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的父親,不僅是“在家”,更要在子女的心理上“在場”,讓子女實實在在感受到父愛。父親和孩子的關系,真的就是孩子的宿命。
——薩姐
作者:暖心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為什么有的孩子和爸爸不親近?
很多網友羅列了父親的“罪狀”:
嘴臭脾氣差、沒有責任感、愛罵人、懶、嚴厲……
一個網友說:我和父親一年到頭說不上三句話。
因為我一說話父親就嫌煩,后來干脆不說了。
上學時,從來沒有接我放過學,我很多次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有爸爸接就特別羨慕。
但是,好像我和父親的關系就是天生冷漠的,以至于我和他一直感情很淡薄。
其實,這樣的親子關系很常見。
在如今的親子關系里,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和父親關系都不太好,不是劍拔弩張,就是淡漠無語的狀態。
精神分析學家李孟潮認為:
長久以來,父親在家庭中提供著“供養”和“勝利”的功能。
父親不是一個代名詞,他們是家庭關系的核心,更是孩子成長的“助力”來源。
如果父親與孩子關系不好,真的會決定孩子未來的命運。
01
父子關系不融洽,孩子更自卑
看到過這樣一段話:
90%的人生短板,源于父愛缺席。
一旦父愛缺席,很容易造成孩子人生最大的“自卑感”的產生。
原因可以從以下這兩類去解讀。
第一類是:父愛的忽視造成孩子的情感忽視,不被重視的孩子,永遠活在“父親不愛我”的漩渦里。
一次訪談中,演員夏雨袒露了他很自卑。
3歲時,父母離異,本該跟隨父親的他被迫住到了姑姑家。
爸爸因為工作繁忙,很少和他待在一起,以至于兩人的關系有點陌生。
算起來,他和爸爸待在一起的時間沒超過三年。
小時候覺得沒太大影響,直到長大后,跟別人一相處對比,總認為自己差那么一點。
他說:
有時回想童年的自己,腦海里就會浮現出自己抱著一只貓哭的畫面,很心疼,但又很難擺脫這種根深蒂固的自卑感。
爸爸是孩子對自我評價和認同的重要參照。
沒被父親“呵護”過的孩子,很容易缺乏安全感。
長期缺乏父親參與的成長過程容易讓孩子有“被拋棄”感,因此形成內向自卑性格。
第二類是,永遠得不到父親認可的孩子。
一位網友分享老公教育孩子的日常,讓人看了心酸:
當孩子說想寫詩的時候,丈夫就嘲諷“你很天真”;
當孩子被當眾誣陷時,他不分青紅皂白將兒子指責一頓;
當孩子考試考得好時,他又打擊“考得好是你運氣好”……
慢慢地,孩子變得沉默寡言,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生怕爸爸不認同自己。
她說:看到孩子那種沮喪,迷茫又渴望認同的樣子,真的很令人心疼。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沒有感受到父親對他的肯定和尊重,他就很難建立起自信和自尊。
因為他的內心永遠會覺得:我無論做什么都是錯的,我是一個很差勁的人,父親才不喜歡我。
這時候,父愛的影響會給男孩造成兩種局面:
一種是破罐子破摔,“反正我很差勁,再努力也沒有用”,從而形成叛逆的性格。
另一種是總希望能得到父親或者其他人的認可,形成一種“討好型人格”。
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
爸爸對孩子的自我形象、自我價值感的影響,比媽媽更大。
如果不懂得如何與孩子相處的爸爸,永遠會讓孩子自我懷疑、自卑懦弱。
02
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男孩暴躁女孩軟弱
父親對于孩子的成長有一種“力量感”,父愛充足更容易給孩子一個好性格。
但是,很多父親都會缺席孩子的成長,讓孩子對父愛出現“情感空缺”。
美國“全國青年縱向研究”,曾對6403位孩子追蹤到30歲,發現:
缺乏父愛的男孩脾氣更暴躁、任性妄為、是非不分。
而缺乏父愛的女孩則更容易早戀,喜歡在戀愛中尋找缺失的父親角色。
1)沒被父親愛過的男孩,脾氣更暴躁
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威廉·波拉克說過:
父親在幫助男孩控制自己的情感方面起著關鍵作用,沒有父親的指導和帶領,男孩遭受的挫折常常導致各種暴力行為和其他各種反社會行為。
父親更傾向于對于男孩的縱向引導和人格的培養。
教育家賈榮韜講述了過兒子叛逆的經歷。
他曾經因為工作,忽視了對兒子的教育。
導致兒子到了青春期不僅成績一塌糊涂、沉迷網絡游戲,還因為打架斗毆差點被學校勸退。
他們的關系也變得非常緊張。
爸爸的“缺席”,會加重媽媽焦躁不安的情緒,潛移默化扭曲了孩子的心理;又加上男孩子的大腦結構及體內睪丸素本就很高,沒有父親“力量感”的引導,男孩的性格也會更暴躁。
2)缺少父愛的女孩,在性格上更軟弱。
有網友問:
“小時候沒有被父親愛過的女孩,現在怎么樣了?”
