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時彼刻,此時此刻。
一
2002年,美國南海岸黃昏,姚明跨海東來,休斯頓半城相迎。
機場拉滿中文標語,全美記者蜂擁而至,小巨人對著鏡頭,發言意味深長:
“在經過長久等待之后,現在就像打開了一扇門……”。
大門在新世紀之初推開,姚明登上了休斯頓觀光指南,他的巨型照片立在街角,小朋友費力仰望,幻想著遙遠的東方國度。
兩年后,NBA首次前往中國比賽,為保證原汁原味,隨隊帶了吉祥物、美少女啦啦隊以及比賽專用地板。
同年,喬丹首次訪華,北京頓陷沸騰,東單會場外擠滿了人,球迷們爬上鐵網,爬上布棚,最后擠滿天橋。
有籃球記者被困人潮動彈不得,他感慨稱:
“經歷截然不同的人,卻能熱愛著相同的東西。感覺很不可思議。”
美國企業家比球星更早到來。2001年,上海APEC的CEO峰會,世界500強來了80多家,有的在上海待了還不到一天,就承諾在上海設立總部。
在浦東香格里拉上海廳,通用發布會緊連著微軟。通用宣布在中國建立汽車信貸公司,微軟則把上海研發中心升級為全球研發基地。
站在話筒后的比爾蓋茨滿面紅光,他說中國即未來,幾年前,他剛把微軟亞洲研究院選址從新德里改為北京。
那一年,沃爾瑪把總部從香港遷到深圳,肯德基在北京開了第70家門店,CNN記者游走魔都,稱中國正再現迷人風姿。
美國人到來之際,中國貨也啟程出發。義烏的圣誕樹裝進集裝箱漂過大海,海爾電視在美國超市日銷8000臺,被贊為“像坦克一樣耐用”。
全美電影院2500塊銀幕上放起周星馳的《功夫》。美國人不愛低頭看字幕,但為看功夫,可以破例。
不久后,首批中國游客赴美,他們逛國會山,看印鈔廠,游玩洛杉磯環球影城。導游原本擔心游客對電影不熟悉,結果發現他們對大片如數家珍。
洋流循環無歇,冷戰已成往事,奔忙的商貿將世界縫合成一體,哈佛教授佛格森將China和America合并造了新詞Chimerica:
中美已走入經濟共生時代,最大消費國和最大儲蓄國已構成利益共同體,會對全世界經濟產生很大影響。
2008年,全球超千位企業大亨飛往北京觀看奧運,首都機場入夜燈火通明,停滿私人飛機。
那夜的燈火璀璨如夢。一年后,中美建交30周年,李肇星稱:
30年前,兩國人民相互隔絕;如今,兩國已締結友好省州35對,每天有5000多人往來于太平洋上空,雙邊貿易額已達3078.2億美元,彼此成為第二大貿易伙伴。
紀念日當日,一個朝氣蓬勃的清晨,華爾街銅牛邊,中國國旗第一次在華爾街升起。
二
2015年,美國和中國締結友好城市202對,比十年前翻了一倍。
大國的風云開闔,終化市井的潤物無聲,民間交流成為中美真正的紐帶。
紐約的法拉盛能吃到正宗的小炒肉,洛杉磯到處掛中文招牌,可以“假裝在中國”。
《北京遇上西雅圖》上映后,西雅圖成為旅游熱門地;《尋路中國》熱銷后,美國大學生也知出產榨菜的涪陵。
《唐人街探案2》中紐約暗含著金木水火土,上海迪士尼開園儀式下雨,中方安慰稱水即是財。
《生活大爆炸》每周五播出,中文字幕組一小時后更新。劇中每周三是中餐日,樓下不遠是四川飯館,謝爾頓還會說中文“哎呀,嚇死我了”以及“洗個痛快澡”。
在美國,中餐館已超4萬家,近四成民眾每月吃一次中餐,他們甚至衍生出新風俗:吃中餐要有幸運餅干,里面藏著開運小紙條。
那些年,地球如村落,時區如郊區,每日天空萬人往來,每年超三十萬學生赴美讀書。美國外教遍布中國,能自如地到菜市場砍價。
世紀初的NBA熱潮沉淀成為娛樂日常。科比連續9年到訪中國,把中國稱為“家之外的家”。他在淘寶開店,并入鄉隨俗學樂句“no zuo no die!”
