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又上熱搜了,記得上次被國人熱議還是他們募集柴火集體燒尸的時候,驚悚指數爆表。這次卻不同,爆表的是印度股市。
12月6日,印度股市市值首次突破4萬億美元,急速攀升到全球第四,僅次于美國、中國和日本。其中,印度主要基準股指NSE Nifty 50指數今年累計上漲13%,連漲八年!
這成績讓中國股民羨慕壞了,A股常年3000點保衛戰。這一點,和中國足球有得一拼,久而久之,就成了大家調侃、嘲笑的對象:看看隔壁,再看看你自己,丟不丟人?
網絡上有很多分析印度股市的文章,認為印股之所以牛,是因為對普通投資者好。
印度股市實行差異化交易政策,散戶T+0,機構T+3,一旦有風吹草動,散戶可以先于機構撤出,相當于機構給散戶“殿后”。
畢竟散戶信息滯后,如果還和機構同一起跑線,只有被收割的命。
而且,實行差異化交易規則后,機構沒法搶跑,只能老老實實搞價值投資。
再加上印度市場對長期投資者和大股東減持限制極嚴??偠灾?,勁往普通投資者這邊使,就不怕股市上不去。
相比而言,大A就一言難盡了。保護普通投資者的口號喊了很多年,但實際舉措乏善可陳。
當然,今天不是來吐槽大A股的,主要還是談印度。
印度股市飛漲,面上原因是規則使然,底層邏輯是經濟堅挺。
印度GDP近年基本上保持了快速增長,而印度股市的表現與印度GDP高度一致,這點讓我們羨慕,卻也值得我們警惕。
講實話,印度經濟起來了,對中國未必是好事。
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印度和中國的關系并不算友好,時不時還會在邊境鬧些小摩擦。
在外網,作為油管五常之首,印度網民幾十年如一日地抹黑中國。
有時候你都覺得莫名其妙,都不知道這種敵意從哪來。
之前鳳凰衛視有個節目,是中印民間對話。節目中,中國嘉賓很真誠的告訴對面印度小哥,中國不想和印度對抗,印度不是中國眼中的戰略對手,兩國沒沖突。
按照我們的思路,這是在示好,是友愛的表現。
但是印度小哥聽完怒了,他說中國不尊重印度,中國沒拿印度當回事,欺人太甚!
中國嘉賓瞬間懵了,趕緊解釋,不是那個意思。
主持人也一臉尷尬。
但印度小哥仍然不依不饒,瘋狂輸出,說中國不懂尊重印度,看不起印度。
這就是印度人的思維。你認為可以和他和平相處,他卻認為你小瞧印度,傷了他的自尊心,印度遲早要“完爆”中國。
在中國的影視作品里,你很少看到中印對抗的影子,但在寶萊塢電影中,胖揍中國是他們的流量密碼。
這樣的情緒在經濟領域同樣存在。
很多時候中國企業抱著合作共贏的態度來到印度,換回的卻是“殺豬盤”。
客觀地講,這些年印度之所以高速發展,離不開中國企業的貢獻。
例如印度手機的崛起。在中國手機赴印設廠之前,富士康一直宣稱要投資印度,但遲遲未取得進展,直到2017年小米和富士康合作在印度設廠后,富士康才首次在印度站穩腳跟。隨后,蘋果開始進入印度。
2017年之后中國手機大舉進軍印度市場,為了迎合印度的要求,中國手機企業紛紛在印度設廠,大量工程師被派到印度開疆擴土。
當時,中國手機企業甚至有意將印度工廠打造成為對非洲、中東出口的基地。
這樣做的后果是,印度手機制造業快速發展,產業鏈逐步壯大。根據印度電子和信息技術部部長 Ashwini Vaishnaw發的推文,2014年印度市場78%的手機需要進口,到2023年,印度市場99.2%的手機已經是印度制造了。
可以說是中國企業幫助印度建立起了手機產業鏈。
但是,印度人并不感謝中國企業,也沒準備讓中國企業把錢帶走。
他們修改法律,用明朝的劍斬清朝的官,沒收中國企業在印資產,同時張開血盆大口,瞄準全產業鏈,要求中國手機企業讓印度企業入股并由印度人擔任CEO、CFO等關鍵崗位。
除了手機,還有電力。印度缺電是眾所周知的事。在中國,大面積停電屬于事故,在印度卻是家常便飯。印度人口最多的兩個邦——北方邦和比哈爾邦,每年夏天都有人熱死,因為每到夏季用電高峰,這里就會停電。家里停電,無法消暑,醫院沒電,無法救治,結果年年都有人熱死。
電是工業制造基礎,印度的電力系統限制了印度發展。但是,中國企業正在幫印度解決問題。
中國和印度很早就開始在能源領域展開合作,包括在熱能領域對印度進行技術援助。根據方案,中國政府承諾為印度熱電廠的建設提供88億歐元的貨物,由中國公司負責技術支持和設備供應。
作為援建方,中國企業投入巨額資金和技術支持,目的是提高印度的供電能力。
上海電氣2008年簽署了印度莎圣電站項目的供應和服務合同,合同總金額13.11億美元。
