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來源于Origin研究所。
Origin可持續聊天室
各大播客平臺,搜索“Origin研究所”或
“陳一佳”,即刻收聽
ESG投資深度訪談系列 ESG資本論
Origin研究所 X 沃優影響力資本
“資本無原罪”:影響力投資的理想主義探索
大家好,我是陳一佳 Bianca,也是Origin可持續聊天室的項目發起人。
我從2007年做財經記者開始,報道過金融危機,數據造假,經歷過原油泄漏,食品安全暴雷等等事件,也有很多次,我會反思資本逐利的同時,到底為世界創造了什么。
入行10年,我在2017年開始接觸到ESG投資的概念,讓我看到資本的另一種可能性。進入2018年,華爾街巨頭黑石給股東們發了一封信,表示將會把ESG因素納入未來投資決策考量,要求其投資的公司要提高ESG表現時,各界還眾說紛紜,當時黑石CEO Larry Fink在采訪種預言,5年以后,全世界的投資人在判斷一個公司價值的時候,都會去考慮ESG。5年過去了,ESG披露已經成為對于不少交易所對于上市公司的硬性要求,越來越多的投資機構,把ESG帶入到他們的實踐中。
資本可能是引導資源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我很希望更多人,不管是可持續產業的從業者,普通消費者,還是更多投資者,看到如何利用好資本減少對世界的傷害,創造更多價值,讓大家了解到底ESG和影響力投資在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和我們每個人又是怎樣的聯系呢?所以我們Origin研究所聯合我們的戰略合作方Turbo Net Zero發起了Origin 可持續聊天室播客節目的特別系列:ESG 資本論。
今天第一期,邀請到了沃優影響力資本的創始人,同時也是聯合國UNCDF的基金unitlife的委員和哥倫比亞大學ESG影響力投資研究員王莉來一起聊一聊她眼中的ESG投資以及影響力投資到底是什么?
嘉賓:王莉
另外這里我還想再單獨說一下王莉,她的故事非常有趣,一開始她是做影響力投資的案例研究,但是案例就存在一定的滯后性,所以后來她就親自下場,把自己的身份從一個觀察者和追隨者變成了推廣影響力投資的實踐者,包括她在聯合國投資基金期間經手的一些案例,都非常適合分享給大家。
由于聊天篇幅較長,我特意將這次溝通的內容在下文進行了精簡提煉,可以說,滿滿都是干貨!同時,也可在公眾號后臺回復關鍵詞“ESG資本論”或“資本論”,我們將為您奉上完整版視頻及音頻。
ESG投資的本質
影響力投資、ESG投資和其他的投資沒有太大的區別。唯一的區別就是它們有兩個標準。其中一個標準和其他的投資都一樣,就是講商業回報、財務回報和利潤。另一個標準就是社會影響力,也就是它對社會產生了哪些影響,這是唯一的不同。
另外ESG投資比較先進也最重要的一點是迎合了現在社會發展的趨勢。比如說2015年聯合國提出了17個目標,致力于在2015年至2030年間通過全球各國協同行動,解決生態、社會、經濟三個維度的多種問題。那么ESG這三項,恰好就都是符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這是它比較領先的地方。
如今,整個ESG投資的市場規模還是不斷地在擴大,但是幾乎每一個投資者、投資機構一開始接觸ESG投資概念,都會經歷一個從不接受到逐漸的接受的過程,認為ESG投資會犧牲自己的投資利益和投資回報。例如早期的巴菲特對這些問題就持回避態度,但是如今情況似乎有所不同,在今年伯克希爾股東大會上有人繼續問巴菲特關于影響力投資的問題,雖然他依然沒有正面回答,但是他一直在強調說,作為投資機構,我們比任何一家投資機構對這個世界的碳中和貢獻都大,我們對氣候變化的影響是作為一家負責任的投資機構在做的,我們在投傳統能源的同時,還投了很多清潔能源的項目,對減少碳數據有非常大的幫助。換句話說,巴菲特雖然沒有在概念上去直接說我支持影響力投資,我支持ESG,但是從他的投資行為上看,他是越來越支持的,這也是ESG投資最本質的表現。
影響力投資如何影響
商業與慈善?
