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是世界土壤日,今年世界土壤日的主題是:土壤和水,生命之源。與此同時,正在迪拜舉行的聯合國氣候峰會(COP28)環境治理與合作也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在本次聯合國氣候峰會上,一家創新型企業,北京耕天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耕天下)與中國國際民間組織合作促進會(以下簡稱中國民促會)在COP28舉辦新聞發布會,向全球發布了基于微藻生物技術實現稻田溫室氣體減排的創新實踐。
前不久,中美關于加強合作應對氣候危機的陽光之鄉聲明及中國生態環境部發布的《甲烷排放控制行動方案》中,都將甲烷減排列為重點。以水稻為例,全球水稻收獲面積1.6億公頃,其中甲烷排放合二氧化碳當量保守估計在10億噸以上,加上反芻動物甲烷排放,二者的二氧化碳排放當量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10%以上。
針對水稻溫室氣體排放這一全球性難題,耕天下技術團隊與國經咨詢以及中國農科院等機構歷經三年,從黑龍江寒地水稻到海南熱帶水稻,全緯度、多物候帶開展溫室氣體減排試驗及監測,以環境友好型微生物技術的創新應用,在增產、改良土壤的同時,實現溫室氣體特別是甲烷和氧化亞氮50%以上的減排。
耕天下建立了基于水稻溫室氣體減排與土壤改良的藻種庫,為不同物候帶水稻種植篩選本地原位藻種,將其優化后再重新植入土壤,在實現增產增收、改良土壤的同時還能夠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當前,該項技術已取得階段性成果。耕天下以研發為核心驅動力,打造了土壤改良的技術服務平臺,累計在全國所有水稻主產區進行了數十萬畝水稻增產提質與溫室氣體減排試驗,實踐探索證明,水稻種植每畝投入微藻的成本不超過人民幣5元,按照目前國內碳市場的碳價折算,種植者一畝地有不低于10元的碳收益,同時微藻在水稻種植中特殊的作用使農戶還能夠實現增產5%以上,并減少化肥投入10%,三者相加,用戶一畝地的收入在50元以上,占水稻畝收益的20%。
(耕天下水稻溫室氣體排放田間監測)
全球尤其是亞太水稻主產區有很多發展中國家和欠發達地區,這項技術不僅能實現溫室氣體減排,更重要的是,種植戶在增加收入的同時,讓他們的社區和生態治理變得更好。
在甲烷減排與糧食安全兩者都要兼顧的情況下,做為一項創新技術,它的應用與推廣將帶來一系列有益的影響:
一、水稻甲烷排放是全球溫室氣體治理的難點,這項技術有望填補全球空白;
二、全球有20億畝水稻收獲面積,這項技術如果大面積推廣,可實現年減排量5億噸以上;
三、作為一種環境友好型的技術,成本低、可規模化推廣、且具有較高的環境附加價值;
四、對濕地甲烷減排起到同樣作用,并減少氧化亞氮的排放,有效降低面源污染。
該項技術還得到了中國科學院東北所、天津大學四川創新研究院、江漢大學以及遼寧省水稻研究所等科研機構的積極支持,作為一項創新型技術,雖已取得階段性技術成果,但還需要更大范圍的試驗和深入的技術研發。發布會上,耕天下創始人張宇向全球科研機構和致力于溫室氣體減排的國際組織發出邀請,愿意聯手在全球范圍內共同進行水稻溫室氣體減排的科研與創新試驗,以“微”力量為水稻溫室氣體減排貢獻“強”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