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送為——播客《溫柔一刀》Vol.79 文字精選版,總字數為 6,060,預計閱讀時間 8 分鐘。
2016 年,一張 DTC 品牌解構寶潔的圖流傳在美國消費品圈,也震撼了當時剛剛離開東岸的快消和時尚圈,轉行到互聯網正在硅谷工作的我。如果連寶潔這么大的消費公司都要被 DTC 品牌解構了,那其他消費品集團豈不是更岌岌可危?
如今近 10 年過去,當年風光無限的海外 DTC 獨角獸紛紛陷入困境,從追求高速增長、追求資本上市,到現在單純的只想活下去。
中國的 DTC 品牌更像被按下了加速鍵,用 4 年時間走完了美國 DTC 品牌 10 年的路,也不免遭遇了的困境。
當美國的 DTC 獨角獸隕落,中國品牌能從中學到什么?以完美日記、花西子、三頓半為代表的 DTC 品牌又如何尋找新的出路?未來 DTC 模式將何去何從?
為了得到這些問題的答案,我請到了我之前的好朋友倩云。她在美國時尚圈、消費品圈工作了多年,曾經服務于美國傳統品牌,又在 DTC 最輝煌的階段加入了當時的獨角獸 Casper,可以說完整經歷了美國 DTC 品牌的崛起和衰落。相信她的觀點能幫助我們打開格局,找到更多可借鑒的經驗。
這次對話我們聊到了:
從追增長到活下去,美國 DTC 品牌從崛起到隕落
中國 DTC 品牌的新機遇:跨品類創新,數字化變革
DTC 模式的內核:依托用戶數據,更精細化地服務用戶
中國品牌出海的關鍵:認清現實,先考慮活下去
歡迎在喜馬拉雅FM、小宇宙APP、Apple podcast 搜索「溫柔一刀」同步收聽節目
01
從追增長到活下去,美國 DTC 品牌的崛起到隕落
刀姐doris:
這次我請到了一個當年我在美國的朋友,倩云。她就像平行世界的另一個我,經歷很相似,先請倩云介紹一下她自己。
林倩云:
我在中國完成本科,后來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讀研究生。研究生畢業之后一心想要進入金融圈工作,但因為當時金融危機,在金融圈一直沒有找到工作,卻誤打誤撞進了時尚圈,先去了時尚雜志 《Hearst》,后來又去了 Coach,Urban Outfitters 做市場研究專員。
2015 年也算誤打誤撞進入了 Casper。當時 DTC 還沒有完全興起,待了三年多之后發現 DTC 真的勢不可擋。后來又轉到了一家電子煙公司 Juul,在它最輝煌的那一段時間加入了這家公司。
19 年初我加入了 Grove,一家更偏消費品的公司,待了三年半,開始感覺到 DTC 有點隕落。這就是為什么我在 2022 年的時候決定不在 DTC 這行業做了,轉向 ToB 行業。現在我在 Square,就是 Block 的母公司,負責 Square 和 Afterpay 的 sales strategy。
刀姐doris:
我們倆今天要聊的是中美消費品和營銷的差異。上次倩云來我們這分享是 2019 年的時候,當時你在 Grove,現在經歷了這么多行業,你能不能評價一下每段經歷給你帶來的收獲是什么?
林倩云:
我在 Coach、Urban Outfitters 的時候更多接觸的是偏傳統的思路,怎么做品牌,怎么做 sales,怎么找一些 celebrity 做背書,怎么通過開店一點點把自己的銷售額做起來。
而DTC更多是把自己包裝成一個 tech company 。
剛加入 Casper 時,公司還不到 100 人,很小很新,每個人都是團結一心地想怎么把這個牌子做好、做大、銷售額做上去,每個人都很有干勁。我們公司周邊都是一些當時還沒有完全興起來的,但很有潛質的 DTC 品牌。大家經常互相串門,互相給對方試用產品,互相分享一些小 tips,比如:是怎么做品牌的?你的數據庫是怎么搭建的?我找的這個 agency 你可以找,他們還不錯……有點像革命情感的那種,我很珍惜。
后來去電子煙公司,我從技術層面學到了很多東西,比如煙草品類在投放上的很多限制,只能做一些 brand awareness 的活動,所以就學了很多類似怎么去做 brand awareness,怎么做用戶調研這些偏傳統的東西。但這段經歷也讓我更認清:錢雖然很重要,但也不是萬能的。找一個和自己的生活追求、價值觀比較相似的公司還是比較重要的。
選擇去 Grove 的原因是,在 Casper 我就覺得產品雖然有一個爆款,但它復購沒有那么多。而一個品牌想要長期盈利,肯定要有 LTV,那么 LTV 的關鍵商業模式要有 subscription base,也就是訂閱式的模式。
Grove 就有點像一個訂閱盒,你可以每個月,或者每幾個月去這家公司,買一堆日銷品,洗手液、護發素、洗發水之類的。但后來疫情,美國也發生了很多事情,慢慢的 DTC 就隕落了。
刀姐doris:
我給大家普及一下,Casper 是當年美國 DTC 的一個著名獨角獸,就是通過線上直接賣床墊,也是 DTC 很多人都會講的案例之一。倩云當時是在 Casper 做數字化投放、數字化營銷。Grove 是一個比較崇尚自然的護膚洗護的訂閱制公司。
林倩云:
Casper 和 Grove 最后都有上市,但不免有點神話隕落。
刀姐doris:
你覺得 DTC 經歷過哪些階段,走向隕落的背后原因是什么?