商業和慈善本質上是兩種行為,影響力投資表面上來看是把商業和慈善相結合了,但它其實不是一個一加一等于二的問題。因為商業是追求利潤的,慈善是追求社會效果的。但是如果慈善沒有持續的資金進來的話,效果也不可持續。往往你看到的慈善都是拿一個捐款的數目等等來計量。如何讓這樣的東西可持續?就是影響力投資。
拿聯合國來舉例,大多數聯合國的機構都是做捐款,做援助,UNCDF(United Nations Capital Development Fund 聯合國資本發展基金)在聯合國是唯一一個做投資的機構,而且和其它機構最大的不同是——UNCDF會用商業化的行為來做慈善。
我們通過Unitlife來展開,Unitlife專注于不發達地區國家的這些婦女和兒童的營養問題,因為一個兒童0歲到18個月期間他的營養腦對他腦部的發育影響非常大,如果這個階段腦部營養缺乏那么對這個孩子腦部造成的傷害將是不可逆的。
那么跟這個大主題相關就會涉及農業、食品安全,母嬰安全等,Unitlife會在這個產業鏈上去深度參與。無論是UNCDF也好,Unitlife也好,他們會負責第一輪的盡職調查,我所在的沃優資本作為參與方,會來做第二輪的盡職調查,然后大家再決定對這個項目是去投資還是去援助,還是用其他的模式進行參與。
比如說跟這個相關的埃塞俄比亞養雞場項目,它就是一個很經典的案例,這個項目并不是在埃塞俄比亞建立大型的養雞場,而是在這個貧窮而且營養不良普遍的國家,給一些小家庭提供初始資金、母雞、技術和設備,讓他們自己養雞,讓雞生蛋,這就是一種投資。
然后這個項目的主體是一個公司,它會通過商業的方式回收雞蛋。也就是說,每個家庭在養雞的過程中,除了可以滿足自己的營養需求外,還可以把多余的雞蛋賣給公司。這樣,就不需要一直靠援助和慈善來給這些原本貧窮又缺乏營養的家庭發雞蛋、送雞蛋,而是通過一個商業行為來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其實也有點像是集約型農業,就是一個一個小的單位,最終我們把它集中成一個大的商業,其中這些小家庭不需要考慮市場,不需要考慮怎么樣去把它賣掉的問題,他們只需要把雞養好,把雞蛋賣給我們就可以。最后通過最終運行的數據去看這個家庭養了這部分雞之后,到底有沒有解決他經濟困難的問題。很驕傲的說,目前看到的這些數據都很好。
為何要用商業行為來做慈善?
還是拿聯合國來舉例,目前UN除了主體之外,還有很多不同的小型的機構,比如說婦女組織、兒童組織、教科文組織,包括UNCDF,這些大大小小的機構在運行的幾十年中,總會遇到一些問題。例如我負責分發的援助款沒有起到它該起到的用,或者說沒有被發到真正需要它的人手里。那么這個時候UNCDF就會有這么一個理念——用商業的手段來做這件事,并且需要有監管。
至于為什么要用商業手段來做慈善,我們來舉個例子,比如說比爾蓋茨他要給非洲的孩子捐贈免費疫苗,JK·羅琳寫了Harry Potter哈利·波特的第八集,想要把新書給到兒童。好,我們現在用兩種方式,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它是怎么發生的。比如說比爾蓋茨說我捐這么多錢的疫苗,我再捐一部分錢用于運輸和人工,包括發放。JK·羅琳說我的新書是賣的,那我要出版商以及各級書店,各級分銷商或者自媒體去幫我賣書,這是有分成的,比如說這本書我賣多少錢,然后有多少錢給渠道,有多少錢給出版社,多少錢給作者,最后有多少書到孩子手里,我們來想一下疫苗和書哪種會先到?
