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1日,一封郵件發到了71歲的李愛珍郵箱上,她意外地獲悉自己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要知道,美國授予外籍頂級科學家院士榮譽的只有387名,其中,中國11名,而中國當選的人中,李愛珍是唯一的女性科學家,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她曾在此之前四次落選中科院院士。
外籍院士這不僅是一種榮譽,更是對一個國家科研能力和對世界貢獻的認可和首肯。
此消息一出,立即引爆輿論,記者們紛至沓來,而李愛珍的一番感言卻讓人淚目。
1936年5月,李愛珍出生于福建省石獅市永寧港邊村。當時正是我國戰火紛飛的時期,父親為躲避戰火,帶著一家人逃往菲律賓避難。
在菲律賓,她的父母憑著中國人的吃苦耐勞,在經商中積累了豐厚的家底。雖然家境優越,但李愛珍一家一直心系祖國,抗戰結束后,一家人也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
在海外,李愛珍父母長期目睹列強對中國的欺凌,對中國人的霸凌,深受觸動,認識到這都是祖國積貧積弱的結果,因此,女兒自小他們就言傳身教,教育她好好學習,立志報效祖國。
在良好的家風熏陶下,李愛珍刻苦學習,立志科學報國。從小學、初中一直到高中,她的成績都一直名列前茅。1954年李愛珍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復旦大學化學系,畢業后分配到上海冶金所(現上海微系統所)從事半導體材料的研發工作。
1958-1980年,李愛珍主要從事單晶、微米尺度III-V族異質結構材料科學與工程及其應用研究。
80年代起,她的人生發生逆轉。
1980年,經組織選派,李愛珍來到了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開始了為期2年的訪問學者生涯,師從國際半導體權威米爾納斯教授。
在那里,李愛珍見識到了美國的先進技術,還進入了大名鼎鼎的貝爾實驗室從事研究。這里有著太多精密且先進的儀器,工作一天的成效相當于在國內自己的實驗室工作一個月。李愛珍如獲至寶,倍加珍惜,她恨不得一天當成兩天用,夜以繼日地從事試驗研究。
她暗下定決心,一定要讓中國也擁有這樣先進的儀器。
由于中國研究設備和技術的落后,國外同行起初對她還有些輕視,很快她的敬業精神和研究能力贏得了學者們的尊重,也感動了米爾納斯教授,他多次給她“開小灶”。
在兩年的交流即將結束時,美方極力挽留,年薪百萬,加上大別墅,還能獲得美國永久居留證。
平心而論,美國科研成就和科研環境是世界第一流的,如果在美國發展,無疑是個最優選擇。
但李愛珍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1982年回國后,李愛珍就創建了上海冶金研究所分子束外延半導體微結構材料和器件實驗室。
沒有先進的設備,很難研究出先進的半導體材料,為了彌補設備這個短板,她除了給學生上課,幾乎一天到晚待在實驗室。
1988年李愛珍又擔任了“ 863計劃”新材料領域電子材料、光子材料專題負責人,她的擔子更重了。但她從不叫苦,她曾說:
“對于研究,我不是當成一份工作,而是視為我生命的一部分。”
1989年,李愛珍所帶領的科研團隊終于成功研制出了我國第一臺分子束外延設備。它的研制成功,使得美國一家獨大的美夢破滅了,引起了國內外的一片轟動。
1993年她又參與創建了中國科學院信息功能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
2000年,李愛珍帶領著科研團隊,再次自主研制出了5到8微米波段的半導體量子級聯激光器。
這項舉世矚目的研究成果,不僅實現了亞洲類似激光器的“零突破”,而且超越了美國,領先了世界。
就連貝爾實驗室都給中科院的院長發來賀信表示,李愛珍團隊所做出的成果即使在國際上也很少有實驗室能夠做出來。
貝爾實驗室至今還存放著一張標有量子級聯激光器國家圖,上邊特地用紅筆標注了中國,其他地方只有美國與歐洲。這也足以體現出李愛珍帶給中國乃至全球的巨大科技貢獻。
李愛珍從事半導體材料研究50多年,從1985年至今,先后獲國家發明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獎4項;獲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自然科學獎、科技進步獎20項;發表論文230余篇, 三個專著篇章;國家發明專利21個,其中授權6個,受理15個,獲國際發明展銀獎1個。
