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馬上市再次擱淺。
9月10日,威馬汽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官方微博發(fā)文稱,經過深思熟慮,威馬汽車自愿終止與Apollo出行在港交所的RTO(備注:Reverse TakeOver反向收購)進程。目前威馬汽車仍是Apollo出行的重要股東,未來將繼續(xù)支持Apollo出行的發(fā)展。
隨后,威馬汽車創(chuàng)始人沈暉個人微博發(fā)文: 這周出差去了慕尼黑,然后紐約。 好事多磨,靜待花開。
微博后臺顯示,沈暉這條微博發(fā)自北京,媒體報道這是因為沈暉的微博已經交由代理公司代為打理,實際沈暉人已在紐約。
這意味著威馬繼中國科創(chuàng)板上市擱淺之后,在港股再次折戟。有媒體稱沈暉此番前往紐約,是到國外找錢去了。事實真的如此嗎?
沈暉跑路了?
就在不久前,有自媒體以“別讓沈暉跑了”作為標題,報道了威馬汽車的現(xiàn)狀。但就是這篇看起來與“營造良好的營商環(huán)境”不符的稿件,至今仍然健在,這不得不讓人感到驚訝。多數情況下,這樣的稿件,即便國家網信辦不管,威馬也是要大力公關力求刪稿的。管窺蠡測,從這里或能看出監(jiān)管的一些態(tài)度。
眾所周知,近些年來,在中國混得不怎么樣的造車新勢力,創(chuàng)始人地理位置的變化常常是高度敏感的信息。遠的比如樂視汽車的賈躍亭,賽麟汽車的王曉麟,近的比如愛馳汽車前董事長陳炫霖等。這三人均已“跑路”美國,已是業(yè)內公開的秘密。
多數情況下,這些人想在“東窗事發(fā)”的情況下出國,是非常困難的。最終之所以能夠順利處境,恐怕需要費不少功夫。
根據公開資料,沈暉盡管出生在上海,也長期在中國供職,但其個人早已是加拿大籍。
公開信息顯示,這種類型造車新勢力在中國有不少,包括戴雷、畢福康創(chuàng)辦的拜騰汽車,王曉麟創(chuàng)辦的賽麟汽車,黃希鳴創(chuàng)辦的博郡汽車,以及蘇偉銘創(chuàng)辦的賓理汽車等。當年這些企業(yè)都曾是各個地方政府的座上賓。
這些企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及管理者都有一個共同特征:外籍但卻是中國通,甚至直接就是外籍華人(其中蘇偉銘為新加坡人,華裔),在汽車行業(yè)尤其是中國汽車產業(yè)領域浸淫多年。
這些企業(yè)中,賓理汽車成立較晚業(yè)內不那么熟悉,其他企業(yè)均已實質性破產。其中尤其賽麟汽車創(chuàng)始人王曉麟逃離中國回到美國后,其對中國汽車相關產業(yè)政策、國家機構惡語相向,大有反中之意。
就這些企業(yè)而言,中國出資、出地,給出條件極好的政策政策,但最后卻落得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這也使得沈暉的外籍身份以及其個人地理位置的移動尤其敏感。
那么,沈暉此次“人在美國”,到底是跑了,還是希望在美國市場籌到一筆錢呢?作為觀察者,我們不希望又一例跑路事件就此誕生。可以給沈暉一點時間。
資本市場已經向威馬關門?
沈暉是跑路還是籌錢,要看威馬汽車的現(xiàn)狀。
首先看資本市場的態(tài)度:此次威馬港股上市“被拒”,是不是意味著資本市場已經向威馬關門了呢?
根據9月8日晚港股上市公司Apollo出行發(fā)布的“終止收購協(xié)議”公告,稱“考慮到全球市場動蕩及地緣政治沖突、金融市場氛圍持續(xù)不確定及疫情后短期經濟復蘇等其他商業(yè)因素,買方、賣方及本公司已相互同意訂立終止契據以終止收購協(xié)議”。這里所說的“終止收購”,即威馬汽車所說終止對Apollo出行的反向收購。
到底這是怎么回事呢?
