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大英博物館失竊一事被網友熱議。讓人難以置信的是,丟失的文物數量不只是一兩件,而是將近2000件!更令人費解的是,早在2021年初就有人向大英博物館發出了文物被盜警告,可相關負責人卻回復稱“無任何不當跡象”。
在大英博物館解雇了一名工作人員后,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格·費舍爾將于明年離任的消息也逐漸被傳開。大英博物館丟失過哪些寶藏?博物館盜竊案經常發生嗎?博物館如何保護他們的館藏文物?人們為什么要偷盜文物?跟著這些問題,我們接著往下看。
01
大英博物館盜竊案最新進展
大英博物館是英國倫敦最吸引游客駐足的景點之一,致力于展示人類歷史、藝術和文化,收藏了數百萬件來自世界各地的珍貴物品。
英國警方目前正在調查包括黃金、珠寶和寶石在內的盜竊案。倫敦警察廳自今年年初以來一直在調查此案,但要求在調查期間不要向公眾透露有關此案的任何信息。目前還沒有人被逮捕。
但是,根據英國媒體的報道,這名被解雇的大英博物館工作人員是該館的資深策展人彼得?約翰?希格斯(Peter John Higgs)。56歲的希格斯是大英博物館專門負責希臘和地中海文物方面的頂級專家之一。他曾在大英博物館工作了30年,管理了超過10萬件古代地中海文物收藏,同時他還是大英博物館“文化遺產保護人”之一。希格斯被報“涉嫌拿走”未分類的物品并在在線拍賣及購物網站eBay上出售。還有消息指稱,部分文物早在2016年就在網上販售了。
有人發現希格斯使用假名“sultan1966”在eBay上銷售商品,但他的Paypal帳戶上的網站關聯到他個人的Twitte賬號,顯示了他的真實身份。
不過,希格斯已經否認自己有任何不當行為。他的兒子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大英博物館以保管藏品不力的理由將其父親開除。
大英博物館也表示,將對涉事工作人員采取法律行動,但是被解雇的員工并沒有被確定就是涉嫌盜竊的內賊。
盡管大英博物館在官方聲明中沒有給出物品被盜的具體數目,也沒有詳細說明丟失的文物究竟是什么,但卻給出了失竊物品的年份和種類——“丟失的東西是自公元前15世紀至公元19世紀的一些黃金珠寶、半寶石和玻璃工藝品”,是“保存在博物館藏品儲藏室之一的小件文物,主要用于學術和研究,最近未曾公開展示過”。
據大英博物館的內部工作人員透露,被盜物品的數量“遠遠超過1000件,而是接近2000件”,價值達到“數百萬英鎊”。由于保存記錄缺失,博物館可能永遠無法確切知道被盜的物品數量和細節。
更重要的是,倫敦警察廳要求大英博物館暫時不要對外透露更多細節。
大英博物館并不是最近才發現文物丟失情況。2021年,一位藝術品經銷商就曾向大英博物館發出了被盜物品的警報,但被告知“所有物品都已清點完畢”。
根據藝術品經銷商伊泰·格拉德爾和大英博物館副館長喬納森·威廉姆斯之間的通信往來,格拉德爾在2021年2月表示,他在網上看到了屬于大英博物館的物品。威廉姆斯在2021年7月回應了格拉德爾博士,稱“沒有任何不當行為的跡象”。
格拉德爾對此指責館長費舍爾(下圖左)和副館長威廉姆斯“想把一切都掩蓋起來”。
今年1月,就連英國前財政大臣、現任大英國博物館主席喬治·奧斯本奧斯本也對格拉德爾回復說,“我非常認真地了解過你所擔憂的事情”。
最近,奧斯本公開表示,費舍爾的離任與盜竊案無關。
02
大英博物館的其他盜竊案
根據大英博物館2019年發布的一份情況說明書,該博物館的藏品至少有800萬件之多,其中只有約8萬件是公開展出的,也就是說展出的文物數量僅1%。
大英博物館以前也經歷過多次盜竊案。在20世紀70年代,許多具有歷史意義的硬幣和獎章都曾被盜走。
1993年,一個竊賊從大英博物館的屋頂闖入,偷走了價值25萬英鎊的羅馬硬幣和珠寶。
2002年,一尊有2500年歷史、價值約2.5萬英鎊的希臘雕像被一名公眾偷走后,博物館就此啟動了安全審查。盜賊偷走了這個12厘米高的大理石頭像,并在未被發現的情況下離開了。當時,博物館方面表示,希臘古代美術館(雕像被盜的部分)對公眾開放,但沒有24小時的警衛值班。
2004年,15件“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中國文物——包括珠寶、華麗的發夾和護甲被偷走。被盜的文物均制作于公元700年至公元1400年間。
2017年,一顆昂貴的卡地亞鉆石被英媒爆出丟失,而實際上,這顆鉆石早在2011年就失蹤了。
世界知名博物館的文物失竊案也有很多。最著名的就是1911年法國盧浮宮博物館臨時工佩魯賈將達芬奇名作《蒙娜麗莎》順手拿回了家,兩年后試圖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出手時被警方查獲。
1961年,英國倫敦國家美術館名畫《惠靈頓公爵肖像》被一名退休司機竊走。警方搜尋了四年都沒有下落,最后還是嫌疑人自己將畫送了回去,并于兩月后自首。
1994年,挪威奧斯陸國家美術館里的愛德華·蒙克代表作《吶喊》被竊。當時,4名劫匪在光天化日之下砸破了展廳的玻璃,僅花了60秒就將這幅名畫運走,逃之夭夭。更諷刺的是,竊賊還留下紙條,“感謝你們糟糕的安保工作”。
2004年,《吶喊》的另一個副本在同一畫廊被蒙面持槍者竊走。
倫敦蘭貝斯宮圖書館也曾失竊了莎士比亞的名作《亨利四世(下)》的早期版本。
03
博物館經常發生盜竊案?
