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的兩份《行政處罰決定書》,也正是這場風暴中收獲的結果之一。
這兩份《行政處罰決定書》明確揭露了上海與湖北四家醫藥公司,相互勾結,借助違法手段,不斷哄抬藥價的違法行為。
而四家公司分別為上海醫藥的全資子公司上藥生化與武漢匯海醫藥有限公司(下稱“武漢匯海”),以及另外兩家名為“武漢科德”、“湖北民康”的醫藥公司。
而單單是上藥生化這一家公司,被上海市市場監管局六令繳納的罰款,和沒收違法所得便高達4.62億元。
這樣驚人的數額,不由得讓人深思,到底醫藥行業中的內幕有多深,才能使得一家子公司都能撈取如此巨額的利潤。
圖|上海醫藥旗下子公司
更令人咋舌的是,上述這四家公司的罰款金額總計超過12億,并且其中除上藥生化之外的三家公司竟均屬于同一實控人。
換而言之,這四家涉案企業其實只是兩大資本憑借資源一斷獲得巨額財富的工具。
那他們的計劃是如何得逞?又是如何憑借自身資本實行醫藥行業的壟斷?這就要從一場蓄謀已久的陰謀說起。
蓄謀已久的壟斷
在這場案件中,最受關注的,就是在海外售價一直在65元左右的硫酸多黏菌素B原料藥——生產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的必需原材料。
圖|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
而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上市于上世紀50年代,由于該藥品在靜脈注射后,可達到較高的血藥濃度,因此被用于治療血液感染,并且在目前使用的抗菌藥物中具有極低的耐藥率。
只不過,隨著臨床使用率的不斷增加,相應醫療機構逐漸發現其具有明顯的神經毒性,因此在后續的治療中,該類藥品逐步淡出了臨床使用的視野。
不過誰也沒有料到的是,隨著近幾年來硫酸多黏菌素B針對的碳青霉烯類耐藥革蘭陰性菌感染不斷出現,而目前又暫無能夠使用并且達到有效抗菌目的的藥物。
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雖具有一定副作用,但還是重新回到了一線治療的行列當中。
而到這一步,或許就能夠想明白這場壟斷案的起源,一類藥品在臨床治療上的無可替代,便注定了它在這一疾病的治療上具有相當強的壟斷地位。
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國目前并沒有企業生產這類原料藥,因此,這類原料藥只能夠從國外進口,這就給投機分子留足了操縱空間,武漢匯海顯然就是其中之一。
該家企業的實控人率先發現這一“商機”。
圖|武漢匯海醫藥有限公司處罰書
通過種種手段,在與海外相應原料藥廠家簽訂協議,并且對中國區負責人進行賄賂后,終于在其他醫藥公司前率先控制了輸入中國的硫酸多黏菌素B原料藥的渠道。
只不過在國內獲得了原料供應控制權,也并不意味著就能夠生產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生產批文才是真正將供應權轉化為銷售利潤的關鍵。
而作為目前國內唯一獲批生產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的企業——上藥生化,自然就成為了武漢匯海的第一選擇。
有錢能使鬼推磨,沒有人會在巨額利益面前不動心。
毫無疑問的,這兩家公司在會面后一拍即合。
雙方成功簽訂了相關合作協議,相約由武漢匯海向上上藥生化供應硫酸多黏菌素B原料藥。
而上藥生化作為其中第二環,則負責注射硫酸多黏菌素B該類藥品的生產批準申報與生產,并且在收取加工費的前提下,將該類藥品的經銷權獨家授予會海公司。
顯而易見,這兩家公司達成了一個嚴謹的閉環,一方提供原料的同時,掌控獨家銷售權。另一方作為唯一的生產公司,便可以大肆收取加工費。
據上海醫藥的公開財報表明,上藥生化的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的正式上市時間是2019年。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早在上市之初,這兩家公司就做足了準備。
初次中標價格便在2303至2918元區間內,是實打實的“天價藥”。
而在隨后的兩年中,該類藥品的中標價格區間最高竟達3100元一瓶,哪怕在2022年價格略有下降,也只不過回到了最開始的價格下限,也就是2303元。
但在這三年期間內,由于獨家壟斷的天然市場優勢,價格或高或低,該類藥品的采購量都不減反增。
上藥生化也正是憑借此,在這短短幾年內創下超過35億元的營業收入。
這對雙方來說無疑是一場雙贏的合作,但是對于普通患病的百姓來說,可謂是一場深重的災難,不過這就是后話了。
值得一提的是,上藥生化雖然作為國內唯一擁有該類藥品生產批文的企業。
圖|上海上藥第一生化藥業有限公司
由于該類藥物曾經面臨停產,在長期未有企業生產的情況下,上藥生化在這類藥品生產批件過期后雖進行再注冊,但一直處于未獲得批準的狀態。
兩所合作企業,一家違反《反壟斷法》,在市場中一家獨大,另一家竟敢在未未獲得生產批文的情況下,獨家生產。
