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氣體制取和收集裝置的選擇
⒈ 制取裝置
⑴ 選擇原則:
根據反應原理、反應物狀態和反應所需條件等因素來選擇反應裝置。
⑵ 發生裝置類型:
固固加熱型、固液不加熱型、固液加熱型
⒉ 收集裝置
⑴ 選擇原則:根據氣體的溶解性或密度
⑵ 收集裝置類型:
①排空氣法:易溶或與水反應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用向上排空氣法,密度比空氣小用向下排空氣法。
②排水(液)法:難溶于水用排水法收集,與空氣成分反應或與空氣密度相近的氣體:
③兩種方法皆可用時,排水法收集的氣體較純,但制取的氣體要干燥。
二、三種常見氣體的實驗室制法
⒈ 氧氣(O2)
⑴ 藥品:高錳酸鉀(KMnO4)或雙氧水(H2O2)和二氧化錳(MnO2)
⑵裝置:用高錳酸鉀選(固+固)加熱型,用雙氧水選(固+液)不加熱型。
⑶ 實驗室制氧氣的反應原理:
2KMnO4=K2MnO4+MnO2+O2
或2KClO3=(MnO2)2KCl+3O2↑
2H2O2=2H2O+O2↑
⑷ 檢驗:用帶火星的木條,伸進集氣瓶內,若木條復燃,是氧氣;
⑸ 收集方法:
①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
② 瓶口向上排空氣法(密度比空氣大)。
⑹ 驗滿:用帶火星的木條,平放在集氣瓶口,若木條復燃,氧氣已滿,否則氣體沒滿;
⑺ 放置:正放;
⑻ 制取氧氣的操作步驟和注意點(以高錳酸鉀制取氧氣并用排水法收集為例)
步驟:查—裝—定—點—收—移—熄
注意事項:
① 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② 導管應稍露出橡皮塞:便于氣體排出;
③ 用排空氣法收集氣體時, 導管伸到集氣瓶底部;
④ 排水法收集時,待氣泡均勻連續冒出時再收集(剛開始排出的是試管中的空氣);
(當用高錳酸鉀制取時以下要注意)
⑤ 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防止凝結在試管口的小水珠倒流入試管底部使試管破裂;
⑥ 鐵夾夾在離管口約1/3處;
⑦ 試管口應放一團棉花: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
⑧ 藥品平鋪在試管的底部,加熱時應先使試管均勻受熱,再集中在藥品部位加熱;
⑨ 實驗結束時,先移導管再熄滅酒精燈:防止水倒吸引起試管破裂。
⑼ 工業制氧氣——分離液態空氣法(原理:氮氣和氧氣的沸點不同物理變化)。
⑽ 催化劑(觸媒):在化學反應中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都沒有發生變化的物質。(一變兩不變)
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所起的作用叫催化作用。
⒉ 氫氣(H2)
⑴ 藥品:鋅粒(Zn)和鹽酸(HCl)或稀硫酸(H2SO4)
⑵ 裝置:反應物是固體與液體,不需要加熱,選(固+液)不加熱型。
⑶ 反應原理:
Zn+H2SO4(稀)=ZnSO4+H2↑
Zn+2HCl(稀)=ZnCl2+H2↑
不可用濃鹽酸的原因:濃鹽酸有強揮發性;
不可用濃硫酸或硝酸的原因:濃硫酸和硝酸有強氧化性。
⑷ 檢驗:
① 將氣體點燃,火焰呈淡藍色,用干冷的燒杯罩在火焰上方,燒杯壁有白霧;
② 先通過灼熱的氧化銅,再通過無水硫酸銅,白色變為藍色。則該氣體是氫氣。
⑸ 驗純:
用拇指堵住集滿氫氣的試管口;靠近火焰,移開拇指點火若“噗”的一聲,氫氣已純;若有尖銳的爆鳴聲,則氫氣不純。
⑹ 收集方法:
① 排水法(難溶于水);
② 瓶口向下排空氣法(密度比空氣小)。
⑺ 放置:倒放
⑻ 注意事項:
① 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② 長頸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
③ 點燃氫氣前,一定要檢驗氫氣的純度(空氣中,氫氣的體積達到總體積的4%—74.2%點燃會爆炸。)
⒊ 二氧化碳(CO2)
⑴ 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
① 實驗室制取氣體的思路:
② 藥品:石灰石(大理石)(CaCO3)和稀鹽酸(HCl)
③ 裝置:[固+液](與制氫氣相同的發生裝置)
④ 反應原理:CaCO3+2HCl=CaCl2+H2O+CO2↑
⑤ 檢驗:用點燃的木條,伸入瓶內,木條上的火焰熄滅,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看是否變渾濁,若渾濁則是 CO2。
⑥ 收集方法:瓶口向上排空氣法(密度比空氣大)(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⑦ 驗證方法:將制得的氣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如能渾濁,則是二氧化碳。
⑧ 驗滿方法:用點燃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若木條火焰熄滅,則證明已集滿二氧化碳氣體。否則沒滿
⑨ 放置:正放
⑵ 注意事項:
① 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② 長頸漏斗的管口要插入液面下;
③ 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⑶ 二氧化碳的工業制法:
