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喜歡盲目跟風,但凡有人帶頭搶購某種物資,大都不問原因不問來歷,一窩蜂地跟著搶,唯恐自己動作慢了,東西被別人搶去了,自己吃了大虧似的。搶到了的,沾沾自喜,搶不到挖空心思找人找關系都要弄到手,搞得大家都緊張兮兮的。
一些不法商人,抓住國人這種喜歡盲目跟風的特點,故意傳出些似是而非的神神叨叨的消息,制造緊張氣氛,刺激國人瘋搶,然后趁機哄抬物價,賺取黑心錢。
2003年非典,社會上有傳言說碘鹽能夠預防非典(其實都不是一個字),有人信以為真,便去超市大量采購碘鹽。
有人帶頭便有人跟風,一時間,各地出現了搶購狂潮,超市、菜市場的碘鹽被搶購一空。為了平息恐慌,保障碘鹽供應,多地市場不得不采取緊急調撥措施,數十倍成百倍地往市場拉鹽,直到市場完全飽和為止。廠商、供應商、市場管理部門被折騰得要命。最后的結果是食鹽嚴重過剩,造成了很大的資源浪費。
2011年3月,日本海嘯引發地震,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三個反應堆堆芯熔毀,全國多地也出現食鹽搶購潮,原因是有傳言說“碘鹽可以防輻射”。
8月24日,預謀已久的核廢水排海計劃,在美國主子的默許下,日本政府置海洋安全、人類健康和國際社會的強烈抗議于不顧,一意孤行地啟動了核廢水排海計劃,首次200噸核污染水通過一公里長的隧道排進了大海。
此前一天,韓國民眾出于對日本核廢水排海的擔憂,瘋搶食鹽的消息傳到了國內,隨后,國人也跟著上演了搶鹽的大戲。
8月24日上午,蘇浙滬和福建沿海一帶,許多城市的超市貨架上,食鹽被搶購一空。因為搶購,一些本地團購平臺上,食鹽出現了斷貨的情況。一些商家則趁機漲價,許多原本售價在一元左右的食鹽,售價漲到了1.5元以上。
搶鹽之風通過網絡傳播,帶動了其他一些地方的搶購潮,廣東、海南等地率先加入了進來,到24日下午,內地湖南、江西等省份都出現了搶購食鹽的情況。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從N95口罩到“連花清瘟”再到去年的“布洛芬”,“囤貨”,似乎成為恐慌情景下,唯一能夠給予安全感的一種行為。這充分說明,國人普遍缺乏安全感,對生活缺乏信心,底氣不足。
食鹽是一種生活必需品。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搶購食鹽的消費者主要基于一種生存需求(最底層需求)的沖動。這種沖動具有一種超越任何其他需求的優先等級。
從傳播學理論的角度來看,在個體對核污染無法控制的情況下,“海洋污染可能導致食鹽緊缺”的緊張情緒在人群中迅速傳播,推動著個體與集體行為保持一致。
在這種特殊情況中,人們不愿意去理性思考問題,而是出于一種“蜥蜴式的大腦思維”,以眼前看到的事實(別人在搶購食鹽)作為預判未來事態發展的主要依據。于是,大多數人未進行理性思考,就做出了和周圍人一樣的條件反射。
“沉默的螺旋”理論表明,當社會大眾都出現“搶鹽”行為時,個人迫于害怕被社會孤立的恐懼心理,只能甘于“沉默”,而非充當一個“中堅分子”進行主動辟謠。
“第三人效應”理論也顯示,在面對大眾媒介的負面信息時,人們往往傾向于“高估”大眾媒介信息對他人的影響,而“低估”對自己的影響。盡管一部分人能認識到“鹽的提取并非僅僅來源于海水”,但因害怕別人都會受到謠言的影響,從而使得自己處于搶不到鹽的“劣勢”地位,因此產生趨同心理,加入“搶鹽”大軍。
事實上,韓國鹽業與我國鹽業是不能相提并論的,韓國食鹽主要來源于海鹽,海洋被污染,對韓國鹽業來說,確實是致命的打擊。而我國食鹽主要來源于礦鹽、湖鹽。其中,礦鹽占87%,湖鹽占3%,海鹽僅占10%。這還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國的原鹽年產量在5000萬噸左右,其中大部分都是工業用鹽,食用鹽只有區區700萬噸,即便一粒海鹽都不用,僅僅礦鹽一年的產量就夠全國人民吃好幾年!此其一;
其二,食鹽的保質期只有3年,假設國家沒有充足的礦鹽供應,那么,囤積再多的鹽有什么用?三年之后,保質期過了,吃什么?
其三,從國家層面來講,政府比老百姓更知道鹽的重要性,日本核廢水對海洋的影響,對海鹽的影響和應對措施早就提在議程之中了,所以,國人根本沒必要跟鹽過不去的。
2011年日本海嘯的時候,湖北某地有人囤積了1噸多的食鹽,不知道這么多年過去了,他的那些鹽都吃完了沒有?如果還沒吃完,那也該長點記性了。
(文中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必刪,原創不易,謝絕抄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