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互聯網、科技圈都會有重磅產品發布,或者重大戰略的公布。手機領域,華為、榮耀、OPPO和蘋果陸續發布新品;而阿里巴巴帶來了重磅的戰略公布。
9月12日,阿里巴巴新任CEO吳泳銘發布全員信,同時披露,面向未來阿里確立兩大戰略重心:用戶為先、AI驅動,并圍繞這兩大重心重塑業務的戰略優先級,將對三類業務加大戰略性投入:技術驅動的互聯網平臺業務;AI驅動的科技業務;全球化的商業網絡。簡而言之,兩大重心、三大業務,這背后的邏輯是什么呢?不妨讓我扒一扒。
【阿里的兩大重心與微笑曲線不謀而合】
首先是兩大重心,用戶是目標和初心,而技術則是獲得用戶的途徑和護城河。
其實,用戶和技術兩大重心的提法與“產業微笑曲線”不謀而合。微笑曲線,兩端朝上代表附加值較高的研發和營銷,研發的核心是技術,參與國際競爭,營銷的目標是用戶,參與本地競爭。兩端都抓住了,自然可在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作為一個互聯網老兵,我更喜歡用互聯網全棧結構縱向思維解讀產業。
從PC到移動網絡,無論是Wintel的x86還是安卓抑或者蘋果iOS,產業生態大廈的架構非常類似,都是底層的硬件+操作系統,中間的網絡層和數據層,頂層是面向用戶的APP開放生態。擁有了頂層的用戶和底下各層的技術,就意味著產業大廈牢不可破。其核心關鍵還是:用戶和技術。
很多人認可阿里的“用戶”標簽,卻不太認可阿里“技術”標簽。這很容易理解:大部分人是阿里旗下產品的鐵粉用戶,對于淘寶、天貓的用戶體驗,人們贊不絕口,但對于阿里巴巴技術底蘊,大多數普通用戶卻知之甚少。
在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等領域,阿里都有著深厚的技術積淀。以云計算為例。2022年,阿里云以40.5%的市場份額排名中國市場第一、全球第三。阿里還發布了飛天云操作系統、自研CPU芯片倚天710,阿里與其說是一家電商公司,倒不如說是一家科技公司。
或許是因為技術出身的高管所獨有的洞察,吳泳銘全員信中,除了技術還格外強調AI驅動。事實上,AI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成為改變行業的重要變量:互聯網內容智能推薦,短視頻的AI特效,手機上的AI美顏,智能助手的語音識別。這兩年,AI大模型更是一日千里,除了圖靈測試、與圍棋、國際象棋乃至游戲的國手較量,都已經不在話下。AI驅動未來,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阿里未來三大業務背后的關鍵字】
知易行難,具體如何實踐和落地,比認知本身更難也更重要。這封內部全員信中,讓我驚喜之處在于,信中還確立了三大業務中更為細致的藍圖,為人們展示了阿里未來發展的路線圖。其中,更是有很多“關鍵字”值得回味和深思。
第一個任務是做技術驅動的互聯網平臺業務
“用戶”還是第一關鍵字。用戶價值是根基,用戶視角是業務主視角,用戶體驗是核心目標。當行業盛行唯流量論,關注流量、點擊率、營收時,阿里巴巴最關注的核心目標是“用戶留存”。這和阿里之前的理念一脈相承: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用戶體驗做好了,流量、點擊率、營收自然上來。也正如吳泳銘在全員信中強調的,所有業務的根基是用戶價值以及帶來的用戶留存,更多用戶才能給商家帶去更多市場機會。
第二個關鍵詞開放。信中要求各業務要主動以用戶為先的視角,尋求最廣泛的開放與合作,包括傳統意義上競爭關系的公司。與此對應,在不影響戰略聯動效應基礎上,讓業務間合作更多遵從市場化原則。這是一個非常值得劃重點的姿態,最廣泛的開放與合作,和“傳統競爭關系的公司”合作,說明阿里巴巴為了保障用戶為先,愿意秉持互聯網的開放精神,這在當前的行業生態中,可以說是徹底的格局打開,也非常值得期待。
