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偵察英雄》在浙江衛視、北京衛視首播,并在優酷、騰訊視頻、愛奇藝同步播出。
這部劇由鄭曉龍、安戰軍執導,劉戈建編劇,羅晉、馬思純領銜主演,講述了抗美援朝期間,一群志愿軍偵察兵的作戰故事。
從已播出的部分看,《偵察英雄》的視角獨特,切入點穩準,把戰場上翔實的戰術打法和志愿軍強烈的勝利信念,淋漓盡致地呈現了出來。
微觀戰場,看到清晰的戰術打法
故事從1951年春天講起,志愿軍某師偵察兵在偵察科長梁辰(羅晉 飾)的帶領下活動于烏云山一帶,完成了諸多偵察、營救、奇襲的戰斗任務。
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70周年,曾經涌現過一個抗美援朝題材的創作高潮。2023年是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再次出現了同一題材的競相綻放。
總的來說,之前的電影書寫側重于宏大敘事和場面奇觀,而電視劇書寫則側重于史詩長卷和高層博弈,當然也有于具體的戰斗情節。
《偵察英雄》另辟蹊徑,上來就鎖定了微觀戰場,選準了偵察兵作戰的敘事視角。對一場戰爭的展現,既需要大寫意的整體把握,也需要細部栩栩如生的描摹。而《偵察英雄》無疑屬于后一種表達。
這樣的切入視角方便進行戰斗片+諜戰片的類型化敘事,能夠最大限度地展現斗智斗勇的綜合較量。
編劇劉戈建在《功勛之能文能武李延年》中顯示了出眾的戰術拆解能力,而這一單元也因為“把仗打明白了”,受到從高層領導到軍事發燒友到普通觀眾的認可。
劉戈建把這一特點帶到了《偵察英雄》的創作中。僅僅在前兩集中,我們便看到了“活地圖”齊祿在實戰中的戰術價值,也看到了小股偵察兵阻擊大部隊的精巧戰術。美軍有精良的裝備,志愿軍在武器方面相對薄弱,構成了戰場上的一種不對等。梁辰帶領下的偵察小分隊在布局、謀略方面的超前與縝密,打破了這種作戰的不對等。
在伏擊美軍坦克的那場戰斗中,偵察小分隊在敵方無目的掃射的火力壓制下,完成了各排、各班的任務布置,有炮火吸引,有重武器重點射擊,有斷尾包抄。這樣的敘事設計,使得《偵察英雄》在戰斗場面的刻畫上,緊張、激烈、扣人心弦。
有智慧,可省徒勞無功的腳力。有戰術,可以創造以少勝多的奇跡。偵察兵干的從來就不是力氣活,在接下來的篇幅中,我們還將看到更多的戰術奇謀和巧妙奔襲。
立體書寫,看到戰士細膩的一面
戰爭題材離開史詩表達后,鏡頭就向顯微鏡轉化了。《偵察英雄》視角下沉,對當年那場立國之戰,進行了更為細膩的刻畫。
第一集,《偵察英雄》雙線敘事,一方面是梁辰率隊在烏云山阻擊美軍大部隊,另一方面師文工隊在山里走錯路被美軍捕獲。文工隊戰士文婕(馬思純 飾)遇險,串聯起志愿軍、美軍、李偽軍之間的沖突。
和過往同類題材突出軍人的硬朗作風稍有不同的是,男主人公偵察科科長梁辰是一個外表看起來斯文,平時話不多,但關鍵時刻總有真知灼見的軍事奇才。羅晉的氣質和這個角色非常貼合。馬思純飾演的文工隊戰士文婕,黃澄澄飾演的“活地圖”齊祿,使得主角團的“文氣”大增。后續出現的朝鮮族戰士金哲,舉止優雅,不卑不亢,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對朝鮮的風俗民情和歷史典故都十分熟悉。
《偵察英雄》中的軍人形象,在整體上并非粗曠的,包括劇中的最高領導師長,也文武兼備,軍容筆挺。
這可能是主創的無意之舉,但無形中傳遞給觀眾的信息,是更為貼近普通人與現實生活——如若讀過一些志愿軍戰士在抗美援朝期間寫給家人的信,便愈加會理解這一點。
宏觀戰爭下的微觀戰場,往往彌漫著一些豐富的生活與情感信息,近年流行的電影《血戰鋼鋸嶺》、《1917》中,都有戰火籠罩下士兵的真實反應。
《偵察英雄》亦是如此。有一個細節是,女文工隊員在樂器將要被天上落下的炮彈炸毀時,奮不顧身地撲到樂器身上,以身體作為保護。這一舉動就沒有得到隊友們的支持,哪怕樂器是文工隊員的“武器”,生命也比這“武器”更重要,這樣的細節處理,使得劇作更接地氣。
與此形成對照的是,一隊美軍在遭到包圍后,眼看著突圍無望。其指揮官主動說,“我們盡了軍人的責任和義務,現在可以放下武器了”。這雖然看著有些滑稽,但也是西式戰場法則和人類求生本能的體現。
有了立體描寫的軍人形象,有了生命律動的正常反應,《偵察英雄》對接了多樣化的審美和現代性的常識。
呼喚和平:給觀眾帶來更多震撼與思考
戰爭的爆發是悲劇,戰爭的過程是較量,戰爭的結束是盼望。對于這三點,《偵察英雄》這部劇,也有著不同程度的體現。
這部劇因為有“偵察”二字,自帶懸念色彩。在截獲情報、炸橋、攻克高地、孤軍深入、敵后穿插等情節中,觀眾自然會和角色同頻共振、代入感更強。
梁辰所對應的南朝鮮軍某諜報隊隊長白昌鎬,志愿軍翻譯對應的李偽軍翻譯,志愿軍偵察兵對應的美軍和南朝鮮軍,這種對仗式設計,既為雙方的明暗較量栓了對兒,也為彼此理念層面的反差和終于走向和平的結局,留足了表現的空間。
對戰爭正義性的認識,雙方是針鋒相對的。但到了戰場上,也要遵守一些共同的戰場規則,比如保護平民規則、非軍事區規則、休戰停戰規則等等。
《偵察英雄》提及最多的一項規則,應該是“優待俘虜”。志愿軍與美軍在產生一些語言交流時,均會提及“優待俘虜”這一原則。就劇情表現看,雙方也不同程度遵守了這一原則。
有同有異,參差多態,是為世界本源。由戰爭走向和平,既是戰場較量的勝負決定的,也是共識擴大后相向而行的結果。呼喚和平,也是《偵察英雄》的的主要訴求之一。
回想歷史,停戰協議簽署時,仇恨已經不是主題,和平才是;留戀戰場不是主旋律,返回家園才是。一場立國之戰確保了許多年的和平,《偵察英雄》中那些犧牲和付出一直在體現其意義和價值。
戰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贏得和平,這已經是世界范圍內絕大多數人的共識。就影視作品而言,消解分歧、呼喚和平,也是最為常見的主題。因為和平主題的存在,戰爭題材影視劇有了沉穩的內核,從而給觀眾帶來更多震撼與思考。
《偵察英雄》剛剛開播。期待這部有關抗美援朝戰爭的最新作品,能夠再次帶領觀眾穿過時光,于那片消失的戰場上,感受那一代“最可愛的人”所作出的巨大犧牲以及無畏奉獻。
【文 / 韓浩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