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領域中,一種神秘而引人入勝的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正逐漸嶄露頭角,那就是經顱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這項技術奇跡般地利用強電流通過線圈產生磁場,穿越顱骨,最終在大腦皮質表面形成微弱的感應電流,以此激發腦組織(主要是皮質)。TMS屬于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NIBS)的一種,而NIBS技術又以大腦半球交互抑制理論為基礎,為運動障礙的康復提供了一種前沿的解決方案。
探尋大腦之謎:半球交互抑制理論
半球間交互抑制理論為我們打開了理解NIBS技術奧秘的大門。據該理論,正常情況下,健康人的雙側大腦半球通過胼胝體相互抑制保持平衡。然而,腦卒中卻打破了這一平衡,導致患側大腦興奮性下降,健側大腦興奮性相對提高,加之對患側大腦的抑制性輸出增多,阻礙了患側功能的恢復。在這個背景下,NIBS技術通過興奮患側或抑制健側半球活動,重新建立了雙側大腦半球的平衡關系,為運動功能的改善創造了條件。
TMS:魔力穿越的起源
要理解TMS如何穿越顱骨、如何在大腦中創造神奇的變化,我們首先需要追溯其起源。TMS源于一種非侵入性電磁技術,被廣泛運用于改變人類皮層的興奮性,其中尤以低頻重復經顱磁刺激(Repetitive TMS,rTMS)為代表。這項技術在幾分鐘內就能改變皮層的興奮性,具有令人驚嘆的效果。
在低頻rTMS刺激下,應用于健側M1的rTMS可誘導M1的興奮性下調。研究表明,低頻(≤1 Hz)刺激對神經起到抑制的作用,而高頻(>1 Hz)刺激則起到興奮的作用。關于高頻和低頻的選擇,有研究者認為高頻rTMS是輔助康復的有效方法,而另一派認為高頻結合低頻將取得最佳康復效果。這種分歧也反映在專業指南中,具體方法的選擇則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
穿越魔法的具體步驟
要讓TMS釋放出其治療的魔力,關鍵在于正確的操作步驟。首先,選擇合適的刺激部位至關重要。通過經顱磁治療儀,采用"8"字形線圈進行刺激,刺激部位位于患側大腦半球運動皮質。然而,若患者的皮質脊髓束受損,無法獲得運動誘發電位(MEP)波形,我們需在健側手部大魚際處進行記錄,并通過對稱點的定位,找到刺激點。
其次,刺激強度和刺激頻率是決定治療效果的關鍵因素。高頻rTMS刺激的刺激強度在80%到120%運動閾值之間,而低頻rTMS刺激的刺激強度在80%~100%運動閾值之間。刺激頻率方面,高頻刺激在患側半球給予患者(通常為50 Hz)間斷性爆發式刺激治療15分鐘,而低頻刺激在患者健側M1區進行1 Hz的刺激15分鐘。15天為一個療程。
TMS的注意事項
然而,如同醫學領域的藝術與科技之舞,TMS在運動障礙恢復中應用較多,也需要我們細心呵護。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不良反應,有幾點需要我們特別注意。首先,由于TMS強磁場和感應電流原理,患者如果有顱內金屬植入物,則不適宜使用該技術。其次,在刺激時,患者可能會感到局部短暫的疼痛、刺痛等不適,但只要在患者可忍受的情況下,我們鼓勵患者繼續接受治療。值得一提的是,興奮性rTMS有誘發癲癇的風險,癲癇病史的患者應慎用,而其誘發癲癇的頻率多在10~25 Hz。另外,治療中可能出現一過性頭痛,但一般為可逆、暫時性的,可自然減輕或在短時間內通過服用止痛藥消除。
在醫學的大海中,經顱磁刺激如同探險的航海士,引領我們探索大腦的神秘奧秘。正如俗話所說:“治未病,莫悔已晚。”TMS技術的應用,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條更為有效、更為奇妙的康復之路。讓我們共同期待,未來的醫學航道中,經顱磁刺激技術能夠為更多的患者帶來希望和治愈。
總結:
在這次穿越大腦的探險中,我們發現了經顱磁刺激(TMS)這項神秘的非侵入性腦刺激技術。從半球間交互抑制理論到TMS的操作步驟,我們一一揭開了這個神秘技術的面紗。TMS如同一把魔法的鑰匙,可以重塑大腦活動的平衡,為運動障礙的康復開辟了一條新的路徑。盡管在應用中需要小心謹慎,但它的奇妙之處仍然讓人著迷。在未來,讓我們共同期待這項技術為更多的患者帶來治愈和希望。正如古語所說:“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在TMS的引領下,讓我們一同勇敢迎接未知的明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