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設為星標,精彩不失聯
隨著2023年逐漸從疫情的陰霾中走出,全球藝術品市場正展現出緩慢復蘇的態勢,線下展覽、博覽會等藝術盛事恢復了疫情前的規模和人氣。然而,在諸多不確定的因素下,今年藝術市場依然面臨著未知與挑戰。本文將基于近年來藝術市場的發展趨勢,以判斷2024年及未來行業發展的新方向,以及市場中未被充分發掘的機會和可能性。
中層購買力藏家將是今年市場交易主力軍
《2023中國藝術財富白皮書》藏家調研部分顯示,過去一年收藏支出在人民幣50萬至500萬元之間的受訪者,他們中的大部分人表示將在2024年增加收藏預算(48%),或持平(28%);并且他們也是今年計劃轉售藝術品意愿最強烈且最為積極的人群(58%),追求經濟回報和收藏方向調整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80%的中層購買力藏家由80后、90后構成,他們中既有企業家和創業者,也有二代繼承人、企業高級管理人員、職業投資人等。他們的收藏普遍涵蓋了油畫及當代藝術,部分也會涉及中國書畫和古董瓷雜。視野寬闊,擁有多元的藝術品味和興趣是他們的標志。這一部分藏家在經歷過剛入門時集郵式的收藏階段后,如今已開始逐步確立自己的收藏方向。
從藏家角度來看,今年會是較為合適的購藏藝術品的時期。回看2023年許多杰出的藝術家作品價格被拍低,甚至夜場大量流拍的現象,給藏家創造了不少撿漏的機會。例如齊白石《咫尺天涯—辛未山水冊》,曾于2016年以人民幣1.955億元拍出,去年成交價為人民幣1.449億元;曾于2015年以4281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73億元)拍出的莫迪里阿尼的《寶麗特·茹丹肖像》,在去年以2.73億港元(約合人民幣2.54億元)成交;草間彌生、李禹煥、吳大羽、趙無極、張曉剛、曾梵志等諸多明星藝術家的代表性作品流拍。
齊白石《咫尺天涯—辛未山水冊》,1931年,圖片來源:中國嘉德
莫迪里阿尼《寶麗特·茹丹肖像》,圖片來源:蘇富比
基于這些情況,去年年末舉拍的幾家拍行都調整了思路,給出的拍品估價相對保守且理性,相信這一點也會在今年的拍賣中延續,加之拍賣行貫徹“縮量增質”的市場策略,藏家將有機會以預期的價格購買到更好的作品。
20世紀重要藝術家的市場關注度提升
2022年至2023年間,曾經任教于中央美術學院的李化吉、侯一民、鐘涵、周令釗、詹建俊、戴澤等老先生先后逝世。這一代藝術家都經歷過激蕩的歷史洪流和起伏跌宕的人生,在國家事業發展期間擔負著重要的文化使命,并試圖于現代性、民族性與個人風格中探索出一條新的藝術道路。他們對現實與生活的思考,不僅保留在了他們的藝術作品中,也影響了后世一代代藝術學子。
戴澤《農民小組會》,1949-1950年,布面油畫,130cm×160cm,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鐘涵《雨天的畫室來鴿》,1995年,布面油畫,150cm×150cm,圖片來源:中國美術館
盡管學術層面他們成就非凡,但由于其市場未經過系統性的經營,以及他們大部分的作品已流向公共機構,使得老一代藝術家的作品價格被市場嚴重低估,甚至有些都不及發展勢頭迅猛的年輕藝術家。
隨著近兩年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等機構對老藝術家進行系統的學術梳理,為其舉辦大型回顧展,讓這些藝術家重新回到大眾視線,并被年輕群體所看見和喜愛。比如去年年底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的“為時代執筆——韋啟美百年誕辰紀念展”,短短1個月不到的時間俘獲了眾多藝術愛好者,也讓藏家和藝術品交易機構發現這些被遺忘在時間長河里的藝術先驅。
韋啟美《在108電車的起點站》,1998年,布面油彩,118×140cm,圖片來源: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20世紀重要藝術家作品是一個值得被發現和深入挖掘的板塊。相比年輕藝術家的未知性,老一代藝術家的藝術生涯和其成就是確定的;同時,他們的作品數量有限,有效地避免了一些現當代藝術收藏中常見的“坑”。如今他們的遺留作品大多由其家屬所繼承和保管,來源明晰,具備了充分且有利的市場進入條件。隨著外界對老一代藝術家的關注加深,相信馬上他們的市場層面也會有所表現。
藝術品交易機構愈加重視學術加持