很多人覺得應該是慈善的疫苗會先到,因為它看起來更緊急,但是事實上很可能是書會先到,因為商業行為是自發的自驅動的,慈善行為是被別人驅動的,被高尚的情操所驅動的,但是在人類社會的現階段,商業行為是更有動力的。
例如像UNCDF本來專注的區域叫LDC least development country,就是最不發達國家。通常經濟不發達的國家,同時它的組織也不發達。不管是物資也好,還是是資金也好,你的援助在發下去的時候,這個組織的運作效率很難被保障,更不用提其中很可能會出現的那些貪污、腐敗現象,所以很多時候你的善款會遲遲到不了該去的那里。
但是如果用商業的手段的話,整個環節一直是被監督的,不光是被投資人監督,還被這個項目本身的工作人員監督,因為這是他們的工資的來源,他們必須要保證項目得以順利實施,所以說相比于單純的慈善行為,商業行為效率會更高一些。那么在這個過程中,有監管的商業手段其實就是影響力投資。
投資賺錢和追求社會福祉
如何雙贏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資本就是為了掙錢,如果你讓資本干點別的事,例如搞慈善,就好像它在不務正業一樣,難道就不存在資本又能掙錢,同時又能實現一些社會責任的情況嗎?
其實也是有的,我們從整個社會來講,其中有不僅包括監管部門、投資機構,公司運作,還包括消費者。如今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一批消費者,我們叫他們——負責任的消費者。什么意思?就是這些消費者,他堅決不會去買,對這個環境有更多污染的這些產品,或者說對社區不友好的企業,他不會去支持等等。
舉例說如果他需要買一條牛仔褲,面前有兩個選擇,其中一條在生產時節約了80%的水,也對整個社區,對員工,對股東的這些回報更好。而另一條它生產時污染會更嚴重,那我就會去買那條更環保的牛仔褲,這就算是負責任的消費者。
從公司的運營層面來講,如果你在最初,在你的商業模式里已經考慮到了社會影響力,那么在監管部門如今開始施行越來越多、越來越嚴的監管的情況下,你公司整體的運營風險其實是降低了很多的,如果你的商業模式還整合了社會影響力,它很可能對投資回報是一個正向的推動。
這里舉一個我校友的案例,他也是哥大畢業的,叫Sam Polk,他做了一個叫Everytable的項目,其實就是一個做簡餐的餐廳,這個餐廳就很符合利益和社會責任能夠相互兼顧的情況。
故事也很簡單,Sam之前作為一個非常成功的對沖基金經理,賺到了充足的財富。實現財務自由后,他發現他的家鄉加州有許多地區的居民,由于過量攝入碳水化合物和肉類,缺乏蔬菜水果的攝入,導致營養不良。仔細觀察后,他意識到這些工薪階層是覺得蔬果價格太高,例如一盤沙拉要16至20美元,超出了該階層承受能力。
所以Sam就開始思考,他該如何讓這些低收入人群吃到負擔得起的蔬菜水果?最終他設計了一套中央廚房加分區定價的模式。在較偏遠地區,一份沙拉盒只賣6美元,但在像舊金山這樣較富裕的地區,同樣的沙拉會賣到10多美元。為什么不同地區的同一菜品存在價格差異?這是因為偏遠地區的租金和人工成本更低。雖然使用同一個中央廚房,但面對不同地區的客戶群,餐廳可以實行不同定價。
但是我們平時看到的大多數的連鎖餐館其實都是一個價格,比如說麥當勞、肯德基,它全球、全國基本都是一個價。所以說像Everytable這樣通過用同樣的中央廚房不同地區的不同價格,來讓那些需要吃這些但是通常又覺得沙拉太貴的人們可以購買到便宜到的沙拉,再通過越來越多做這樣小小的連鎖餐館,來更多地去解決低收入人群蔬菜水果攝入不足的問題,這種就很適合推廣到美國其他的地方,也適合推廣到貧窮國家。
做ESG投資,
最大的挑戰是什么?