我看到了很多戳心的評論:
我就是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長大,因為從小不受待見,造就了現在的討好型人格,自己受了天大委屈也沒關系,只要別人高興就好。
從小到大都希望爸爸能關注我,對任何事情都是逆來順受,膽小懦弱,自卑。別人對我稍微好點就感動得不行。
父親脾氣暴躁,讓我缺乏安全感,長大后不敢去和比自己條件好的人談對象。
其實相對男孩而言,女孩更渴望父愛,因為父親會給女兒傳遞力量與勇氣,會讓女孩的成長更有力量感。
但如果爸爸在家里的“存在感”比較低,孩子就會缺少男性模仿對象,反而受女性角色的媽媽或奶奶影響多。
孩子的思維、處事方式以及對性別的認知更偏女性化,性格更軟弱。
孩子健全的性格,離不開父親。
03
沒有父愛“標榜”的孩子,缺乏責任感
美國教育家曾在《早期青春期教育期刊》上發表過一項研究。
研究選取了325個家庭作為觀察對象,其中:
有一半的父親采取“權威、親和”的教育方式,他們常常和孩子聊天、做游戲,并及時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等;
而另一半家庭中父親則較少關心孩子,遇到問題常用打罵、下命令等方式粗暴解決。
結果發現:
經常和孩子互動的家庭中,孩子更容易對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而且能夠遵循規則,適當約束自己的行為,性格也顯得更為堅毅、果斷。
而被父親較少關心的孩子則更容易犯錯。
這項研究再次提醒我們:爸爸在孩子成長中的參與度越高,孩子就越聰明,爸爸付出越多,孩子越有責任感。
看過一個故事。
一個男孩去游樂場時,別人排隊的時候他去插隊,被爸爸一把揪出來教訓了一頓,那一刻他意識到每一個人必須遵守規則和紀律。
后來,這個男孩又在樓道里涂鴉,爸爸知道后讓他寫了一份檢討書貼在1樓大門口,還帶著他把每一層樓梯清洗干凈,這一刻他學會了承擔責任。
父親的“引路”,就是孩子成長最好的教育。
有研究顯示:
父親在家中,大多扮演“責任承擔者”角色,如果孩子與父親接觸過少,家里沒父親做那個“負責任”的榜樣,孩子會缺少有力的引導者,孩子很難發展出“果斷”、“節制”、“有擔當”的個性和品質。
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力量教育”:
需要在孩子失敗時說一句“失敗沒關系,我們再來一次”,以培養孩子的韌勁。
在孩子做錯時,能夠更直觀地引導孩子承擔責任。
弗洛姆說:
媽媽代表故鄉,是大自然、大地與海洋;爸爸則代表思想的世界,是法律、秩序和紀律。
父親是比母親對孩子更有力的引路人。
04
和父親缺少溝通的孩子,人際關系能力更弱
著名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說過:
母子關系指向家庭內部,喻意融合與親密,影響一個人成年之后的情感關系;
父子關系指向家庭外部,寓意規則與疏離,影響一個人成年之后建立社會關系與人際交往的能力。
也就是說,父子關系的好壞影響著孩子未來的社交能力。
這一點讓我想到了很久之前一個朋友的經歷。
這位朋友從小和父親的關系就很冷漠,因為他從來沒被父親認可過。
他說:
我害怕和他說話,因為他說出來的話永遠都讓我覺得自己很差勁。
他的父親總是說他“這個做不好,那個做不好”,還經常在公共場合嘲諷他。
所以只要有父親在的場合,他都會比較緊張,不敢說話。
久而久之,他就不敢在公開場合說話,嚴重時會結巴,甚至說不出話。
英國心理學家艾爾弗說:
“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巨大,會一點一滴滲入孩子的血液,嵌入孩子的靈魂?!?/strong>
父愛不僅僅指向力量,也指向安全。
有了這一層的情感,孩子才會對別人產生信任感。
如果父子關系常年處于沖突的狀態下,就很容易讓孩子對他人產生危機感,這樣一來,孩子會出現兩種交友障礙:
第一種:封閉社交,因為沒有經歷過父親的認可,他會覺得在所有人眼中自己都很差勁,為了保護自己的“自尊”往往會學會用封閉、防御性的方式來與他人溝通。
第二種:無法與人建立健康親密關系
很多孩子因為缺乏安全感,較為敏感,就很難在人際交往中主動交朋友或者維持相對健康的人際關系。
心理學專家胡慎之曾就“父親缺位”問題分享到:
一個爸爸缺位、父性功能缺失的男孩,如果和媽媽的關系過分緊密,又沒有任何獨處的空間,很容易和媽媽處于一個二元關系(母嬰關系),變成“媽寶男”。
一旦男孩成為“媽寶男”,他在社交中,很難和別人建立健康良好的社交關系,處事也會毫無主見。
同樣地,一個從小缺失父愛的女孩,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從其他不一定準確的渠道學習對男性的認識。
在社交上,她也更傾向于“聽話”,還會用錯誤指引她以貶低自己、 犧牲自己的方式去換取別人的關心。
父親和孩子的關系,真的就是孩子的宿命。
05
父親是一種獨特的存在,對培養孩子有一種特別的力量,會為孩子樹立自信、紀律和韌勁。
高質量的父親,不僅是“在家”,更要在子女的心理上“在場”,讓子女實實在在感受到父愛。
一個好爸爸抵過100個好老師。
愿所有的父親,趁著孩子還需要你時,用你的溫情與陪伴、關心和指引、肯定與鼓勵孩子,這將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一盞明燈,照亮孩子一生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