長久以來,藝術市場多以市場、商業為導向,關注的往往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市場信息。如今藝術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重要作品供給趨緊,此前被低估的藝術家需要重新被市場關注和發掘,倒逼拍賣行加深對藝術史的梳理,愈加重視拍品背后的學術價值,在組織專場之余積極尋求與各機構的合作,不斷舉辦各種展覽、學術研討等活動。
近20位專家、長達6小時的王蒙《滌硯圖》國際研討會,圖片來源:中國嘉德
隨著大量藝術珍品被征集,中國嘉德邀請專家學者圍繞重磅拍品特別召開學術研討會,聚焦探討其學術價值及意義。與此同時,嘉德藝術中心也在積極與國內外知名藝術家基金會、各大博物館合作舉辦大型展覽,為嘉德拍賣的品牌補充學術性視角。
開拍也在學術層面走出了自己的方向,除常規的拍賣前和各地藝術機構開展學術研討,還提出了“策展式拍賣”策略,將專場拍品劃分為多項專題及個案,引導藏家從不同的主題為入口了解多樣化的學術價值。
長征空間2023年回顧,圖片來源:長征空間
國內畫廊同樣也在加強代理藝術家的長期學術研究。例如長征空間,作為國內以學術實驗精神為代表的畫廊之一,其最具代表性、長達20年的“長征計劃”項目已據檔案材料編輯成書,同時展廳空間也在密集展開以長期研究為基礎的大型展示工作;此外,長征圖書板塊近年正積極參與abC藝術書展,展示其圍繞藝術史與藝術家個案深入研究的圖書項目。
參考國際藍籌畫廊經驗,包括卓納畫廊、豪瑟沃斯畫廊、佩斯畫廊、貝浩登等皆已累積深厚的學術研究與出版成果,甚至成立專門的研究出版部門;高古軒畫廊的《高古軒季刊》(Gagosian Quarterly)收錄旗下藝術家在世界各地畫廊及美術館展覽資訊,自2012年來便是其行銷推廣部門的長期工作之一。
《高古軒季刊》2023年秋季刊,封面作品來自藝術家Derrick Adams(德里克·亞當斯)的繪畫作品《Everything and a Ring》(2023),圖片來源:高古軒
藝術市場的長遠發展需要建立在學術體系之上。以學術引領市場,推動當代藝術市場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一、二級市場合作與競爭持續擴大,促進業態創新
在成熟規范的藝術市場當中,畫廊和拍賣行分屬于一、二級市場。前者負責發掘、培養藝術家并代理其一手作品,后者則負責藝術品的再次流通交易。而如今,藝術品的一二級市場界限正在逐漸模糊——畫廊在積極協助自身藏家客群實現藝術品流通,甚至全力爭取珍貴藏品,聯系藏家私洽,實現一級市場的二級化;拍賣行同時也在拓展新的業務模式,與畫廊展開合作,甚至直接聯系藝術家,逐步向一級市場擴充。
富藝斯推出藝術家直銷平臺Dropshop,圖片來源:富藝斯
一、二級藝術市場的相互越界的趨勢正在持續擴大。2023年,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官方宣布成立私人洽購業務部,鏈接國際一、二級市場資源,為藏家提供尋購、出售、咨詢、藏品管理等多元需求的私人洽購服務。同年8月,富藝斯宣布推出全新電商直銷平臺 Dropshop,成為全球拍賣領域首個直接與在世藝術家合作的網上平臺。Dropshop與當代藝術家合作發行限量版作品,供世界各地藏家及藝術愛好者實時購藏;而在該平臺發行的作品如在未來富藝斯拍賣會或展售會中成交,藝術家將獲得轉售版稅傭金。今后,其每月一度的發行頻率將為越來越多的新晉藝術家帶來熱度與商業機遇。這一嶄新的商業模式突破了傳統的拍賣模式,打破了藝術品一二級市場的常態界限。
香港邦瀚斯舉辦年輕藝術家王愫個展,圖片來源:邦瀚斯
而當畫廊與拍賣行的目標利益趨向一致時,兩者亦能成為藝術生態系統中的合作伙伴。棱畫廊與香港邦瀚斯拍賣行二度合作,共同呈現年輕女性藝術家王愫個展及四位年輕藝術家群展,并助力前者在2023年邦瀚斯秋拍中創下個人拍賣紀錄;佳士得曾與巴爾的摩畫廊Galerie Myrtis合作,在拍賣會上的特別單元中呈現來自該畫廊的六位黑人藝術家作品,推動畫廊代理藝術家邁上新臺階;高古軒和Artsy Auctions曾合作開展拍賣,將斯坦利·惠特尼(Stanley Whitney)的一幅全新大尺寸畫作進行拍賣,所得用以支持藝術正義基金和大紐約地區計劃生育聯合會。未來,畫廊與拍賣行還將持續深化合作,并探索更多樣的形式,共同促進藝術市場的發展,吸引新的全球藏家觀眾,以及為杰出的新興藝術家提供支持。
全球藝博會競爭加劇,單個藝博會參展規模將縮減
