絲滑,對比原生1080P的表現,足足有2.7倍左右的提升。即便是對比DLSS 3的145 FPS,也是足足提升了100+ FPS。
接下來我們再測一下第一款國產3A大作、去年的熱門單機游戲《黑神話:悟空》,去年發售時,這款游戲也是率先支持了DLSS 3幀生成功能,如今它還支持了RTX 50系顯卡的DLSS 4多幀生成,游玩體驗將會更加順暢,開啟方式也很簡單,在游戲菜單設置中即可找到4X的選項。
我們在1080P下將畫質調整至影視級,全景光追也拉到最高,此時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在不借助任何超分技術的條件下,游戲幀數僅有35 FPS。而有DLSS 3的幫助后,游戲幀數也回到了流暢的水準87 FPS;這時如果你有RTX 50系顯卡,開啟DLSS 4多幀生成以后,游戲幀數將再度飛躍,135 FPS的表現相當夸張,對比原生分辨率提升了快4倍,直接由可玩變爽玩了。
網游方面我們測的是《漫威爭鋒》,這款游戲在RTX 50系顯卡首發之時,它還沒有完全適配DLSS 4,玩家想要體驗多幀生成功能還需要依靠NVIDIA App的DLSS 4優設功能。不過現在《漫威爭鋒》也正式支持DLSS 4了,與上面的游戲一樣,玩家在游戲設置中就能直接開啟,并且提供了2x、3x以及4x選項,玩家可以隨意選擇是插一幀、插兩幀還是插三幀。
實測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在1080P全高設置下,不開超分,幀數為91 FPS,甚至已經滿足高刷的游戲需求了。開啟DLSS 3后幀數可以達到189 FPS,相比原生分辨率已經提升了一倍以上,如果再開啟DLSS 4多幀生成,性能對比原生分辨率直接提升3倍以上,315 FPS的表現完全不足以用流暢來形容,應該叫極致絲滑。同時延遲以及1%Low表現也非常出色,反應在游戲中會更加跟手,體感更佳。
最后一款游戲我們測的是最近剛支持DLSS 4的《毀滅戰士:黑暗時代》,實測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顯卡在1080P分辨率、超級噩夢畫質下,表現還是非常不錯的,即便不開啟超分,也能流暢游戲;開啟DLSS 3質量檔后,游戲幀數已經能夠滿足高刷需求了,接著啟動DLSS 4質量檔后,游戲幀數更是來到了250 FPS以上,完全的爽玩水準。
當然,如果你想玩的游戲還不支持DLSS 4,那也不用擔心,NVIDIA App還提供DLSS 4優設功能,說人話就是能夠讓游戲強開DLSS 4,像此前的《漫威爭鋒》,在未更新前,玩家可以直接在NVIDIA App中簡單設置,就能將幀生成調至“4×”,一鍵實現多幀生成。目前也有不少游戲支持DLSS 4優設功能,感興趣的玩家可以前往體驗。
DLSS 4多幀生成功能的問世,毫無疑問為玩家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游戲體驗升級。與上一代RTX 40系的DLSS 3幀生成功能相比,它再次實現了幀數的驚人飛躍。在相同的畫質設置下,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的表現遠遠超越了前代的RTX 4060。實際測試中,在上述七款游戲里,開啟DLSS 4的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幀數幾乎是RTX 4060的兩倍!在部分極其吃硬件的游戲如《黑神話:悟空》中,幀數甚至可以做到三倍,非常夸張!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與DLSS 4一起到來的還有全新的NVIDIA Reflex 2技術。延遲一直是電競中繞不開的話題,玩家的每個動作都會經過復雜的計算,再在屏幕上渲染,這其中的每一步都會增加延遲。雖然延遲往往只有幾十毫秒,但是你卻能明顯的感覺到游戲的不流暢、卡頓。
為了盡可能的降低延遲所帶來的不良游戲體驗,NVIDIA發布了NVIDIA Reflex技術,它可以使GPU和CPU同步,確保最佳響應速度和低系統延遲。目前NVIDIA Reflex已集成到超過100款游戲中,可以將PC延遲降低50%。
而GeForce RTX 50系顯卡再度升級,帶來了NVIDIA Reflex 2技術。它結合了Reflex低延遲模式與Frame Warp技術。它可以把最新的鼠標輸入指令同步給渲染幀,及時更新渲染的游戲幀并在渲染幀被發送到顯示器之前獲取最新的鼠標信息,通過刷新渲染的游戲幀以進一步減少延遲,將PC延遲進一步降低多達75%。
另外,Frame Warp的加入,能夠進一步將延遲降低。當一個幀被GPU渲染時,CPU會根據最新鼠標或手柄輸入計算工作流中下一幀的視角位置。Frame Warp從CPU采樣新的視角位置,然后將GPU剛才渲染的幀扭轉到最新的視角位置。在渲染幀被發送到顯示器之前,在盡可能最新的時間進行扭轉操作,確保屏幕上反映最新鼠標輸入。