ESG投資最大的挑戰實際來自于他們的LP。比如說我作為一個影響力基金或ESG基金,我在融資的時候,就需要向LP進行解釋與溝通,我不會把你本身應得的投資回報用于去做社會影響力或者去滿足ESG條件,從而導致你獲得的投資回報降低,影響你的利益,這是ESG投資首要面臨的挑戰。
第二點就是ESG基金的投資周期可能會比較長。我們平常看到的基金,比如說3加2,5年的這種相對來說會比較多,但是ESG基金可能需要投資7年、9年甚至15年這種更長的時間周期。通常來說,大家對一個基金正常的期待是高風險、高回報與低風險和低回報。ESG投資很大程度上來說,我們認為是低風險投資,但是有一點我想強調的是,當一個投資長期都不賺錢的時候,那它已經不是投資,而是慈善了,不能被歸為影響力投資或者是ESG投資這個范疇里。
如何量化ESG投資中的收益
和社會影響力?
對于一個投資來說,影響力的量化是必須的。因為如果要做ESG投資,卻無法向LP清楚表達項目的社會影響力,就很難取得他們的理解和支持,也難以持續推進這樣的投資。因此,一些評級機構,例如MSCI和Morningstar也是在量化基礎上進行ESG評級。
但是影響力量化應當因地制宜,因項目而異,不能一刀切。至于影響力應由誰來判斷?我的原則可能與某些機構有所不同,我的原則是“Money talks”,就是錢說了算,由投資機構制定量化標準,那么被投公司就要按標準和要求來提供數據,然后我們再判斷是否達到預期。但是目前這個行業從全球來講,還沒有統一規范,無法用同一尺度量化不同項目的影響力,比如我對它是打75分還是打78分,這種很難進行統一。
至于ESG投資中的收益和社會影響力量化,也是分為兩個維度,一個是商業回報指標,一個是社會影響力指標。兩者都需要達標,商業回報要看項目能否實現盈利,收益是否達預期;社會影響力要看項目是否產生了影響力,大小是否符合要求。只要這兩項指標都達到要求,那么這個項目就可以投。
另外在投資中,商業回報是具有一票否決權的,哪怕說這個項目你它再好,它沒有商業回報,那它就是個慈善,我們就不能用基金的形式來解決。那么社會影響力這邊如果它的ESG不達標,它的社會影響力不達標,那我們也是有權一票否決的。這種嚴格的標準看似使投資的選擇范圍變小,但有時社會影響力反而會提升商業回報,形成正向循環。比如滿足負責任消費者需求的產品,就可能因社會影響力好而銷量增長。
ESG投資的流行是否意味著
傳統行業投資會變窄?
這個問題需要從兩方面來分析,第一方面,ESG投資是有它的投資和不投資的名單,To do list就是我想投什么,比如說我要投清潔能源,投一個性別平等相關的項目等等。那么相對應還有一個Not to do list,就是我什么不做,比如說不做黃賭毒,不做和上癮相關的項目等等。這個清單是一定要有的,那么是不是意味著說我們的選擇會越來越小?化石能源是不是不能投?
我們可以這么來理解,目前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世界,如果沒有化石能源,清潔能源的量,是不是可以解決人類的需求?如果不能的話,我們是不是需要逐漸地從一部分化石能源、傳統能源和清潔能源都用的情況下,逐漸地過渡到百分之百的清潔能源。那么在這個過渡期內,我們需要完全不投石油嗎?在我的投資理念中不是這樣的,所有的轉變它都有一個過程,是逐漸的,不是一下子就轉變了。
所以對于石油企業來講,如果你要投的話,你就不僅僅要看它得投資回報,這個時候你還要看到它在環保領域有沒有做什么努力,有沒有為了減少它對周邊環境的污染做了哪些工作。它對它的股東結構,對員工的態度、包括對社區它又做了哪些努力,在整個過程中,我們還是要用ESG的標準去看它,如果在這個標準下它做的很好,那么即使它是傳統能源,也可以投。
進一步推動ESG投資,
還需要哪些力量?
