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山考察訪談錄--記者訪談黃淦波董事長10問題之6--10
時間:2023年7月21日 下午16:40~18:50
地點: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觀音山管委會辦公室
主持人:記者
嘉賓:黃淦波(廣東觀音山國家森林公園董事長)總字數:約20221字。總時長:約110分鐘。
典故:三顧茅廬、程門立雪、《出師表》
訪談正文:視頻從00003開始(00:04:55~)到00006結束
觀音山考察訪談錄--記者訪談黃淦波董事長之9:觀音山公益實例
“觀音山上觀山水”征聯頒獎,結余67萬元捐獻給慈善會
記者:
不客氣,我們了解到您本人年少時習武,成人后商海游刃有余,然后又不經意間接手了觀音山這么多年,默默的用自己的愛心,勇氣、智慧和堅韌,帶領優秀精干的300多人的團隊,來守護觀音山,已經有24個光陰啊。 還有一些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除此之外,我們也了解到,在公益事業方面,黃董事長,咱們觀音山似乎也毫不遜色,甚至說,擁有大愛無疆,有口皆碑。
這方面您能否給大家分享一下,比如說古樹博物館,相親活動剛才已經分享了,還有這個捐資助學,贊助,這種公益實例,有句話:施比受有福。因為您捐贈,是有,才捐贈,別人是沒有才接受您的捐贈。這起碼說明您比一些人過得要好一些,有能力去做慈善事業。
黃淦波: 我不敢講事業,因為我們做的還很不夠,做慈善的事情呢,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愉悅的事情,若你能夠做,說明你有這個能力。
我講個簡單的事例,大概在2002年的時候,當時香港有個媒體負責人,他是一個很熱心的人士,當時這個報紙是大陸辦的,他跟我們閑聊的時候,說下個星期,他就要組織一批人到西藏去捐助,我們是第一次認識。 我說我可以參加,但是我去不了,我委托你幫忙捐助可以嗎?我立刻就拿點現金給他。旁邊人提醒,讓人家寫收據,我說不用。因為他能夠從香港過來做慈善,證明了他的愛心,而且他出錢出力,我拿點現金給人家,何須要人家寫收據,他也不求名不求利。這個事情我舉例說明是什么意思,做慈善在于你的發心,沒有必要去求什么回報,這是你應該做的。
觀音山這么多年來,都秉承著這種理念,自己能做的時候就盡量做一些,隨緣而做,包括相親活動,包括很多其他的活動,助學活動,我們都是抱著這種心態。做了以后,有些人說你要宣傳一下,我說宣傳它干嘛,這是很正常的一個行為啊,那宣傳反而覺得沒有這個意義了。
2018觀音山問禪公益行走進甘肅宕昌鵝嫚小學
山區孩子們熱情期待的觀音山公益活動贈品
山區孩子們給觀音山公益行工作人員獻哈達
籌建古樹博物館,是非常巧合的一件事情,巧合在哪里,2002年的時候有一天我看那個《羊城晚報》,突然間看到,廣州地理研究所通過幾十棵埋藏在地下的,幾千年到一千多年的古樹,編制出一本廣東5,000年來每一年的氣候地理變遷的一個科學報告,而且獲得了全國獎。他們完成了這個事情以后,因為場地有限,幾十個大的古樹,沒地方擺了,他們很著急。
我看到這個報道以后,當時就拿起電話打給《羊城晚報》,然后又通過編輯部找到這個記者,我就請問他,廣州地理研究所它那個樹現在有去向沒有?記者說沒有。那我說你能不能把李平日教授的電話給我,我想跟他合作把這些古樹安排好。他一聽我這樣說,他說行給你電話,然后我就打電話給李平日教授。
觀音山古樹博物館
李教授聽到我的電話很吃驚,怎么會有人對這些古樹感興趣呢,而且還是一個森林公園,那個時候不叫國家級森林,還是個市級森林公園。我們見了面,相見恨晚,他比我年長20多歲,他沒想到有人會看得上這些古樹的科學價值。我就跟他講,我們是森林人,是保護生態環境,這一批古樹是你們做研究的一個樣本,現在研究完成了需要找一個好的歸宿,到觀音山森林公園來這是最好的歸宿。