近年,全球藝術博覽會總體呈現擴張態勢。據《巴塞爾藝術展與瑞銀集團環球藝術市場報告》統計,2022年全球藝博會數量達到346場,比2021年大幅增加了1/3。隨著2023年疫情政策的松綁,藝博會市場重新煥發生機——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恢復自2019年以來的最大規模;國內藝博會經歷一年停擺后悉數回歸,ART021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與西岸藝術與設計博覽會相繼結束第一個十年,開啟新征程,均達到最大規模參展陣容。
2023香港巴塞爾藝術展現場,圖片來源:香港巴塞爾
與此同時,新興藝博會在不斷涌現。2023年初,首屆國際藝術博覽會(ART SG)在三度延期后終于揭幕,作為東南亞地區迄今甄選規格最高和規模最大的藝術展會,標志著亞洲藝術市場格局的煥新。Art SG團隊The Art Assembly組織的首屆東京現代藝博會(Tokyo Gendai)于同年7月舉辦,是日本第一個在活動期間被授予保稅地位的國際藝術博覽會,也讓東京重回藝術圈視野的中心。
首屆新加坡國際藝術博覽會,圖片來源:ART SG
首屆東京現代藝博會,圖片來源:東京現代
國內藝術市場亦迎來兩個全新的藝博會品牌。源于倫敦、風靡全球24年的冉起當代藝術博覽會,于2023年在上海舉辦首屆,差異化地主打“入門級”收藏市場。年底,由廣州在地團隊打造的首屆魔燈當代藝術博覽會在廣州啟幕,為大灣區藝術市場注入新鮮血液。新興收藏群體和新興藝術市場將被激活。
上海舉辦首屆冉起當代藝術博覽會,圖片來源:冉起當代
首屆“魔燈當代”藝術博覽會,圖片來源:魔燈當代
我們預測今年藝博會參展機構平均數量將較去年有所下降。如今,全球每個月都有國際或區域性的藝博會舉行,藝博會競爭愈發加劇。國際老牌藝博會品牌在全球各地區擴張,加之新興藝博會不斷涌現,一定程度上稀釋了各家的熱度和成交額。另一方面,藝術家和畫廊也在面臨博覽會頻繁帶來的壓力,藝術家創作速度跟不上藝博會的節奏;畫廊頻繁參展導致作品平均質量有所下降,甚至重復參展、夾帶存貨,藏家疲于奔赴世界各地親臨藝博會,在大量趨同的銷售文件中陷入審美疲勞。
因此,畫廊將根據自身情況減少參展頻率,以畫廊的定位和年度展覽計劃有針對性地參展。與此同時,各家藝博會之間的競爭也將愈加激烈,如何幫助參展商實現新藏家獲取,獲得更多的銷售額,將會是他們能否在競爭中存活下來的關鍵。
社交媒體與藝術家聯結加深,更多商業可能性有待發掘
對于初出茅廬的藝術家來說,運營Instagram和小紅書無疑能助益其職業生涯,尤其是在疫情三年線下曝光機會受限的時期,社交媒體平臺加速了他們“被看見”的進程。在各大美院畢業展上,畢業生們也紛紛在作品展簽上標注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
劉溪子《參茸燕窩店》,2023年,布面丙烯,200×140cm,唐妮詩畫廊,2023ART021展位,圖片來源:ART021
相當一部分藝術家將社交媒體作為自己的主要銷售陣地。劉溪子是一位活躍在小紅書和Artand的90后藝術家,在小紅書上擁有3萬粉絲,雖然偶有線下和畫廊等藝術機構的合作,但作品銷售主要還是靠自己獨立運營社交媒體,并通過線上渠道售賣作品。比利時素人藝術家阿爾伯特·威廉(Albert Willem)三年前因涂鴉走紅于Instagram,并在網絡上獲得一批藏家的青睞;僅時隔兩年其作品便躋身拍賣市場,在香港蘇富比秋拍上超10倍估價成交,刷新其個人紀錄。
阿爾伯特·威廉《大雪紛飛》,2021年,亞克力畫布,110.6cm×199.7cm,成交價HKD 1,764,000,2022香港蘇富比秋拍,圖片來源:蘇富比
近年,小紅書平臺正式發起“青年藝術家發光計劃”,致力于長期扶持青年藝術家成長,聯合美院為畢業生舉辦線上畢業展,邀請專業評審推選優秀畢業生,與西岸博覽會合作推出“ON FLIGHT 青年藝術家特展”,為應屆的年輕藝術家們帶來媒體曝光和成長契機。在未來,通過社交媒體平臺的曝光加持,越來越多藝術家借助社交媒體縮短進入藝術市場的周期。
小紅書平臺正式發起“青年藝術家發光計劃”,圖片來源:小紅書
被大眾流量青睞的藝術家,將有更大幾率獲得畫廊關注,以及線下展覽的活動機會。而被平臺選拔的藝術家將贏得官方流量扶持、來自平臺行業伙伴的商業機會引薦,甚至獲得知名品牌的藝術共創邀約,而這些藝術家們的線上作品交易環節也將在不久的未來得以完善。
出品人: 董瑞
撰文:Tina Xu、鄧蕓
版式設計:Tina Xu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