我們如果以始為終來看這件事情,那么我認為到最后所有的投資都會是影響力投資,都是ESG投資。到時就不會再分傳統投資或者說一般投資,因為那時也沒有哪一個投資是不去關心社會影響力,不去關心環境,不去關心公司治理,這是以始為終來看。而想要早日達成這種理想狀態,整個行業中所有的角色都需要持續努力。
例如監管機構,像SEC,需要更好地制定政策。像投資機構就需要認真考量投資的對象。再來就是創業者、消費者,還有社區。所有的這些角色都需要對這個領域、對這個概念有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刻的理解,都要讓自己更多的貼近事實,貼近數據,貼近最終的結果。然后這個行業才會走的越來越好,最終它就能變成全球共識,也就是達成最理想的狀態。
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資本還是要有一些期待,我一直認為資本是沒有原罪的,商業也是沒有原罪的。因為每一個商業行為,每一個投資行為,它實際上都是解決了社會的一個痛點,然后它通過解決這個痛點而賺錢,所以有人說商業是這個世界最大的慈善。可能這句話不是百分之百對,但是也有一定道理。所以我們對資本可以有期待,如果它越來越多地把它的標準提高,把它對社會影響力的標準提高,達到用期待商業回報的標準來期待社會影響力的標準,把兩者等閑視之,那么這種資本就一定能為世界帶來更多好的改變。
最后,感謝大家關注這一期的「Origin可持續聊天室 | ESG投資深度訪談系列 ESG資本論」,您也可在公眾號后臺回復關鍵詞“ESG資本論”或“資本論”,我們將為您奉上完整版視頻及音頻。
想要收聽Origin聊天室音頻完整版的朋友請移步到小宇宙|Apple Podcast|網易云播客|喜馬拉雅各大音頻平臺搜索“Origin研究所聊天室”或者“陳一佳”進行收聽。如果喜歡的話,歡迎評論區和我們互動,并推薦給一兩位好友!
·文中圖源網絡 版權歸原作所有·
?+
關于我們
Origin研究所
我們是一個關注于全球可持續發展、致力于倡導低碳環保生活方式和助力體現企業社會價值的社區。在這里,你將收獲最新的可持續發展資訊,聆聽可持續踐行者的行動與故事,提升全球ESG認知。關于可持續的一切,都將在這里發生。
關于Origin可持續聊天室
「Origin可持續聊天室」是國內首檔圍繞ESG可持續發展、低碳生活與循環經濟的中文播客。
每期節目,將會遇到前沿科學家、企業家、藝術家、設計師、發明家、潮流推動者和先鋒實驗者等等在可持續方向有影響力的人物做客,分享他們的故事和案例,探討最先鋒的可持續話題。
帶你把握ESG相關的最新動態,挖掘企業的社會價值,一起尋找留住美好地球的答案與解決方案。
我們的主持人aka低碳姐妹花是誰呢?
所長:一佳
國際財經主持人,創業小姐姐和入圍過戛納的紀錄片工作者(時間有限,歡迎百度百科)!不過最重要的是一個熱愛環保的寶媽!熱衷用各種方式和大家探索有關ESG的一切。
所花:Yolanda
曾經靠做煎餅上紐約時報的北京大妞,現在加入家族企業闖蕩新能源產業的二代小花
出品方
三橙傳媒關注ESG、科技、教育、經濟領域的全球發展,出品制作最前沿的紀實和新媒體內容,通過專業宣發和營銷能力,帶大眾預見未來,協助優秀的企業和行業領袖發生,助力企業跨平臺和跨區域的品牌建設。
?+
在哪里收聽節目?
喜馬拉雅 | 小宇宙 | Apple Podcast | 網易云音樂
我們將在每兩周的周四中午更新播客,請鎖定我們并歡迎推薦給一兩位朋友
從哪里獲取更多資訊?
小紅書 | 新浪微博 | 抖音 | ins
搜索“Origin研究所”
收獲更多有趣好玩的環保資訊
如何聯系我們?
商務合作請聯系
project@ox3production.com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立刻收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