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幾次去溫州瑞安的玉海樓了。玉海樓,位于溫州瑞安玉海街道忠義街,是歷史上的江南三大藏書樓之一,是清末瑞安名儒孫詒讓家族的故居和藏書處,現在免費對外開放。
孫詒讓,清末大儒,和俞樾、黃以周并稱為清末浙江三先生。
雖然忠義街的游客熙熙攘攘,但玉海樓的參觀者并不算多,這里也算鬧中取靜,是一片清靜的小天地。
進門后,可以看到郭沫若題的字:“玉成桃李,海涌波瀾”。
孫詒讓一家挖掘并傳承了南宋永嘉學派的思想和學術成就,因此,在玉海樓里,隨處可見永嘉學派的痕跡。比如這幅對聯上所寫的“經世追陳傅良葉正則學識”,提到的“陳傅良”和“葉正則”葉適水心先生都是永嘉學派的重要代表學者,并且也都是瑞安人。水心先生葉適出生于溫州瑞安,少年時才隨父母搬到郡城永嘉(現在的溫州鹿城區),而葉適的老師陳傅良是瑞安塘下鎮人。
在玉海樓里,藏著一個小小的荷塘,盛夏時分,荷花也已綻放。
瑞安,地處浙江東南沿海,歷經文化滋養,是世代注重禮讀的文儒之地。
永嘉學派始于宋朝,延續至清末,重新煥發光彩,在瑞安尤其灼灼,而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瑞安亦被稱為“東南小鄒魯”。
據嘉靖《瑞安縣志》記載,瑞安民風“始于晉而盛于宋”。
宋元時期,造紙業、雕版印刷業日漸成熟,“永嘉學派”的影響也滲透到方方面面。在溫州,南戲應運而生,而藏書樓和書院等文化場所更是如雨后春筍一般冒出。
藏書樓主要分為官方的官府藏書樓和私人的私家藏書樓兩種。目前發現文獻最早記載的瑞安官府藏書樓是縣學內的經史閣(現在的瑞安玉海街道實驗小學一帶)。北宋“元豐九先生”之一的許景衡曾作《經史閣記》一文對此進行記載。
除了官府藏書樓和私人藏書樓之外,古時的寺廟也是藏書著述的理想場所。“元豐九先生”之首的周行己(1067年-1124年)曾在閑心寺潛心著述,留下了《閑心寺置經藏文》,是迄今為止瑞安市已發現有關寺院藏書樓的較早文獻記載。
隨著書院的興起,書院藏書也隨之出現。我們也可以將書院的藏書樓理解為現在的大學圖書館,對學術文化發展和人才培養起著極為深遠的作用。
陳傅良曾在仙巖創立書院,其書院的藏書樓之藏書亦相當可觀。
葉適在給陳傅良的墓志銘里曾寫道:“擁書如林,其樂欣欣。”
如果你對瑞安的歷代藏書樓感興趣的話,那么在玉海樓參觀,會收獲許多知識。
作為一代鴻儒,孫詒讓博學精深,從十三歲開始就寫書著述,一直到六十一歲輯《籀庼述林》,著作等身。
孫詒讓,字仲容,晚號籀庼,而“籀庼學派”就是孫詒讓創立的學派。所謂“籀”,音zhòu,是閱讀的意思;而“庼”,音qǐng,是小廳堂的意思。“籀庼學派”是宋朝永嘉學派的延續、傳承和創新。
在瑞安玉海樓里,還藏著一座私家花園。私家花園小而美(雖然從私家住宅的角度來說,也不算小花園了),頗有情致。
私家花園里一小片池塘,里面錦鯉游弋。在花園里抬頭看,能夠看到周圍的高樓,讓人不由地感慨古典與現代的交融。
即將參觀完畢,打算從出口離開的時候,看到出口處還設有一個小小的圖書角,圖書角的一個書架上還擺著關于孫詒讓、葉適和陳傅良的書籍。我問了一下保安大叔,大叔說可以免費取閱(每種限拿一本)。
謝過大叔之后,我根據自身需要,拿了一本陳傅良和葉適的傳記。翻開看看,發現是比較簡易好懂的圖文并茂版,也比較適合中小學生閱讀。
總之,如果你對瑞安文化歷史感興趣的話,那么玉海樓絕對不容錯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