“藝術品追回國際”的創始人、律師克里斯托弗·馬里內洛說,“世界上每天都有藝術品被盜”。他的組織專門從事在世界各地尋找和追回被盜藝術品的工作。但馬里內洛表示,像大英博物館這樣的大型機構出現這樣的盜竊案實在“令人震驚”。
“藝術品遺失登記冊”自稱是世界上最大的遺失、被盜和被掠奪藝術品、古董和收藏品的私人數據庫,目前列出了大約70萬件被盜物品。
這家總部位于倫敦的機構幫助人們在購買或處理物品之前檢查它們的來源。它還向執法機構和國家提供免費援助。
每年約有45萬次針對待售物品的搜索是由政府和執法機構、拍賣行、藝術博覽會、交易商、銀行和貸款方、博物館和畫廊、典當行和個人進行的。
馬里內洛說,一旦建立了一份清單,列出了丟失的物品,他的組織就會收到畫廊和博物館的盜竊通知。
犯罪學教授埃米琳·泰勒表示,一旦稀有物品被盜,對于那些試圖出售這些物品的人來說,這就必須“與時間賽跑”。
有時,價值不菲的物品最終以非常低的價格快速出售。2005年,一件價值300萬英鎊的亨利·摩爾雕塑被盜,警方認為它被熔化后以不到1500英鎊的價格售出。
04
博物館如何保護他們的藏品?
雖然博物館的盜竊案可能會讓人聯想到從玻璃柜中偷走物品的畫面,但實際上,博物館的大部分寶藏都是關著門存放在儲藏室里的。
泰勒教授表示:“很多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了面向公眾展覽的那些文物的安全措施上,而忽略了儲藏室里的藏品”。
愛麗絲·法倫-布拉德利管理著全球博物館安全網絡,該網絡與大約1500名成員分享有關安全、共同威脅和風險的信息。
她說,那些最脆弱、不太可能展出或外借的文物被保存在“地下倉庫”里。另一些則作為研究收藏,可根據學者的要求展示。
她說,理想情況下,每件物品都應該有詳細的描述、編號和多角度的照片。但由于它們的年齡和規模巨大,所以不是所有藏品都有編目。
博物館里的保護措施包括將物品存放在上鎖的儲藏室內,在這些區域的入口處安裝電子傳感器,閉路電視,以及通過刷卡記錄員工活動的系統,這些系統都有訪問權限。但是這些系統只有在有安全團隊監控并發現差異的情況下才能發揮作用。
法倫-布拉德利警告說,有不少博物館可能甚至都沒有意識到有內部盜竊事件,因為他們可能要過幾個月或幾年才能意識到物品丟失。
她曾見過更加荒唐的情況:內部人員不僅移走了文物,還修改了記錄,這樣如果有人檢查系統,就會顯示該物品是外借的,或者從未屬于藏品。
她還注意到一個案例,有人把文物從箱子里拿出來后,再將里面的展品重新擺放,這樣其他人就不會立刻發現少了什么物品。
博物館針對游客的安全措施包括了行李檢查、金屬探測設備和面向工作人員和游客的X光機。
個別國家還設有舉報制度,任何級別的人員都可以舉報問題。
法倫-布拉德利甚至還提到了一個很現實的情況,博物館也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調查文物記錄,安全與資金也“密切”相關。
05
人們為什么要偷文物?
泰勒教授表示,博物館盜竊事件的背后可能有三種動機:
第一種,從事博物館工作的目的就是為了偷竊。
在一家機構工作后,工作人員意識到:“沒有人真正監督這個,我可以拿點東西。”于是,這個人開始偷盜。
第二種,博物館內工作人員被人指使或游說后開始偷竊
泰勒補充道:“通常情況下,員工的不誠實行為一開始出現的幾率非常小,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升級……慢慢地,人們會變得更大膽一點,拿走的物品也更多一些。”
第三種,文物盜竊并不總是出于經濟利益,而是有人自以為拿走它們可以“更好地保管和欣賞”。
泰勒分析,一些內部人士會拿走這些物品,“根本沒有打算賣掉它們,而是他們對這些藏品產生了依戀,他們覺得自己比機構更欣賞這些物品”。
這些物品將成為他們家中的展示品,而負責保護這些物品的機構可能多年都不知道這些物品已經丟失了。
對于,大英博物館失竊一事,你有什么想法,歡迎給華聞君留言。
本文部分素材來自英國廣播公司、《太陽報》、《鏡報》和《每日郵報》等,圖片均來源于網絡。
- The End -
文 倪佳辰
內容合作或商務合作,請發郵件至:editor@thechineseweekly.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