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高青縣地圖
1933年《山東省分縣地圖》中的這一帶形勢圖
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轄2街道、7鎮,總面積有831平方千米。這樣的面積在山東省各縣面積排行榜上位居最后十名以內。就是這樣的一個縣,其轄區在清朝時,卻分屬于3個府6個州縣,分別是:
濟南府:齊東縣、鄒平縣;
武定府:蒲臺縣、青城縣、濱州;
青州府:高苑縣。
從具體情況來看,青城縣、高苑縣的全部轄區組成了高青縣的主要部分,再加上齊東縣的東半部、鄒平縣的小清河以北部分、蒲臺縣和濱州的黃河以南部分,一同組成了今天的高青縣縣。
3府6州縣組成高青縣的區域
從地理地形來看,古代劃分行政區域時,講究“山川形便”和“犬牙相入”,就是邊界既按山河的走向來劃分,又講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各行政區域互相牽制的格局。因此,今天南部和北部與其他縣、市分別以黃河、小清河為界的高青縣,雖然面積不算大,但在清朝及以前卻“零零散散”的屬于3個府的6州縣。
這樣一來,雖然統治者達到了讓各個轄區互相牽制的目的,但是在行政管理,以及民間到州縣辦事時,都需要跨越黃河(有一段歷史時期為大清河)、小清河,卻極為不便。
雖然這種情況有諸多問題,但是在戰爭時期,這樣在較小的范圍內有多個的行政區劃卻有助于我黨我軍開展敵后斗爭。在黃河與小清河形成的天然屏障內,利用敵人內部復雜的形勢,我軍民給予敵人以沉重打擊,在1945年8月,高苑縣、青城縣2縣全境得到解放,成為支援解放戰爭的堅強基礎,2縣掀起了三次大規模參軍運動,四次大規模支前熱潮,8000多名青年參軍,兩萬多民工隨軍參加魯南、濟南、淮海等戰役的支前,同時,還派出近百名縣、區級干部南下。同時,在本縣解放區內,廣泛發動群眾,積極治理黃河,發展農業生產,向部隊支援了大量的糧食、棉花、柴草等物資。1948年3月3日,高苑、青城兩縣委在田鎮共同召開擴大干部會議,傳達渤海區黨委高干會議精神及當前形勢和任務的報告,可見2縣工作已經開始實現了初步融合。
《高青縣組織史資料》所附地圖
1948年4月20日,高苑、青城兩縣合并,在元河鎮召開第一次縣委會議,會議研究了治理黃河與支援前線問題。4月23日,縣委在田鎮召開科長、分區委書記以上干部會議,宣布兩縣合并的決定。一個嶄新的主要由兩個縣及其他4個縣少部分區域組成的高青縣出現在了世人面前。
相比高青縣由6個州縣區域組成一事,高青縣城的選擇也是很有意思,并沒有設在高苑縣或者青城縣的原縣城。估計在設立縣城時是考慮到無論縣城是設在原高苑縣城還是青城縣城,位置有些太偏,都不算太理想,于是就把位于高青縣域相對中間位置的田鎮當作了縣城。
其實說起田鎮來,雖然它不是縣城,但是它還是有著一定歷史底蘊和商業基礎的。
清光緒《山東通志》卷37記載田鎮:“相傳為田橫故居?!睗h初,漢高祖因田氏為首定三齊有功,于是以王者禮葬田橫,并派人守墓,守墓人賜姓田,后來發展為較大的村落,遂命名田鎮。明朝在田鎮置巡檢司,因此它不同于一般市鎮。
位于四個縣域交界點上,屬四縣共管的田鎮
田鎮雖然名義上說是屬于高苑縣管轄,但是由于其地處青城、高苑、鄒平、濱州相交點上,與之相連的青城縣、鄒平縣、濱州也都管轄著相應的區域,這一點在幾地的志書記載中可以找到。
高苑、青城、鄒平縣志上有關田鎮的記載,濱州有關村鎮記載太簡略,沒有找到
無獨有偶,在清朝這種情況還在其他的幾縣相交的地方,也往往是這樣管理的,比如直隸大名府大名縣與河南順德府安陽縣、臨漳縣、內黃縣交界點的回隆鎮;位于直隸冀州直隸州的南宮、新河,趙州直隸州的寧晉、隆平,廣平府的巨鹿五縣交界點上的“五縣長路”村,都是由交界涉及到的各縣共同管轄,田鎮也不例外。不過隨著這一帶共同組成了高青縣,田鎮也由幾縣邊界點變成了中心點,自然也成為了高青縣城的最優選擇。
四縣共管的回隆鎮
五縣共管的長路村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