早在8個月前的1月12日,Apollo出行發(fā)布公告稱,擬以20.2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48億元)收購威馬控股全資子公司。鑒于2022年初,威馬已獲得Apollo出行28.51%股權,成為最大單一股東。Apollo出行收購威馬子公司后,威馬在Apollo出行的持股比例將超68%。因此,威馬可以通過反向收購上市公司Apollo出行實現(xiàn)借殼上市。
也就是說,原協(xié)議表面上看是Apollo出行收購威馬,但實際上是威馬對Apollo出行的反向收購,以此實現(xiàn)借殼上市。
近年來,中國汽車品牌在海外資本市場上市,典型的案例包括蔚來、理想、小鵬先后在美股、港股上市,零跑在港股上市,均屬于正常的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公開募股)。
威馬最初有意在中國科創(chuàng)板上市,甚至早在2021年1月就已經完成了“上市輔導”,就差臨門一腳。但據媒體報道,在之后的審查階段,威馬問題不斷,之后被叫停。
不得已的情況下,威馬轉向港股,并采取了“反向收購”的方式。這種“反向收購”一般針對常規(guī)的“IPO”而言。相比之下,采用反向收購上市的企業(yè),多數是因為常規(guī)IPO走不通,不被公眾看好,或者財務數據等過不了審批之類,不得已而求其次。
比如賈躍亭的FF,以及同樣來自中國的愛馳汽車。2021年7月,賈躍亭旗下FF品牌借殼上市成功,當日收盤市值約45.11億美元。但截至今日(2023年9月11日),F(xiàn)F市值僅為約7000萬美元,僅約為上市首日的1.55%。
2022年11月,美股上市公司華夏博雅(CLEU.US)宣布與愛馳汽車簽署并購協(xié)議。但截至目前,愛馳的這一上市計劃似已終止。媒體報道稱陳炫霖為了躲避刑事責任,已身在美國紐約,恰好與沈暉在同一個城市。
那么,此次威馬港股上市告吹,其還有可能在美股上市嗎?我們認為恐怕非常難。以愛馳汽車為例,其之所以陷入當前的困境,原因在于其現(xiàn)金流已經完全斷掉,前董事長陳炫霖陷入了嚴重的財務危機,其旗下資產管理公司因為沒有辦法償付投資人相關本金和利息,而被上海經偵立案,已成為刑事案件。
威馬汽車目前的現(xiàn)狀如何呢?公開信息顯示,自創(chuàng)立以來,威馬累計融資超過400億元,投資人中不乏上海國資投資平臺、上汽集團、騰訊投資、百度、紅杉(參數丨圖片)中國、紅塔集團等明星企業(yè)。Apollo出行背后的股東甚至包括何厚鏵家族,李嘉誠等。如此星光熠熠的資本天團及后臺,依然未能把威馬推上市,意味著其問題的嚴重性,恐怕超出了公眾的預期。
威馬汽車披露的招股書顯示,2019-2021年三年累計虧損達174億元。從虧損額來看,威馬遠不如蔚來等企業(yè)虧得多。由此,威馬上市困難,恐怕難以用虧損一詞來解釋得了的。
公開信息顯示,8月7日,威馬汽車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新增3條被執(zhí)行人信息,執(zhí)行標的總計7659萬余元;8月11日,威馬汽車新增一則凍結60億元股權的信息,凍結期限自2023年8月11日至2026年8月10日。
銷量方面,2021年威馬年銷量曾達到4.4萬輛。2022年,威馬當年銷量下降至僅約3萬輛,與中國新能源大幅度增長明顯不符。當年11月,一封威馬內部信傳出,信件內容顯示,威馬計劃通過一系列財務手段降低運營成本,包括高管減薪一半,員工工資只發(fā)70%等。由此,威馬走向潰敗的潘多拉魔盒被徹底打開。此后多次傳出威馬欠薪,高管被限制高消費,各部門裁掉75%員工等新聞。整個2023年,曾經爭相播報的威馬汽車月銷量直接消失不見。
從威馬的現(xiàn)狀看不難判斷出,威馬不僅運營困難,債務負擔恐怕也不輕。這對投資人來說,是不得不考慮的因素。暫不清楚威馬汽車是否面臨著與愛馳汽車類似的刑事問題。
運營困難,銷量見底,資本關門,威馬汽車想要轉身,恐怕非常的困難。沈暉此次借慕尼黑車展之機轉輾美國,不由得讓人想起賈躍亭當年。
2017年,賈躍亭敗走美國。針對外界詢問和質疑,賈躍亭回應稱,“我會負責到底”,“下周回國”,但沒想到這一去就是9年。沈暉會重復賈躍亭的故事嗎?但愿不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