屆時讓小朋友們看看幾千年前的古樹是怎么樣的,想想現在的森林,我們應該怎么去保護它。同時在古樹的參觀過程之中,又可以增長很多的知識,這是最好不過的事情。 他聽到我們這種想法以后非常支持,立刻就跟他們領導聯系,當天就達成了共同成立古樹博物館,就放在觀音山。過幾天他們就過來看現場,大家都非常開心,不錯,沒有把這些古樹當柴燒了,后來我們就租的車,有些很長的12米幾長的古樹,實在沒辦法運輸,道路不允許這樣通過,只好中間鋸斷,當時運回來30多棵。
全世界第一個古樹博物館,名聲出去了以后,很多人發現深埋地下古樹的時候,就打電話給我們,問我們要不要,那我們肯定說要了。然后,我們有時就請李教授,有時就請他的助手,有時他們沒空的時候我們就自己去,跟對方談,有些是埋在大河流的邊上,但是那個河水邊到道路可能200多米,都是泥灘,那怎么把它挖出來?可能埋了十幾米深,挖出來以后又怎么把它拉上來?拉上來以后怎么運回來?都是對我們的考驗,我們就想盡辦法在對方的幫助下,把它挖出來,要拉到路邊,然后又要裝上車,盡量不損失,然后雄赳赳氣昂昂的運回來。
現在有60多棵古樹,大家有空時可以到觀音山來看看真實的古樹。
記者:
讓我聯想起北京故宮紫禁城內的金絲楠木,從南方運到京城的那種曲折艱辛的過程。
黃淦波:
最長的一根有13米多,但是實在是沒辦法上路,只能忍痛的把它切斷,但是在運回來以后,我們就把它拼在一起,當時我們是沒有什么其它的辦法。最后把這個古樹博物館建起來了以后,查詢相關資料,才知道全世界只有這一家。
記者:
真的,只有這一家,您等于又做了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空前絕后的一件大事。
黃淦波:
不敢這樣講,全世界如果要建第二個,就知道怎么建了,但現在困難很大。
第一這些古樹你去哪里找,根本就沒法去找,越來越現代化,那個地面都建設好了,都建了房子,鋪了道路了,建了廠房。你就不可能再發現了,就算發現了,你也不可能拆了房子來把它挖出來。
所以只有在20年前的特定時期,大規模開發的狀態下,才有可能發現這么多古樹,現在最長久的5,000多年前,那么有2,000多年的,4,000多年,3,000多年,1,000多年。
還有一棵與蔣介石周恩來等有聯系的,這一棵原來是在羅浮山道觀它前面的一棵水松。 十來年前,這個水松就死掉了。我們偶然發現,這個樹,曾經出現在蔣介石周恩來東征時候的一張照片上。 蔣介石1924年帶著周恩來等人東征,跟陳炯明打仗的時候,曾經住在這個道觀里面,蔣介石他們幾個人曾經在這個樹的前面照過相片,這張相片現在還有。但那棵樹死了,我們第一覺得很可惜,因為畢竟有歷史事件跟它伴隨著,他是一棵抗軍閥樹。
我們就找到這個道觀,要求買下這個死掉的樹,他們就很奇怪,你們大老遠的過來干嘛買這個樹?有什么意義啊?我們就把歷史曾經發生過這么一段,以及我們現在做古樹博物館,如果這棵樹能夠移到觀音山的古樹博物館,那增加了古樹博物館的光彩。他們同意了,我們又把它運回來,現在還在這里,這棵樹是我們古樹博物館里邊,最年輕的一棵樹,但是他很有意義啊,第一他是抗軍閥樹,第二就是在未來的歷史節點呢,我們再回頭看中國的歷史,尤其是中國的現代史,國共兩黨合作時期,似乎是中國歷史長河中的一個比較奇特的一個現象,他們是聯合起來共同抵抗外族異族入侵啊。
所以這棵年輕的古樹,它是承載了歷史也承載了家國情懷的。
觀音山古樹博物館里收藏了今年出土的古樹有50多棵,從黃帝時代到周、秦、漢、三國、唐、宋、明、清等,千年古樹屹然矗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