而當Frame Warp轉移游戲像素時,圖像中可能會產生縫隙撕裂、鏡頭位置的變化會讓游戲場景中顯示新的部分。NVIDIA則開發了一種優化了延遲的預測渲染算法,該算法使用來自先前幀的視角、顏色和深度數據,對這些撕裂空白的像素進行準確的圖像修復。玩家可以通過更新的視角看到沒有撕裂的渲染幀,并降低了改變游戲內視角位置而產生的延遲。說人話就是現在NVIDIA Reflex 2還可以根據上一幀的信息去腦補一些空白的像素,有種無中生有但你又看不出來的感覺。
首發支持NVIDIA Reflex 2技術的游戲是《THE FINALS》以及《無畏契約》,后續我們也會第一時間帶給大家該技術的詳細評測。
游戲性能測試
DLSS 4非常“逆天”,能夠帶來極致的幀數表現。下面我們要測試的是常規的游戲以及支持DLSS 3的游戲性能。
首先是3DMark的DLSS 3性能測試。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在2K分辨率下,對比RTX 4060,性能提升幅度非常夸張,達到了82%,對比RTX 4060 Ti則是25%;4K分辨率下,開啟DLSS 3以后,對比RTX 4060性能領先也基本維持在80%以上,而對比RTX 4060 Ti同樣拉開了不小的差距,接近40%的性能提升只能說老黃確實有點東西。
實際游戲表現又如何呢?這里我們選取了10款游戲進行測試,包含光追及光柵性能方面的測試,而游戲畫質方面均全部選擇最高畫質,光追設定部分,如有則采用最高。
實測1080P分辨率下,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應對絕大多數游戲都輕輕松松,甚至以目前這個幀數來看,它甚至可以2K流暢運行大部分3A。從實測數據來看,在部分優化好的游戲中,像《F1 22》、《光明記憶:無限》《漫威爭鋒》等,這款顯卡能夠做到接近甚至超越200+ FPS的;而在一些硬件壓力極大的游戲,如全高設置的《黑神話:悟空》和《賽博朋克2077》,這款顯卡也能有87 FPS的表現,稍稍降低一些畫質,高刷暢玩也能輕松實現。總的來說,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暢玩3A完全沒問題,性能上整體比RTX 4060強約20%左右,對比RTX 4060 Ti也有接近10%的提升。
圖像視頻創作性能測試
看過了游戲,下面就是專業創作領域的內容了。先給大家伙看一下綜合場景的性能表現,在PCMark10 Extended測試,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在游戲、數位內容創作方面的表現更佳,基本上要比RTX 4060高12-31%左右,對比RTX 4060 Ti則是10%左右的提升。而生產力方面的成績則比較低,推測是目前驅動還不完善所致。
再看大伙關心的圖像編輯與視頻創作表現,我們采用UL Procyon進行測試,在圖像編輯上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與RTX 4060 Ti不相上下,不過對比RTX 4060時,性能領先9%左右,而在視頻剪輯方面,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的優勢就比較大了,對比RTX 4060以及RTX 4060 Ti分別領先18%和15%。
在Adobe以及達芬奇的Benchmark測試里,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相比兩張前代的60級別顯卡也是有不小的提升,不過提升比較大的還是視頻編輯部分,究其原因還是這一代RTX 50系顯卡對編碼器進行了升級,不僅編解碼的效率更高,同時支持的格式也更豐富。例如在達芬奇和PR的測試中,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領先RTX 4060與RTX 4060 Ti超20%以上,總體來說就是內容創作的效率更高了。
3D渲染創作性能測試
下面將要進行的則是3D渲染創作性能測試!首先在Blender以及V-Ray兩款軟件中,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的表現再度給大家帶來了驚喜,其中前者基本上能領先RTX 4060達20%左右,對比RTX 4060 Ti也能打得有來有回。而V-Ray中,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可以說是大獲全勝,領先優勢非常巨大,對比RTX 4060,領先幅度高達30%以上,對比RTX 4060 Ti也強20%。