林倩云:
我算是經歷過 DTC 從默默無聞到巔峰,最后殞落的全過程。
2015 年到 2018 年差不多是 DTC 的黃金年代,因為當時流量還是非常便宜,只要你有一個很好的故事,用 social media 做營銷,當時主要是 Facebook,再找一些網紅,只要產品還算過硬,基本幾個月就可以把一個產品打成爆款。
如果你再找一些話題度,比如說 Casper 會在線下做一些試睡活動,吸引到很多 PR,做一些引流,這樣就會吸引到很多投資,從比較傳統的品牌里分一杯羹。他們的潛力其實是無限的。
到 2018 年,這些高速增長的 DTC 品牌遇到的問題就是把流量用光了,把 early adopter(先鋒型消費者)用光了之后,下一步怎么辦?怎么進入主流人群當中?
因為拿投資的時候,資本肯定要求你每年要有 20% 的增長。所以品牌就開始找線下渠道,比如說 Target、Costco。再比如,之前他們只有一個產品線,比如 Casper 最開始只做床墊,后來為了自己的增長,就想怎么做產品拓展。
2019 年起,流量也開始變得越來越貴,大家就開始找有沒有其他的便宜的渠道?TikTok 也是那段時間起來的,大家就就開始測試 TikTok、Twitter 這些,但也沒有完全從 Facebook 移走。
到了 2020 年,美國疫情完全爆發,大家開始在很短的時間內轉到線上消費,這其實是利好 DTC 的。
包括 Grove 在短短幾個月都是 100% 的增長,尤其是當時 Grove 還賣洗手液、口罩這種,完全賣斷貨了。
但我們這些公司在囤庫存的時候其實有一點點錯誤的預估,覺得這種高速增長是可持續的。
一方面大家覺得疫情之后,消費者行為就會完全轉到線上了。另一方面,短期的高速增長會有一定的持續,但大家對這個百分比有點過于樂觀了,因為消費者其實是短期預支了他未來的線上消費,比如因為驚慌一下囤積了很多他并不需要的東西。然后就導致品牌方在定產量的時候有了錯誤的預判,可能會訂過多的貨,或者招過多的人。
同時在那段時間美國股市在下跌了之后,又快速增長了一段時間,很多 DTC 品牌,包括很多其他的品牌趁這段時間上市,大家就開始盲目樂觀。
到了 2020 年底, 2021 年,美國聯儲開始不停地升息。其實美國的 DTC 品牌真正盈利的還蠻少的,大部分的 DTC 品牌要不然就是靠投資,要不然就靠銀行借錢。所以一旦加息了之后,其實日子蠻難過的。
美國當時的通貨膨脹也非常的嚴重,大概是 2021-2022 年,大部分東西都已經漲價 10%,很多雞蛋都漲得非常夸張。股市也開始大跌,所以大家手里的錢變得越來越緊張,沒有像過去花得那么隨意,真的有閑錢買 DTC 牌子的也不多了。
而且 DTC 說實話,它的價格也沒有特別便宜,算是比較不錯的中高端品牌,包括 Grove 也是,它因為比較崇尚自然,有很多有機的產品,所以它的價格會略微貴一些。
2022 年,消費者對于價格更敏感之后,就開始棄用這些 DTC Brands。現在 DTC,怎么盈利變得更重要,而不是怎么快速增長。
刀姐doris:
那這些品牌目前是什么樣的走向或者趨勢?