大量中國工程師來到印度,幫助當地建立自己的火力發電系統。經過7年努力,2015年,該電站進入商業運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煤電站。
在2005-2015年間,印度電力裝機容量以8.4%年均增長率穩步增加,其中,火力發電量(煤炭)占63%,水力發電量占13%,天然氣發電量占9%。這其中,60%的電力設備由中國提供。
那印度人感謝中國企業嗎?并沒有。
以莎圣項目為例,2021年,印度Reliance(信實公司)將承建的上海電氣告上法庭,聲稱設備存在缺陷,要求上海電氣賠償21億美元。
盡管最后被孟買法院駁回,但這種恩將仇報的搞法令人不齒。而且,上海電氣至今還有10%的合同尾款沒拿到。
中國企業幫助印度搞基建的事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例如,2019年,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國五環與印度塔奇爾化肥公司簽訂化肥項目。
該項目位于印度奧里薩邦安古爾地區,是全球單系列產能最大的煤制化肥項目,也是印度第一座現代大型煤制化肥項目。
眾所周知,印度是農業大國,世界第三大糧食出口國。但印度同時也是一個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的國家。因為印度糧食畝產量并不高,不到中國畝產量的一半。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印度化工業落后。
印農業部門每年化肥需求量為3500萬噸,30%依賴進口,中國是印第二大化肥進口國(此前是第一,2022年被俄羅斯超越),同時,印度也是中國尿素出口的最大市場。
那么中國企業參與建設的塔奇爾化肥項目有多牛呢?預計尿素年產能將達到127萬噸,這一數據約等于中國每年出口印度的尿素總量。
這意味著,等塔奇爾化肥投產后,印度將實現尿素自產,完全可以停止從中國進口。
用自己的技術幫助印度建廠,然后斷自己的后路,這是什么操作?
呃,我的理解是,企業要生存,過剩產能要出口,你不幫忙建,別人也會建。
是的,市場環境下,中國企業不到印度建廠,自然有其他外國企業去。
可是,總覺得什么地方不對,總感覺中國被印度坑了。掙錢固然重要,但我們是不是對印度太不設防了?
長期以來,就像那位參加鳳凰衛視的嘉賓所說,我們并不把印度當對手,中國人的眼里只有美國,一直認為不超過美國就是失敗,贏過印度不值一提。
可是,我們不把印度當對手,對方把我們當對手啊。
印度是一個有著14億人口的大國,而且這個國家年齡結構極度年輕。目前印度的年輕人(15-34歲)人口占總人口的27%,遠高于其他任何國家。
盡管還有很多課要補,但不得不承認,在工業化這條路上,印度很有潛力。
為了阻止中國工業化之路,西方不遺余力地限制中國,PUA中國,而中國卻對一個抱有敵意的,潛力巨大的,還和自己有領土爭議的國家完全不設防,簡直不可思議。
更何況,今時今日的中國,并不具備產業上的絕對領先地位,甚至在諸多領域和印度還是競爭關系。
仍以手機為例,2014年,中國對印出口手機1.8億部,到2022年,這一數據下降到了377萬部!2023年只會更低。
這消失的手機訂單就是消失的工作崗位。
可以預見,塔奇爾化肥項目一旦投產,國內的尿素廠家將不得不減產,屆時一同消失的就有相應的工作崗位。
印度的股市令人羨慕,印度的發展卻值得警惕。
在中國復興的路上,我們曾不止一次面對挑戰者,越南、墨西哥,都曾號稱要在制造業上取代中國。
但這些國家都有先天不足,人口規模、土地面積都不足以對中國造成實質性的威脅。而印度卻不同,盡管它有諸多問題,例如宗教問題、土地問題、湊活思想問題,但別忘了,發展可以解決很多問題。
如果中國企業仍然如此掏心掏肺地信奉自由經濟理論,對產業鏈外遷毫不設防,以20年的跨度看,無異于自掘墳墓。
農夫與蛇、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會不會再次上演?
對于印度這樣的國家,一是涉及基礎設施的投資要慎重。例如,能源電力,基礎建設;二是涉及核心技術要慎重。中國在很多領域具備核心競爭力,例如新能源、人工智能。不說痛恨歐美、理解歐美、成為歐美,至少要懂得,三哥不是個懂得感恩的人;三是涉及國內同業競爭要慎重。產業沒完成升級之前,把產業鏈留在國內,是就業,是民生,是希望。
錢是掙不完的,而且,在印度,就算你掙到錢了,也未必能帶走。
全文完,謝謝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