這不由得令人想起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著名言論。
100%的利潤,資本家就敢踐踏人間的一切法律。
這兩家醫藥公司顯然就是如此。
“天衣無縫”的合作
在這場合作當中,武漢匯海不僅穩居幕后,并且還通過組建省級代理商的手段,鼓勵代理商向各省積極推銷該類藥品。
而上藥生化在生產該類藥品的同時,則負責對接各省的藥品招采部門,從而將對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進行掛網報價。
圖|武漢匯海有限公司介紹
當然,這一藥品的報價自然少不了匯海公司的參與。
只不過,面對我國政府日益加強管理的醫藥市場,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單單經過這兩個流程,是絕不可能開出單瓶2300元的天價。
因此,如何在法律的底線內榨取更高利潤成了首要問題。
而武漢匯海的應對策略,不可謂是不高明。
他可以在銷售環節不斷流轉不同的經銷公司,先后在每一向下流通過程中,給藥品加價,最后該類藥品的流轉公司竟然高達38家。
這樣一來,原本采購價為73元每克至94元每克的原料藥,最后竟高達1.8萬元至3.5萬元一克,前后兩者價格之比竟高達1:479。
他們牟取暴利的手段卻不僅于此,這僅僅是在最開始的原料獲取環節。
而當該類原料流入上藥生化之后,該企業便通過不斷提高加工費的方式,將獲得的高額壟斷利潤逐一分流給利益同盟。
根據有關執法調查的數據顯示,實際上,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的生產成本每支合計為8.6至14.6元,但在國內市場上的銷售價格卻高達每只2303至2918元。
在這驚人的差額下,是資本一味牟取利益的黑心。
圖|國內外價格差距
作為該類藥品的受益者,也就是臨床治療,患者也對此感到苦不堪言。
不少患者借助社交平臺,無奈感慨幾克,一瓶的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要賣2300元,家人生病一天,使用了五支,開支便高達一萬多,實在遠超普通人能夠承受的范圍。
當然,也有不少熱心網友支招,告知這些患者可以買該類藥品的進口產品,價格只有300至400元,而效果都是一樣的。
圖|患者在社交媒體的嘆息
這樣的言論一出,實在令人唏噓。
受到進出口種種環節影響,向來進口藥的價格是要遠高于國產藥品。
誰也不曾想,有朝一日一類國產藥品的價格竟然遠高于海外進口藥品價格,并且二者的價格相差近七倍。
而深入調查就更不難發現,早在2022年,注射用硫酸多黏菌素B在我國之外的國家與地區大致平均價格在65元每只左右,而中國市場掛網價格最高時能達到該價格的44倍。
這一切的根源,皆來自于資本為謀求高額利潤的手段。
原來治病救人的藥,到現在竟成了家破人亡的罪魁禍首,資本對人的異化也可見一斑。
毫無疑問,這一案件的曝光,引起了社會上極大的反響與思考。
同時,也有不少新聞工作者根據歷史記錄繼續深挖,竟驚訝發現,武漢匯海這次的壟斷行為并不是首次明知故犯。
早早在今年五月,他就擁有同樣的“前科”。
據相關媒體報道,今年五月,武漢市場監管總局就親自查辦了遠大醫藥與武漢匯海原料藥壟斷案,并對其開出了3.2億元的重磅罰單。
而他們的壟斷案中,其中一類就是兩所公司,一同控制了甲腎上腺素及其原料藥的市場流入數量。
接連曝光的壟斷案件,無疑也給有關人員敲響了警鐘。
不同于以往的單純的原料控制,現如今,醫藥行業的壟斷越來越擴大范圍,從原料入口直至下游的銷售環節,他們無一不試圖攻克,并將其巨額利潤壟斷。
圖|反壟斷宣傳
整體上而言,醫藥企業之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進行有關壟斷行為,根源上脫離不開資本的逐利性。
但資本的逐利帶來的后果卻是患者的悲吟,是巨額醫療保障基金的浪費。
無數患者因為昂貴的藥價而望病興嘆,原本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醫療保障基金,最后今夜全部落入資本的口袋。
普通人民的掙扎與努力,在資本的密切合作下,竟顯得有些可悲。
固然案件已被判定,罪魁禍首也終將落馬,通過沒收違法所得以及罰款等措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國家醫療板塊財政的赤字。
圖|反壟斷宣傳
可最底層始終等待著唯一有效藥治病的患者,他們曾經面臨的壓力,曾經肩負的巨額經濟賬單,甚至是掏空了掐底才換一線生機,他們的痛苦在高談闊論的新聞報道中顯得無關緊要。
或許,在完善《反壟斷法》條例的同時,在有關專家肯定對這起案系的法機構的判定時,社會媒體可以在目光之余,傾聽一下普通百姓的心聲。
總而言之,患者不是錢袋子,醫保資金同樣也不是任意拿取的聚寶盆。
任何不法的經營終將成為深淵,反噬作惡者。
可在此之前,健全的市場管理制度,良性的醫療技術競爭,才是避免不法經營的根本,才能徹底斬斷醫藥行業壟斷頻發的癥結。
只希望在未來,藥只作為藥,而不是牟利的商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