林倩云:
比如 Grove 是在 2022 年的時候上市了,但是股價大跌。現在它雖然主要聚焦客戶的增長率,但你可以看到增長率基本上沒有。怎么變成有利潤才是公司主要是關注點。
還有一些其他的公司,他們不再能隨意地投廣告,而是要想怎么能更好地分配渠道、獲取流量。活下去我覺得是現在所有 DTC 品牌最重要的事情。
刀姐doris:
我發現中國在一兩年內就經歷了你剛剛說的美國 DTC 從崛起到隕落的 10 年,去年已經跟國際接軌了。大家都在拉緊褲腰帶,把盈利做上去。
但跟美國的 DTC 還真的不太一樣,中國還是有增長的空間的,所以今年大家又開始找到了一些機會,開始要往上做增長了。
林倩云:
美國現在的 DTC 也是有增長點的,但和之前不太一樣,過去大家都是標榜自己是獨角獸,要做大做強,最后估值 10 億美金。但疫情之后的這些 DTC 開始覺得沒必要把自己變成一個獨角獸公司,只要可以盈利,哪怕只是一只小馬駒,年收入 1000 萬美金左右,最后要做的就是被某一個大品牌收購。
刀姐doris:
這個是一樣的,中國這邊也是這樣一個狀態。
林倩云:
那其實就感覺兩個國家慢慢的進入一個趨同狀態。
02
中國 DTC 品牌的新機遇:跨品類創新,數字化變革
刀姐doris:
我們 19 年到現在的 DTC 品牌發展都是有參考的。
比如美國 VC 一下子反應過來,發現DTC 的本質不是科技,它就是消費,消費沒有科技的網絡效應或者杠桿效應。在美元基金醒悟的時候,中國消費品剛起來,但已經看到風向不對了,他們知道資本上市窗口可能沒有了,所以是有準備的。
資本上市是一回事,自己經營又是另一回事。所以完美日記其實很早就開始布局,比如收購海外 EVE LOM 和其他護膚品牌。一方面想做多品牌經營,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完美日記不只是一個平替彩妝,它要有品牌性。因為他們創始人其實是寶潔出來的,之前的 CMO Christy 也是寶潔 Olay 出來的,其實是正統軍出身,所以很知道品牌的重要性。
他們很早就開始規劃,想把完美日記做成 “彩妝界的優衣庫”。所以完美日記現在開始主推能養唇也有色彩的口紅,想創造一些新的品類,重新定義一些彩妝產品。完美日記收購 EVE LOM 以后也在做一些很有意思的一些轉型,它會把整個品牌變成一種情緒護膚,增加一些香氛蠟燭,把很多儀式感的品牌調性加進去。
三頓半這樣的速溶咖啡,現在走的一個方向就是把背后的文化理念拿出來,可能會走出咖啡這個品類,做一些不同樣子,比如說酒,或者文化周邊。
花西子也是的,可能會走出彩妝,去做香氛、香薰這樣一些跨品類的延展,這個也是跟傳統消費品的思路很不一樣。他們在去年疫情期間也發現資本已經撤回了,那自己要想辦法把自己的盈利能力做高。
在中國還有一個好處是可以走向線下,比如在屈臣氏之類的線下店,這些品牌的新品也很有競爭力。而且中國的線下的商超也在走向數字化,他們會跟海外一樣做無人門店,或者跟阿里這樣的數字化體系接軌,所以他們也需要新產品和新品類進去。
我覺得中國品牌很有意思的是,故事永遠沒有結束。我們可以繼續觀察,明年還會有新的變化。
03
DTC 模式的內核:依托用戶數據,更精細化服務用戶
刀姐doris:
能不能跟我們分享一下美國怎么做 marketing 的?比如你當時是在 Casper,是怎么從 0 到 1 做增長?然后你在 Grove 和 Juul,1 億美金預算是怎么做投放的?
林倩云:
在 DTC brand 從 0 到 1 最開始要有一個比較好的一個故事,像 Casper 當時就一直宣傳要做 one perfect mattress for everyone(一張適合所有人的完美床墊)。
還會有各種各樣的新品類,比如當時我有一個 10 刀的手串,一種在中國大街一塊錢一個的那種手串。但他就是說,從喜馬拉雅山取了一點水,又從死海里取了一點泥,它就代表著世界上的最高點和最低點。手串上的塑料是白色和黑色,就代表著你人生當中的 ups and downs。你人生中每天也會有開心的時候和不開心的時候,手串可以幫忙讓你平衡一下,美國人很信這些陰和陽。
這種就是有一個故事包裝起來,再加一些比較有品牌個性的創意進來,再請像小李子這樣的名人在 Instagram 上轉發,慢慢就火起來了。
另外 DTC brand 在早期的時候其實很注重維護自己的品牌形象,客服都不是外包的,都是找自己的團隊, customer service 做得也很好,就可以從 0 到 1 做起來。
接下來廣告投放是從 social media 開始,最開始的時候是 Facebook,但慢慢的 Facebook 投多了之后就會發現流量越來越貴,于是開始多元化投放媒體渠道。尤其是后來有 iOS14,Facebook 廣告投得也沒有之前那么精準了,之后怎么辦?