科比家的感覺,來自無處不在的相逢。那年,從上海到山東高速沿途,都是他笑臉海報。
更傳奇相逢在電影里的太空。美國電影《火星救援》中,宇航員比特達蒙被困2.49億英里外的火星,他回家要靠中國的火箭。
《世界是平的》作者弗里德曼說,在美國影院,當中國和NASA攜手救援后,觀眾會情不自禁鼓掌,讓人不免暢想:
“我們為什么不能一直這樣呢?”
弗里德曼稱,中美命運交織,互激潛力,世界也因中美合作加速發展,而當兩國行至十字路口,最重要的基礎是信任。
這是他2019年的發言。那一年,大洋上暴風已成形。大連港外,滿載大豆的“飛馬蜂號”貨船,在黃海漂泊一個月才能入港卸貨。
貿易風波未休,疫情接踵而至,2020年年初,達美航空飛機落地首都機場后,開啟廣播:
“感謝各位搭乘達美航空的航班來到中國,我們即將停止飛往中國。中國加油。期待不久的將來和您再見。”
乘客說,那一刻感覺正見證歷史。
此后,海港關閉,航班熔斷,時代暴雪中,東西方遙望難見。
2020年1月,41歲的科比乘私人直升機時遭遇空難,他和女兒遇難。消息傳出后,悲傷彌漫東方和西方。
遇難3天前,他剛發了微博并置頂,“新春快樂,獻給我親愛的中國朋友們!(Xin Chun Kuai Le to my dear friends in China! )”
那架在大霧中迷失的直升機,墜毀在洛杉磯郊野山坡上,螺旋槳片散落山石,停滯不轉。
三
2022年最后一天,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按東方風俗,撞鐘108下,稱能消除晦氣,新年萬事順遂。
陽光從三藩撫至大西洋,風浪暫緩。新年伊始,氣象便有所不同。
春天,輝瑞、寶潔、黑石等跨國企業CEO,聯袂訪華。蘋果的庫克稱和中國關系是“共生”,而馬斯克說,兩國是連體雙胞胎,密不可分。
馬斯克言論刷屏時,摩根大通CEO正率37國2700余商業精英,在上海舉辦中國峰會。
他從陸家嘴上海中心大廈俯瞰,論點直截了當,“不要試圖脫鉤”。
“中美只有通過接觸才能解決問題,而不是隔著太平洋對喊”。
持相似觀點的還有弗里德曼,他稱歷史已翻開新的一頁,世界何去何從取決中美,“中美關系一直是全球化的核心引擎”。
7月,美國財政部長耶倫訪華,熱搜中開始出現“接機現彩虹”、“愛吃云南菜”、“筷子很熟練”等輕松細節。
一個月后,中美航班數量增加一倍,美國商務部長發布聲明“我們期待再次歡迎中國團赴美旅游”。
他同樣認為“脫鉤不會帶來任何好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中美若脫鉤,世界經濟將萎縮1.5%,損失將超1.4萬億美元,無人能獨善其身。
一系列變化,讓往來大洋的人提前感知風向,長期從事中美投資的美國律所合伙人稱:
“最困難的、不接觸的時期已經過去,現在開始重新接觸,說明事情在好轉。”
夏天和秋天,還有兩位百歲朋友訪華。
一位是百歲的基辛格,他是最初推門者之一。一位是103歲的前飛虎隊莫耶。他登上了長城,往事如山巒般起伏。
歷史的齒輪以陌生又熟悉的節奏重轉。11月,費城交響樂團訪華,節目單有貝多芬交響曲和《楓橋夜泊》等唐詩名篇。
50年前,費城交響樂團首次訪華,那次訪問,被稱為“破冰之旅”。
費城交響樂演出隔日,在中斷1300多天后,北京到舊金山直飛航線雙向恢復。復航首日,航班滿座。報道稱:
“有中國人,也有美國人;有做生意的中年人、游學的學子、探親的老人;也有政府工作人員、企業家和媒體記者。”
航班目的地舊金山,路邊已插兩國國旗,唐人街張燈結彩,入夜彩獅巡游夜市。
太平洋海波如絲。這里是華人最先抵達美國的地方,是中美共同簽署《聯合國憲章》的地方,也是兩國最早建立友城的地方。
1981年1月7日,中國民航的客機,歷時11小時21分,飛越大洋,落至舊金山,開辟了中美第一條航線。
舊金山市長機場相迎,她在致辭中說:
美中通航使漫無邊際的太平洋變得像一條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