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德國黨衛軍帝國師是與阿道夫·希特勒近衛師齊名的前德國黨衛軍部隊,在黨衛軍編制序列中位居第二。該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東征西討,為希特勒建立“新帝國”的霸業立下了汗馬功勞,被譽為“帝國之花”。
簡介
黨衛軍,簡稱Waffen-ss,原意為近衛軍。
其閃電標志由瓦爾特·赫克在1932年設計,以兩道閃電作為SS象征,在北歐神話中一道閃電(其實它的意義代表太陽)代表著勝利之意。也有一說這是一種邪教符號。
黨衛軍是納粹德國黨衛隊領導的一支準軍事化部隊,由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發展而來,于1939/1940年冬才開始正式使用“武裝黨衛隊”這個名稱。戰爭中武裝黨衛隊在各級武裝力量中被定位為黨衛隊“國家領袖”海因里希·希姆萊的精銳部隊。
黨衛軍成立初期僅為阿道夫·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的衛隊和對付政敵的工具,隸屬于E·羅姆領導的沖鋒隊,規模很小。
從1929年1月起由海因里希·希姆萊領導開始,黨衛軍便有很大發展。
1931年6月建立情報機關黨衛軍安全處。次年1月設立了臭名昭著的黨衛軍種族局。
1933年初,其成員已發展至5萬余人。
1934年7月,羅姆被處死以后,黨衛軍在納粹恐怖組織中起主導作用,由希特勒直接掌管。黨衛軍的嫡系部隊是以“預備隊”和“百人留守隊”為核心擴建的武裝黨衛隊,人數最多時達50余萬人,此外還有專責負責看守集中營的特殊部隊——“骷髏隊”。包括國家秘密警察(即蓋世太保)在內的整個警察部門也由黨衛軍領導。黨衛軍名義上受內政部長領導,實際直接歸希特勒指揮。黨衛軍的各級組織布滿全國,指揮各地的警察和情報機構,黨衛軍直接參加了法西斯侵略戰爭,以殘酷的手段迫害和屠殺共產黨人、民主進步人士、猶太人、被占區居民及戰俘。達豪和布痕瓦爾德等集中營的慘絕人寰的屠殺暴行,都是由黨衛軍的“骷髏隊”進行的。
部隊規劃
希姆萊為了擴張黨衛隊部隊可說是使盡了渾身解術。早期向黨衛隊骷髏部隊招兵買馬,后來征召警察成立警察師,之后招募占領國的德裔外籍士兵,最后則招募占領國的志愿兵,使得終戰前的武裝黨衛隊擴充成接近60萬人的兵力,而整個黨衛軍組織則有近100萬人。
這60萬人中只有一半是德國人,1/4是德裔外國人,1/4是外國人。前后預計成立共45個師,其中第39—45師尚未正式建立。武裝黨衛隊一共有三類部隊:
其作戰師一般分為三類:
1.SS師:由純德國人組成,被定為一級戰斗部隊,被用于戰場主要位置或擔當“消防隊”挽救前線緊張局勢。如:第2SS裝甲師(帝國師)、第1SS裝甲師(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師)。
2.SS志愿師:由歐洲日耳曼裔人和德意志裔人組成,被定為二級作戰部隊,主要用于非主要方向和防御戰。比如第5SS裝甲師(唯京師),第11SS志愿裝甲師(北歐師)。
3.SS武裝師:由東歐人(德國稱之為東方人)和巴爾干人組成。雖為黨衛軍
控制,但是名義并不正式屬于黨衛軍部隊序列,主要執行主戰線后游擊隊的清掃和占領區的控制等工作。
當然,這是理論情況,大戰時期黨衛軍的人員組成及其復雜,例如SS第1裝甲師內就有部份匈牙利人,而SS志愿師和武裝師里的軍官大部份都是德國人。而各師標志盾牌右上角的缺口代表裝甲師,左上角缺口代表裝甲擲彈兵師,中間缺口代表其它用途師:騎兵師和山地師。無缺口代表武裝師。
黨衛軍是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精銳部隊,是由重型武器武裝并經過嚴格、特殊訓練的非正規武裝力量,但卻是納粹黨的統治工具。作為納粹的嫡系部隊,尤其受到重視。
黨衛軍完全按照希特勒的《二十五點綱領》行事,是希特勒對于政治和軍事的雙重管理工具。
事實上,黨衛軍并沒有扭轉敗局,連希姆萊本人最后也背叛了希特勒。
1945年5月1日,希特勒自殺后,昔日不可一世的德意志第三帝國就只剩下柏林城內的帝國大廈里的2000名黨衛軍頑固分子還在垂死掙扎。5月9日凌晨,約德爾代表新元首鄧尼茨簽署投降書。戰后,希姆萊在監獄中畏罪自殺。
實際上,絕大部分的黨衛軍名聲都不是很好,黨衛隊內部共分為兩個組織:黨衛軍秘密行動隊和武裝黨衛隊。
前者是負責組織屠殺猶太人、波蘭人和戰俘的主角,并充當集中營的看守之類的骯臟角色。
而武裝黨衛隊也有相當多的部隊是純粹的作戰部隊,并未過分參予屠殺戰俘、平民的事件,無論東線西線的盟國部隊對這類部隊都是充滿敬意的(不排除有例如第19武裝擲彈兵師之類的垃圾角色)。
黨衛軍第1、第2、第3裝甲師都有過屠殺戰俘、平民的記錄。而充斥著狂熱納粹份子的黨衛軍,這類事情也并不可能在戰爭中被避免。其中比較大規模的就是第1SS裝甲師(阿道夫·希特勒警衛旗隊師)在西線阿登戰役槍殺80美軍戰俘的馬爾梅迪大屠殺事件(類似事件在東線屢次發生)。
第2SS裝甲師(帝國師)比較有名的就是奧蘭多村慘案(尋找丟失的SS軍官未果,而遷怒平民,屠殺了642名村民,僅1人逃生)。這是幾次比較著名的屠殺事件。但是,相比于他們的“同志”來說,這已經算“干凈”了。
第5SS裝甲師(唯京師)在其歷史上幾乎從未參與屠殺戰俘、平民事件,維護了王牌部隊的稱號。
帝國精英
與希特勒近衛師一樣,帝國師也是在30年代前半期希特勒創建武裝黨衛隊的活動中產生出來的,不過它最初的規模要大大超過近衛師的前身領袖警衛旗隊。
1935年初,前國防軍中將、黨衛隊旗隊長保羅·豪塞爾在不倫瑞克公爵官邸開辦了第一所黨衛隊士官學校,為黨衛隊培養軍事骨干。在軍事干部大量增加的基礎上,黨衛隊開始擴充基層武裝組織,組建正規軍事部隊。
1936年夏,慕尼黑黨衛隊的三個突擊大隊組建成武裝黨衛隊第一團,起名為“德國團”。在漢堡,當地的三個突擊大隊組建成第二團,起名“日耳曼人團”。
兩年后,1938年,德國吞并奧地利后,又在維也納組建了第三團,名叫“元首團”。這些團均完全采用國防軍戰斗團的編制結構,當時叫做黨衛隊特別機動部隊。他們構成了帝國師的前身。
建團不久,一位名叫菲利克斯·施坦因納的前國防軍軍官、黨衛隊二級突擊大隊長被派來德國團,負責指導該團的訓練和建設。人們很快發現,這是一名真正的軍事人才,他的到來,對德國團、帝國師乃至整個黨衛軍的早期建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