當時我們會有 60% 的錢做核心的媒體投放,是經過測試的、比較好的媒介渠道。還有另外 40% 做一些測試,在測試的時候 ROI 或者 ROS 設的比較高,300% 甚至 400%,這些測試的渠道只要收支平衡,甚至虧一點錢都沒有關系。
在測試的時候也不僅是線上流量,還會考慮是不是買一些傳統媒體,尤其是在品牌主流化的時候是不是投電視,因為在美國看普通電視的還是大有人在。也可能買戶外立體廣告,順便能引一些 PR。在投放的時候也會做 weekly check,大家一起討論下一周應該怎么投。
刀姐doris:
那在不同階段的,不同渠道比如網紅營銷、傳統渠道、DSP 投放,占比有什么不同嗎?
林倩云:
最開始的時候可能網紅投放比較多一些。而且在美國比較友好的一點是,網紅投放的素材可以變成品牌自己的素材,用在其他渠道上。最開始基本上都是 100% 線上,中期可能會增加 20% 線下。
刀姐doris:
我其實很想問為什么 Casper 第二年就開始做一些品牌傳統的廣告?因為至少在中國這邊,大家還是覺得戶外、地鐵、電視是比較貴的渠道,而且比較難跟蹤效果,所以不到大概五六億的體量,可能就不會投。
林倩云:
其實 Casper 開始投地鐵的時候并不貴,當時紐約地鐵正好有個機緣巧合,談下來只要 10 萬美金幾個月,是后來慢慢的漲價了。
可能真的和國內的情況不太一樣,因為最開始的時候,紐約地鐵廣告都是像中國那種牛皮癬廣告,都很無聊。所以 當 Casper 一下買了好幾節車廂,用那么可愛的形象刷屏的時候,確實給人感覺眼前一亮,吸引眼球,導致又來了好多報道,吸引了很多流量過來。
刀姐doris:
紐約的地鐵很像中國的分眾,你一旦坐下來就是一直看著,蠻深入人心的。
我之前有深入研究過 DTC,會發現 DTC 它的內核其實不在于 social media,不在于線上流量。它的內核其實在于更精細化地使用用戶數據,提升用戶體驗。我就想問問你,在數據分析上,除了為了更高效的投放去獲客,你們還會做一些什么跟傳統消費品不太一樣的,深入的用戶研究?
林倩云:
美國 DTC 品牌在收集自己的第一方數據上面做得真的蠻不錯的,除了精準投放以外,也會用數據做一些 loyalty program(客戶忠誠計劃),比如用戶過生日的時候給你發一個禮品券,給你一個折扣,吸引你回來接著買。也會有一些用戶庫,比如你去了一個 DTC 的網站之后,他都會問你:你愿不愿意把你的 email 給我們?將來有什么最新的消息或者折扣都會隨時通知您,就會不停地聯系,然后讓他轉化。
新品研發有時候也會用到客戶數據,比如看某個客戶過去的消費記錄,花了很多錢在這個品牌上面,我們就會聯系他說,你愿不愿意給我們做一個采訪?你對著我們產品有什么建議?這其實對未來的產品研發有很多幫助。
04
中國品牌出海的關鍵:認清現實,先考慮活下去
刀姐doris:
如果接下來有人想要出海做美國市場,或者說今天如果有華人想要在美國做營銷,你有什么建議想要跟大家分享的嗎?
林倩云:
我真的覺得,近兩年中國的這些產品,比如 TikTok,Shein,Temu,做得讓我們這些在美華人刮目相看,也非常期待越來越多的品牌出海。
在我看來,稍微小一點的品牌出海,理想和現實之間還是有差距的。最開始不用想怎么把量做大,第一步還是想怎么好好活下去,最開始要慢慢進到一些大的經銷商,比如沃爾瑪、Costco 。這可能和很多品牌,最開始想要做一個獨立站、獨角獸的想法是稍微有一些偏差的。但是我覺得在這個環境下面,活下來可能是最重要。
刀姐doris:
進沃爾瑪和 Target 也很難吧。在美國,除了這些超大型的渠道,你有沒有發現一些小的渠道,可以讓想走線下渠道的出海品牌先進去?
林倩云:
美國也有一些整合性的 agency,可以幫你和大的經銷商談判。比如 Grove 當時就找了一個 agency 幫忙談判。當然談判也需要人家看上你的產品,最開始也要試訂一批貨,等你賣得好了之后才會訂得越來越多。
作者 | 鏡子 子鈺
編輯 | even 刀姐doris
【寵粉福利】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刀姐感悟與想法,以及線下峰會的見面機會,可以添加刀姐私人微信,圍觀刀姐朋友圈。
如果你是品牌營銷人,想要了解更多營銷行業信息,參加更多營銷活動,歡迎加入刀法營銷人圈子,更有限時免費開放的5w+營銷人社群可以加入,掃碼添加刀法小花藤,領取入群資格~
小編微信:digipont00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