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早晨8:20,我像往常一樣出了門。只是這次不是去公司,而是去了圖書館。除了妻子之外,家人都不知道我已經失業兩個多月了。
國慶假期過后,我所在的公司終于扛不住,徹底關門大吉。我這個已經為之奮斗了十幾年的“元老”,也自然而然失去了原本還算不錯的崗位,淪為諸多失業大軍中的一員。
雖說早有預料,可當那一刻來臨時,我還是有些慌亂,有些不知所措!人到中年,還有幾年就到50歲的我,又該去向何方?
想想曾經為了項目,沒日沒夜的我;想想曾經因為工作,虧欠妻子諸多的我,原本想著好好在家歇一段時間,好好做些家務。
但在歇了幾天過后,我還是選擇了“逃避”,按照平日里出門的時間,走出了家門。道理很簡單,我無法面對家中老人那疑惑的眼神,不想讓年逾古稀的父母再為我操心。
原本想著去星巴克,點上一杯咖啡,坐上一天。但當我想到癟癟的錢包,再想想自己光是蹭網蹭座位,就不免有些汗顏。
可要我去公園或者商場待一天,或者在街頭閑逛丈量距離,卻又有些不愿。畢竟,對于現在的我而言,并不喜歡太過喧鬧的場所,我只想靜下來,認真的思考。
最終,我還是選擇了圖書館,作為我今后一段時間的目的地,或者說“隱藏地”也未嘗不可。
可當我真正走進,那許久未曾來過的圖書館,卻發現這里似乎和原先大有不同,因為——人太多了!
這些人,有些在筆記本電腦上忙碌著,有些好像是在聽網課,有些在認真地看書,有些低著頭在打瞌睡,而有些人,則是兩眼無神,呆呆地望著房頂,不知道在想什么。
這其中的大多數,就是像我這樣的中年人……
或許他們也同我一樣,來到圖書館是為了逃避家人關切的目光,或者在迷茫中尋找方向。
我之所以會選擇圖書館,一是因為這里不像外面那般寒冷,讓我在這個大雪飄飛的冬日里有個溫暖的“避風港”,二是因為在這里,在這浩瀚的書海中,我可以放下“浮躁”的內心,認真思考自己的過往,和未來前進的方向。
面對不確定性時,人類會不自覺的逃避!
這是周嶺在《認知覺醒》中提到的一句話。就像我們的先祖,在看到那些無法解釋的自然現象,會歸結為鬼神;或者在面對無法抗拒的野獸時,會選擇逃跑是一個道理。
當我們失業,面臨不可知的未來時,首選的就是逃避,這也是人的天性。但這何嘗不反應出來一個殘酷的現實:我們永遠在一條道路上奔跑,一旦道路出現分叉,就會讓我們手忙腳亂。
領英和貝寶的創始人霍夫曼,曾經提出一套“ABZ”理論:
任何人做事情的時候,都應該有3套計劃:A計劃是長期從事,并且值得持久投入的工作;B計劃是A計劃之外,給自己應對“萬一”時的備用計劃;Z計劃是用來應對最糟糕情況的備用計劃。 換句話說,這套計劃,是最后的保底。
當我在圖書館看到這句話時,我不由得恍然大悟——我之所以迷茫,是因為我一直只有Plan A,但卻很少考慮Plan B,更不要說Plan Z。
倘若我當初能夠好好利用自己的“8小時之外”,或者好好碼字,做好自己的“Plan B”,或許當危機來臨之際,我就可以多一些抵御“不確定性”的能力,不至于如此倉皇。
就像水木然在《人間清醒:底層邏輯和頂層認知》一書中所說:
人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往往來源于確定性,但是世界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強。 然而,對自己的確定性,可以抵抗外界的不確定性。
當自己確定好“Plan B”,并且在做好主業的前提下,不斷提升自己在“Plan B”上面的能力時,我們就能在未來,有更強的,抵御危機和變化的能力。
曾經的我,認為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好!
但在風雨來臨,自己曾經認為“可以從事一生”的工作風雨飄搖之際,我才明悟:
人,永遠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永遠都要有備用計劃!
#文章首發挑戰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