再看看另外一款渲染器,D5 Render是一款基于DXR和光線追蹤技術構建的GPU渲染器。正因為其有光線追蹤技術,其渲染的畫面相當出色。這款軟件在RTX 40系顯卡測試時支持了DLSS 3幀生成,而現在隨著RTX 50系顯卡的發布,它也可以通過NVIDIA App的方式支持最新的DLSS 4多幀生成功能。
實際測試中,有了DLSS 4加持的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與前代顯卡完全不在一個維度上。整個渲染預覽的界面變得絲滑流暢,幀數基本都在136 FPS附近,高刷水準的渲染體驗,能夠大幅提升創意工作者的效率。
工業領域我們用的是SPEC2020進行測試,它能夠反應顯卡的整體工業能力,在多項測試中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對比RTX 4060平均有20%的提升,部分項目領先幅度更高,而對比RTX 4060 Ti,兩者也是互有勝負。
NVIDIA編解碼測試
接下來的測試則是介紹RTX 50系顯卡的編解碼器,GeForce RTX 50系列顯卡上換裝了第9代NVENC編碼器與第6代NVDEC解碼器,在視頻規格上支持AV1 UHQ(超高畫質 AV1)與MV-HEVC(多視角HEVC)編解碼。同時由于GeForce RTX 50系列顯卡還升級支持DisplayPort 2.1 UHBR20輸出,單一通道支持20Gbps帶寬,因此用戶可以體驗到令人驚嘆的HDR視覺效果、超高分辨率和更流暢的游戲體驗。
這里我們直接使用NVIDIA提供的4K60片源與工程文件分別測試AV1、H.265以及H.264下的編碼導出時間。實測同一段素材下,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導出三段視頻的時間分別是16秒、15秒以及15秒,效率比兩張前代顯卡快了60-80%。
同時,我們也對導出的不同格式的視頻進行了畫質對比,實測AV1編碼的視頻在畫質上與H.265或H.264也沒有明顯差距,無論是在文字、人像還是建筑等畫面里,三者的畫質可以說是伯仲之間,如果不特地標注其格式,一般人很難用肉眼分辨出來。隨著目前越來越多視頻網站、剪輯軟件和硬件廠商的推動,未來AV1勢必會成為下一個最受歡迎的格式。
值得一提的是,GeForce RTX 50系顯卡還能夠支持4:2:2色度取樣的視頻編解碼,這將節省CPU的負擔,加快創作速度。上面的圖表里也可以看到我們的測試成績,實測導出時間會比上代顯卡快不少,畢竟RTX 40系顯卡不支持該功能,僅支持4:2:0色度采樣,如果一定要4:2:2導出只能靠CPU軟解。
4:2:2色度采樣的視頻文件采用的是YUV顏色格式,與存儲紅色、綠色和藍色(RGB)值不同,顏色被存儲為亮度Y、藍差色度U和紅差色度V。在這類視頻中,視頻的完整亮度將被保留,而原始色度信息只保留一半,因此相比4:4:4的視頻,其視頻幀數據量僅有不到三分之二,而相比4:2:0的視頻又能提供兩倍的顏色分辨率,因此創作者采用這種格式拍攝,能夠在保留更多色彩信息的同時還能減少文件大小和帶寬需求。
AI性能測試
AI部分我們也進行了比較全面的測試,包含目前熱門的本地大語言模型部署以及文生圖等。在介紹新顯卡的AI性能之前,讓我們先了解一下RTX 50系顯卡針對AI部分的改進,其中最值得說道的就是其加入了對FP4精度模型加速處理的支持,它相比此前RTX 40系上的FP8精度,能夠實現更快的生成速度,同時顯存占用也更低。
實測前代的兩張60級別顯卡因為顯存不足,無法完成測試任務。而同樣是8GB顯存的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憑借FP4精度模型的支持,能夠順利跑完測試,生成一張圖片的用時為21.16秒,表現還不錯。
接著我們再看看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在Stable Diffusion中FP16下的表現如何,還是用UL Procyon進行測試,在比較輕松的SD 1.5文生圖測試里,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的表現非常優秀,生成一張圖的速度僅需3.66秒,效率比上代顯卡快了37%。而即便是在壓力比較大的SDXL中,優勢也非常明顯,生成一張圖的速度為30.9秒,同樣領先RTX 4060約22%。
接著是本地大模型部署測試,我們用MLPerf Client v0.5大語言模型進行測試,它是基于meta的Llama 2 7B開源LLM打造,涵蓋了四項AI任務,分別是內容生成、創意寫作以及對兩份不同長度文本進行總結摘要。實測新顯卡在每一項中都表現出了絕對的統治力,各項測試均遙遙領先,對比RTX 4060 Ti性能提升幅度為20%,而對比RTX 4060則更進一步,領先約30%!