第二個任務是,未來十年,在AI領域再次創業
信中,吳泳銘希望讓大量用戶場景變成AI技術最佳的應用場。這是阿里巴巴相對于其他公司的一大優勢,就是阿里生態中擁有非常豐富的場景,電商、本地生活、新零售、文娛、企業服務……依托這些豐富場景,意味著阿里可以把所有傳統業務都用AI做一遍,包括擁有海量用戶的淘寶系內容,借助AI帶來更優秀的用戶體驗。
在AI大模型領域,阿里巴巴也走在行業前列。9月13日,阿里云宣布通義千問大模型已首批通過備案,并正式向公眾開放,用戶可登錄通義千問官網體驗,阿里近期還將開源一個更大參數規模的大模型版本,供全社會免費商用。
兼顧AI大模型和場景AI雙輪驅動,或許讓阿里巴巴AI這個全能選手,成為最具競爭力的AI熱門選手。
第三個任務是建設全球化的商業網絡
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全球化對阿里巴巴既是機會更是責任。吳泳銘信中希望,阿里不僅是自己出海,更要通過構建一張全球化的商業網絡,協助更多中國以及全球中小企業在世界拓展商機。
這樣看,阿里巴巴的全球化有了更深遠的意義:不僅僅是阿里巴巴自己出海,還要帶著中國的中小企業、專精特新走向全球,融入全球化浪潮。
“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愿景沒有變,但內涵已經大不相同,當阿里希望幫助的中小企業從中國變成全球,當天下的生意從商品采購到帶領中國中小企業走入全球市場。講真,阿里巴巴這格局,太大了!
【阿里的特質,敢于走出舒適區】
這些年,觀察行業的風風雨雨,頗多感慨。從PC到手機,從互聯網到大數據、人工智能,終端改變、規則改變、用戶也在改變。這個時代唯一的不變,或許就是變化,而適應變化,或許是唯一的生存法則。
很多人看不懂阿里巴巴,2003年之前,人們想不到阿里還能做toC的生意;阿里云之前,人們想不到阿里的云計算能做到全球前三。現在,AI成了整個行業都在競逐的新風口,也成為阿里下一步的戰略重點。有數字經濟時代的成功在前,AI時代的阿里巴巴同樣值得期待。
阿里巴巴有很多特質,但善于適應變化,主動求變主動創新,是其最大的亮點。
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的舒適區,騰訊的社交、百度的搜索、阿里的電子商務。阿里巴巴最可貴之處在于敢于走出舒適區。阿里會根據時代的特點與時俱進,切準科技發展脈搏,善于通過自我變革獲得創新發展。有人弄不清阿里到底是電商企業還是技術公司,是toC企業還是toB企業,其實只要記住這是一家敢于主動變革創新的公司就OK。
20年前的2003年,阿里啟動淘寶,馬云欽點了7員大將,技術出身的吳泳銘是其中之一,隨后中國進入了網購時代。時隔二十年,吳泳銘成為阿里的新任掌門人,他寫的全體信,關于未來戰略其實很聚焦,一個用戶一個是AI。我覺得這兩大戰略重心恰恰切中時代脈搏,相信新領導層能夠帶領阿里實現新的輝煌。
雄觀,資深新經濟觀察家、知名意見領袖,國內首個嚴肅科技脫口秀“雄辯”主講人、十大科技自媒體(見各大權威榜單)。曾在阿里巴巴、360、搜狗、藍港等著名互聯網公司負責相關營銷工作,參與5次IPO,橫跨行業主要領域。每日一篇深度文章+科技熱點快評,發布于微信、微博、頭條、百度,各大門戶及科技博客、媒體社群、短視頻等30+全部主流平臺,覆蓋400萬中國最核心商業、科技人群。為FT金融時報、福布斯等世界級媒體撰稿人,觀點被媒體廣泛轉載引用,影響力極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