煅燒石灰石:CaCO3=(高溫)CaO+CO2↑
三、氣體的性質和用途
⒈ 氧氣
⑴ 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氣略大。
⑵ 化學性質:
特有的性質:支持燃燒,供給呼吸。
① C+O2=CO2(發出白光,放出熱量)
在空氣中保持紅熱,在氧氣中發出白光,產生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注:O2具有助燃性,但不具有可燃性,不能燃燒。)
② S+O2=SO2
在空氣中發出微弱的淡藍色火焰,而在氧氣中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火焰,產生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③ 4P+5O2=2P2O5
產生白煙,生成白色固體 P2O5。
④ 3Fe+2O2=Fe3O4
劇烈燃燒,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熱,生成黑色固體。
⑤ 2Mg+O2=2MgO
發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熱量,生成白色固體。
鐵、鎂燃燒要在集氣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細砂的目的:防止濺落的高溫熔化物炸裂瓶底。
鐵、鎂在空氣中不可燃燒。
⑥ 蠟燭在氧氣中燃燒,發出白光,放出熱量,瓶壁上有水珠生成,產生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
⑶ 用途:
① 供呼吸(如潛水、醫療急救);
② 支持燃燒(如燃料燃燒);
③ 煉鋼;
④ 氣焊。
⒉ 氫氣
⑴ 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難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小,是最輕的氣體。
⑵ 化學性質:
① 可燃性:
2H2+O2=2H2O點燃前,一定要驗純。
現象:發出淡藍色火焰,放出熱量,有水珠產生。
H2+Cl2=2HCl
② 還原性:
H2+CuO=Cu+H2O氫氣“早出晚歸”
現象:黑色粉末變紅色,試管口有水珠生成。
3H2+WO3=W+3H2O
3H2+Fe2O3=2Fe+3H2O
⑶ 用途:
① 填充氣、飛艦(密度比空氣小);
② 合成氨、制鹽酸;
③ 氫氧焰焊接,切割金屬,氣焊、氣割(可燃性);
④ 冶煉金屬(還原性);
⑤ 高能燃料;氫能源三大優點:無污染、放熱量高、來源廣。
⒊ 二氧化碳(CO2)
⑴ 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大于空氣,能溶于水,高壓低溫下可得固體的CO2叫“干冰”。
⑵ 化學性質:
① 一般情況下不能燃燒,也不支持燃燒,不能供給呼吸。
② 與水反應生成碳酸:CO2+H2O=H2CO3(酸性)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紅。
H2CO3=H2O+CO2↑碳酸不穩定,易分解。
③ 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
CO2+Ca(OH)2=CaCO3↓+H2O
本反應用于檢驗二氧化碳。
CO2+2NaOH=Na2CO3+H2O
④ 氧化性:與灼熱的碳反應:CO2+C=2CO
吸熱反應,既是化合反應又是氧化還原反應,CO2是氧化劑,C是還原劑。
⑶ 用途:
① 用于滅火(應用其不可燃燒,也不支持燃燒的性質);
滅火器原理:Na2CO3+2HCl=2NaCl+H2O+CO2↑
既利用其物理性質,又利用其化學性質。
② 工業原料:制飲料、化肥和純堿;
③ 溫室肥料;
④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制冷劑;
⑤ 二氧化碳對環境的影響:過多排放引起溫室效應。
⒋ 一氧化碳(CO)
⑴ 物理性質:無色無味氣體,密度比空氣略小,難溶于水;
有毒:吸進肺里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使人體缺少氧氣而中毒。
⑵ 化學性質:
(H2、CO、C具有相似的化學性質: ①可燃性 ②還原性)
① 可燃性:
2CO+O2=2CO2
現象:火焰呈藍色,放出大量的熱,可作氣體燃料。
可燃性氣體點燃前一定要檢驗純度。
② 還原性:
CO+CuO=Cu+CO2
(非置換反應)應用:冶金工業
現象:黑色的氧化銅逐漸變成光亮紅色,石灰水變渾濁。
3CO+WO3=W+3CO2
3CO+Fe2O3=2Fe+3CO2
現象:紅棕色粉末逐漸變成黑色,石灰水變渾濁。
(跟血液中血紅蛋白結合,破壞血液輸氧的能力)
除雜:
① CO[CO2]通入石灰水或氫氧化鈉溶液:CO2+Ca(OH)2=CaCO3+H2O
② CO2[CO]通過灼熱的氧化銅CO+CuO=(△)Cu+CO2
小結:既有可燃性,又有還原性的物質H2、C、CO。
H2和O2的燃燒火焰是:發出淡藍色的火焰。
CO和O2的燃燒火焰是:發出藍色的火焰。
CH4和O2的燃燒火焰是:發出明亮的藍色火焰,有黑煙。
鑒別H2、CO、CH4可燃性的氣體:看燃燒產物(不可根據火焰顏色)。
水煤氣:H2與CO的混合氣體C+H2O=(高溫)H2+CO
⑶用途:
① 作燃料;
② 冶煉金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