接著我們又用UL Procyon的AI Text Generation測試了更多的大語言模型,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的優勢依舊十分明顯,綜合性能對比RTX 4060提升約27%,面對RTX 4060 Ti,性能也有13%的領先優勢。
功耗與溫度表現
最后一項測試烤機,這也是許多玩家關注的重點。得益于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出色的散熱配置,整體表現非常出色。在室溫20℃下,Furmark燒機10分鐘后,整張顯卡的溫度并不高,核心僅有60度出頭,顯存溫度則低于60度,非常涼快。顯卡的功率則為155 W,風扇轉速則是1700 RPM,噪音與溫度控制優秀。當然,這款顯卡開啟一鍵超頻模式,功耗還能進一步提升至165W,實現更強的性能輸出。
橫向對比RTX 4060時可以看到,雖然新顯卡的TDP提升了,不過整體的烤機功耗并不算高,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整體的散熱效果極其出色,待機時溫度甚至比115W的RTX 4060還要低,屬于是非常驚喜了。
評測總結
總的來說,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無論是游戲性能、生產力創作,還是時下熱門的AI算力方面,它的表現都可圈可點。同時,它在散熱配置、外觀設計以及軟件生態方面也表現出了強大的競爭力,全方位的彰顯出其在甜品卡領域的實力。
首先,性能方面就帶給不少玩家驚喜,實測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在絕大部分3A游戲中,性能相比上一代的RTX 4060提升明顯,1080P下強約20-30%左右,部分游戲在僅DLSS 3的加持下就有200+ FPS的出色表現。對比RTX 4060 Ti也是毫不遜色,領先幅度也有10%左右。而在DLSS 4技術的加持下,這款顯卡則更顯出眾,與上代顯卡的性能差距甚至可以用倍數去衡量,非常夸張。
除了卓越的性能表現,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的獨特設計同樣引人注目。趣味的嘻哈藝術風格,極富沖擊力的涂鴉字體,白粉配色再加上漸變設計,顏值上非常能打。特別是配合七彩虹iGame Ultra家族全家桶一起裝機時,視覺效果更佳,無論是裝機展示還是游戲沉浸,都能瞬間點燃空間氛圍,重新定義電競美學的潮玩邊界。顏值黨選它就對了!
目前這款顯卡已經在七彩虹官網商城、京東等各大電商平臺以及全國授權零售經銷渠道正式開售,恰逢618活動,最近有裝機需求同時追求性價比的小伙伴,可以看看這款iGame GeForce RTX 5060 Ultra W DUO OC 8GB 顯卡。這次的顯卡上新,七彩虹還同步發售了多款不同價位的GeForce RTX 5060 顯卡,涵蓋iGame Advanced、iGame Ultra、戰斧等多個不同系列的雙風扇和三風扇版本;同時還上市了搭載COLORFIRE GeForce RTX 5060 橘影橙顯卡的COLORFIRE MEOW Family主機,可以滿足不同用戶的裝機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