此外,她還曾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城鎮婦女巾幗建功標兵,上海市勞動模范,全國城鎮婦女巾幗建功標兵,全國優秀歸僑、僑眷知識分子,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在國際上,李愛珍更是聲名卓著,享譽全球。
1992-2012任分子束外延國際會議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2000年程序委員會委員、2004-2008 Cho MBE獎國際評委, 2005-2010中紅外光電材料和器件國際會議科學委員會委員、2010年MIOMD大會主席等。
2003年,當選亞洲太平洋材料科學院院士。
2004年,榮獲第三世界科學院(TWAS)工程科學獎,為中國填補了在該獎項上的空缺。
鑒于李愛珍在半導體領域的貢獻和聲望,她的導師和學生們就勸說她申報中科院院士,因為這畢竟是我們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而且是終身榮譽。
在大家伙的支持下,1999年李愛珍這才將申請表遞交了上去,隨即返回實驗室繼續工作。
這時的李愛珍正在研究新的電子材料,每天都要在封閉的實驗室內比對、研究,還要聚精會神地撰寫研究報告,一來二去之下她就把申請院士的事情給忘了。
要知道,申請院士申報有嚴格的要求,除了本人事情外,最重要的要找院士寫推薦信,而李愛珍當時根本沒有時間,當然也不愿意找人寫推薦信。
就這樣,李愛珍只有一個人給她寫了推薦信,沒有達到要求,錯過了第一次院士評選。
而第二次的原因也很令人無奈,推薦人數雖然達到了要求,但由于她太過重視實驗了,不善于書面總結,沒有通過論文數量、SCI影響因子等新規審核門檻,又再次遺憾落選。
至于第三次、第四次落選就更有些讓人無法理解了,竟只是因為李愛珍超過了65歲的年齡限制。
“我堅決支持李愛珍教授當選為院士。”年逾古稀的老院士郭景坤,多年來不厭其煩地為李愛珍寫推薦信,即使躺在病榻上,他還是忍著病痛為李愛珍鼓與呼。
在記者訪問他時,郭景坤說道:
“李愛珍幾次落選,我們都為她打抱不平,而她之所以落選是因為我國的院士推薦制度......”
原來,我國的院士推薦規定,每兩年評選一次,不滿60歲的,需要2位院士聯名推薦,年滿60歲的,需要6位院士聯名推薦,才有候選的資格,而李愛珍第一次當選候選人是在1999年,那時她已經63歲了。一直泡在實驗室的李愛珍哪有功夫去應付這些學術外的事情,因此,她屢次落選,這讓郭景坤院士等人都十分遺憾。
盡管如此,一些老院士還是聯合上書,為她申請名額,直到2005年,這時,她已經落選了四次,李愛珍并不遺憾,卻十分愧疚。她勸說郭景坤等人不要為她申請了,他們也是一大把年紀了,每次寫審查資料都要耗費不小的精力。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四次落選中科院院士后,2007年5月1日,李愛珍竟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意外地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一時間,國內輿論引爆,猜疑、指責、憤憤不平的各種言論紛至沓來,不少人擔心,李愛珍會不會就此去往美國?
面對記者的提問,李愛珍輕描淡寫地說道:
“美國推選為我當選院士,這讓我很意外,我也很榮幸能獲得這份殊榮,但我沒有去往美國的意思,以后還是會在中國研究。”
記者們又詢問她對自己落選院士有什么想法,李愛珍笑道:
“雖然有些遺憾,卻也影響不大,沒有當選院士,并不影響我進行研究...... ”
頓了頓,她又說道:
“我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也離不開國家對我的扶持,因此,我對于國家的評選沒有什么抱怨。我只會記得國家給我的,不會記得國家沒給我什么。”
她還反復告訴記者:
“我從不看重名譽和頭銜,只要讓我有生之年,為中國搞科研,我就心滿意足了。機會還是要留給年輕人嘛,我一個半截身子入土的人,評不評院士,都不重要了。”
多么樸實無華卻又無比崇高的精神境界啊!
當上美國外籍院士后,即使是退休之后,她依舊每天前往實驗室,就連新年的第一天也沉迷于實驗當中。
李愛珍不僅癡迷于實驗研究,也從未忘記要將祖國帶領到全世界的先進地位。有一個國際頂尖會議的名字是“中紅外光電材料和器件”,這個會議常年在歐美地區舉辦,李愛珍也想要在中國舉辦一次,只有這樣才代表我們國家的技術能力得到國際的認同。
在2005年的時候,李愛珍就在會議上提出這個申請,經過商討得到了一致通過。
2010年國際“中紅外光電材料和器件”會議終于在上海舉辦。
李愛珍雖然沒有中科院院士之名,但在國人心中她早就有了中科院院士之實。我們為擁有李愛珍這樣偉大的科學家而驕傲自豪,正是她們默默無聞的無私付出,才在世界上支撐起了中國人的脊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