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一直覺得一加只是手機做得好,不過在上個月聽過一加 Buds Pro 2之后,才發現原來手機廠商也可以做出如此優秀的真無線降噪耳機。
所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僅僅一個月之后,一加又發布了一加 Buds 3,作為一加 Buds Pro 2的“老”用戶,對于新款耳機的期待自然拔高了許多,而事實上它所帶來的體驗甚至要好于我的期待。
這里先說下結論:
「一加 Buds 3作為標準版真無線降噪耳機,雖然售價不足500元,但完全可以媲美千元旗艦,特別是在音質和降噪方面有著長足的提升和進步」
產品外觀體驗
設計方面,一加 Buds 3延續了一加耳機一直以來的簡約時尚風格,兩款配色,深空灰和晴海藍,如果讓我選,我還是更中意手上的晴海藍配色。當然,如果你本身性格偏向于低調,那么可能深空灰就更適合一些。
簡約并不意味著“簡陋”,相反,一加 Buds 3的質感非常優秀。耳機充電倉表面采用了金屬漆注塑噴涂工藝,通過全面鍍膜和金屬漆涂層的方式,使得表面呈現出了類似于鋁合金材質的金屬質感,結合細膩的觸感,處處透露著精致與高端。
打開充電倉,一加 Buds 3耳機同樣將這種金屬質感進行了延續,只不過與充電倉的磨砂質感不同,金屬亮面工藝則是另一種更加純粹、更具科技感的金屬范兒。
為了方便用戶盲操,一加 Buds 3的觸控區域采用了與金屬亮面有著極強對比和差異化的磨砂工藝,在使用過程中,我們的手指可以更加準確地找到觸控區,以避免一些無效操作的出現。
作為一款主動降噪耳機,一加 Buds 3耳機采用了目前主流的入耳式設計,其耳機曲線依托百萬級人耳掃描模型數據庫和2000+次模型測試,佩戴貼合度更好,而且得益于4.81g的輕量級設計,舒適度表現非常不錯,即使是長時間佩戴,也不會有墜耳感。
軟硬件黃金配比的HIFI音質
一加 Buds 3這次在音質提升方面下了大功夫。
硬件方面,一加 Buds 3采用了與旗艦同款的一體化同軸雙單元設計,既讓6mm高音平面振膜單元和10.4mm復合振膜低音單元各司其職,兩者又相互作用,從官方數據來看,6mm高音平面振膜單元不僅高頻延展到了40kHz,而且將靈敏度提升了6dB,而10.4mm復合振膜低音單元更是將最大振幅提升了30%,低頻更加出色,整體而言,這次的硬件配置又提升了一個高度。
除了硬件配置之外,軟件的調教同樣重要,一加 Buds 3不僅延續了OPPO藍光基因,而且經過金耳朵聲學團隊調教,最大化地發揮了硬件的優勢。
在軟硬件的相互支持下,一加 Buds 3不僅提供了對LHDC 5.0超清傳輸協議的支持,而且還獲得了Hi-Res小金標認證,理論音質有了質的提升。
體驗的這段時間我也用一加 Buds 3聽了一些曲目,整體而言一加 Buds 3的三頻比較均衡,能夠營造出不錯的聲場,在聲音結象和泛音方面表現比較出色。這里結合一些歌曲和大家談談主觀的聽感。(一加 Buds 3搭配OPPO Find N2 Flip使用,打開LHDC和Hi-Res選項)
《I will Love You All My Life》,作為一首彈唱歌曲,在前奏部分,能夠非常明顯地聽到吉他演奏的層次感和泛音,而進入演唱部分,Charlie Landsborough充滿磁性的嗓音展露無遺,得益于一加 Buds 3的表現,展現出了聲音更多的細節,特別是在尾音部分,對比之下顯得更加清晰,整首歌曲停下來,完全呈現出了以往不同的感受。
《天空》,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首歌曲,特別是在王菲的演繹下,極盡展示出了天空的空靈感。與男生的渾厚、磁性不同,一加 Buds 3賦予了王菲的聲音更好地延伸,特別是王菲唱腔中偶爾的“纖細”特色發音,在一加 Buds 3的演繹下仿佛如發絲般,再加上歌曲背景中的低音鼓點,在聽的時候有那么一瞬真的放空飛向無垠的天空。
《BOOM》,一首非常典型的低音電子樂。得益于一加 Buds 3的“Bass Wave”智能動態低音生效,歌曲中的低頻力量感十足,仿佛拳拳到肉,而在低頻聲音的彈性方面,一加 Buds 3同樣表現出色,無論是鼓點還是人聲,都表現得彈性十足,回彈迅速且干凈利落,對于喜歡力量和沖擊感的低頻愛好者而言,一個字“爽”。
《The Rain》,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首由久石讓作曲的純音樂作品。這首音樂由小提琴、大提琴以及鋼琴等樂器共同演奏,多種樂器有著非常好的分離度,鋼琴部分體現了一加 Buds 3對于泛音表現的優勢,而在小提琴這樣的高頻部分,一加 Buds 3則表現得清純透亮且出彩。
除了優秀的音質表現之外,一加 Buds 3的延遲低至47ms,在看視頻的時候自然表現游刃有余,可以輕松實現聲畫同步,而在《和平精英》這樣對延遲要求比較高的游戲過程中,一加 Buds 3同樣表現優秀,腳步聲、槍聲延遲極低,確保了更加極致的游戲體驗。
出色的降噪效果
說到降噪,其實一加 Buds Pro 2的表現就已經非常不錯,但是聽過一加 Buds 3之后,不得不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全新的降噪技術和高算力芯片的支持下,一加 Buds 3將降噪深度提升到了49dB,能夠有效消除99.6%的背景噪音,并獲得了德國萊茵高性能降噪認證,降噪參數完全可以媲美千元級旗艦耳機。
在實際體驗中,我選取了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降噪耳機比較頻繁的一些常用場景,包括通勤、街頭交通、飛機場以及咖啡廳等。
1.乘坐公交車
可能絕大多數購買降噪耳機的用戶都是為了通勤使用,我也不例外。因為本地并沒有開通地鐵,所以這里以乘坐公交車這一場景為例。
在這一場景下,一加 Buds 3能夠很好地過濾掉公交車運行過程中的低頻噪聲,比如電動機運行的聲音以及車輛本身的噪聲,而對于站點播報音這樣的高頻人聲,聲音音量會降低許多,不過仍然會保留一部分,我個人認為這是可以接受,甚至是必要的,畢竟誰也不想錯過站點不是嗎?
2.街頭交通
得益于一加 Buds 3針對高頻通勤場景的優化,其對于馬路上車輛行進的聲音和人聲過濾得非常好。
3.飛機場待機
一加 Buds 3對于飛機場處飛機起飛后的轟鳴聲降噪效果讓我非常驚訝,在開啟降噪后,基本上完全過濾了噪聲,降噪效果非常驚人。
4.咖啡廳休息
相對上面三個場景而言,咖啡廳本身的噪聲并不大,更多是一些人聲,一加 Buds 3對于這些本身頻率并不高的人聲有非常棒的降噪效果,在降噪模式下基本上是聽不到人聲的。
實際體驗下來,一加 Buds 3已經可以和索尼WF-1000XM5、AirPods Pro2這樣的旗艦級降噪耳機打得有來有回。
軟件及生態體驗
一加Buds 3為Android系統手機和iOS系統手機均設計了配套的App,其中歐加系手機在OPPO商店搜索“無線耳機”即可,而其他Android系統手機和iOS系統手機則可使用“歡律”App。
(這里以OPPO Find N2 Flip為例)
作為歐加生態的一部分,一加 Buds 3在連接歐加手機時會有彈窗動畫,可以清晰地看到連接狀態以及耳機和充電倉的電量情況。另外,也可以將一加 Buds 3與我們手上的歡太賬號進行綁定,這樣在登陸了該賬號的歐加設備上即可實現自動配對,免去了手動配對的麻煩。
連接耳機后,進入設置界面,整個界面的設計比較簡約,噪聲控制放在了第一行,方便大家對降噪深度進行設置,除了常用的深度降噪、中度降噪和輕度降噪之外,我們還可以開啟智能動態降噪,一加 Buds 3會結合當前環境噪聲情況自動匹配合適的降噪效果,免去了每次都要手動調節的麻煩。
針對聲音,設置中不僅提供了Hi-Res選項,而且還提供了大師調音、黃金聽感和一加空間音效的設置,特別是黃金聽感,建議大家拿到耳機之后一定要測一下,它確實可以通過軟件調教將耳機的聲音表現明顯提升。
除此之外,設置中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選項:個性化主題。除了手機中預置的12款主題之外,我們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自定義主題,上傳自己喜歡的圖片、動圖或者視頻作為彈窗的背景動畫,非常個性化的定制選項。
一加 Buds 3還提供了對設備雙連的支持,我手邊有一臺OPPO Find N2 Flip和一臺iPhone 12,可以實現同時連接兩臺設備,只是切換需要手動暫停一臺設備,另一臺設備才能接入;而如果是歐加系的兩臺手機,那么就可以實現自動切換,要更加方便一些。
最后,如果耳機突然忘記放在哪兒了怎么辦呢?別急,一加 Buds 3提供了“查找耳機”的功能,在設置中點擊“播放”按鍵,耳機即可外放出“嗶嗶嗶”的聲音,并且聲音會逐漸增大,方便我們更快找到“遺失”的耳機。
總結
從這些天的體驗來看,一加 Buds 3絕對是越級的存在,特別是在音質和降噪方面,得益于出色的硬件和軟件調教,一加 Buds 3在同價位完全找不到敵手,甚至超越了一眾千元級真無線耳機,再結合售價來看,它無疑是499元這個價位的唯一“真神”。
不足方面,一加 Buds 3目前并不能直接通過語音來喚醒語音助手,希望未來能夠增加這樣的功能。
至于購買建議,如果你是歐加系手機,那么可以無腦選擇一加 Buds 3;而如果你是其他安卓手機,并且預算500元左右這個價位,那么一加 Buds 3其實是更好的選擇;至于iPhone,如果你的預算并不足以購買AirPods Pro2,那么買一加 Buds 3吧,除了不能一聲叫醒“Siri”之外,它在體驗上的優勢是全方面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