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探索背景
縣域共青團基層組織改革以來,共青團個舊市委聚焦全市青年服務力量不足,志愿服務需求和工作力量不匹配的問題,創新“1+2+3+N”的工作模式,把返家鄉大學生群體納入青年志愿服務常態化隊伍,為志愿服務注入青春活力。
二、主要做法
(一)明確一條工作主線
共青團個舊市委精心籌備、系統實施,圍繞“優化青年發展”為工作主線,緊盯青年發展的所需所盼,將大學生實踐活動作為優化青年發展的重要抓手,在各級團組織建立健全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領導機構和工作機構,負責實踐活動的頂層設計、制度制定、協調指導、工作推進、選優樹典等工作。及時制定出臺《個舊市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管理辦法》,形成了責任明確、獎懲分明、客觀公正、科學規范的社會實踐活動管理辦法,進一步扎實推進個舊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品牌化建設。以“匯聚青春力量、展現學子風采、服務經濟社會、助力青年發展”為總體定位,通過“1+2+3+N”模式(即1條工作主線、2個平臺陣地、3項制度機制、N個服務項目),組織開展制度化聯系、保姆化服務、品牌化塑造的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
(二)打造兩個平臺陣地
1.“學校+團委”共商共融的聯系平臺。一是充分發揮社會實踐基地作用。掛牌成立個舊市首個大學生“返家鄉”社會實踐基地,緊密聯系個舊“畢業高三群體”,利用高三心理咨詢課堂開展“返家鄉”實踐活動宣傳活動,團委工作人員加入高三畢業生班級微信、QQ群,有效引領應屆畢業生與家鄉團組織常態化聯系,覆蓋高三學子1000余人。二是創新搭建新媒體聯系渠道。依托“金秋圓夢”助學活動,組建“個舊市大學生交流群”3個,專設管理員,常態發布家鄉創業就業時訊,認真解答學生疑難困惑,常態化聯系在外大學生310多人。
2.“互聯網+”云平臺。一是新媒體助推招募開展。積極利用團市委微信、抖音、微博新媒體平臺、大學生交流群、各級團組織工作發布信息,實現以老帶新學生互相推薦等方式,吸引帶動更多大學生參與其中。二是“互聯網”助力崗前培訓。組織開展崗前“云培訓”,線上簽訂安全承諾責任書,做到未培訓不上崗,幫助參加社會實踐的高校學子努力達成紀律嚴明、身心合一、身隨心動的良好狀態,實現人員全覆蓋。三是“云模式”強化崗位設置。根據“因需設崗、按崗招人”的工作原則,開展線上崗位“云調研”,廣泛聽取各地區、各機關意見,面向30多家機關單位、鄉鎮(街道)設置實習崗位,規范崗位設置,優化崗位結構,逐步實現大學生實習崗位設置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制度化。
(三)建立三項制度機制
1.“社會實踐保障機制”。共青團個舊市委切實優化實踐服務,致力解決高校學習在實習過程中的后顧之憂。一是細化工作指標,嚴控安全風險,積極爭取社會支持落實意外傷害保障,為每位高校實踐學子提供意外保險服務。二是積極與社區對接,落實返鄉大學生回鄉報備制度,精準掌握每名學生的家庭住址、所在高校、所學專業、個人特長、實踐時間等信息,同步向學生推送實踐崗位和志愿服務等信息,本著“自愿平等、雙向選擇”原則,結合學生的個人需求、專業特長、居住地等因素,就需就近就便安排實踐崗位,確保“人員精準、崗位精準”。三是團市委領導班子以“定期+隨機”走訪形式看望學生、與學生座談交流,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所得所獲,為家庭困難大學生爭取實踐崗位補貼并協調解決學生無住宿等問題,讓學生更安心、更專心地開展實踐工作。
2.“社會實踐獎勵機制”。對順利完成實踐工作任務、表現良好的學生,頒發社會實踐證書;對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且服務時長達到規定要求的學生,頒發志愿服務證書;對累計服務兩個假期且表現優異的學生,頒發“優秀返鄉大學生”證書。截止目前發放537份社會實踐證書、86份志愿服務證書,評選61名“優秀返鄉大學生”。
3.“網格化聯系服務機制”。積極發揮各級團組織作用,設立以“團委項目負責人+機關團組織網格員+在崗大學生實習生”聯系機制,每月定期在“騰訊會議”上召開網格會議,實習單位反饋工作問題、實習學生反饋實習困難,共青團綜合協調解決,建立團委和實習管理“雙向”管理服務模式。
(四)開展“N個服務項目”
共青團個舊市委充分發揮團組織優勢,圍繞黨政中心大局,組織化、精準化組織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從服務青年出發,致力于為民辦實事,著力打造“返家鄉”志愿服務品牌化建設。
鄉村振興志愿行
組織實施“我為家鄉獻一言”、“聚焦鄉村振興筑夢活力個舊”、“喜迎新春送溫暖弘揚青春正能量”等多個鄉村實踐項目,共計開展鄉村實地考察400小時,青年微論壇活動20次,走訪慰問獨居老人120小時。
愛心服務志愿行
組建個舊市大學生青年志愿服務隊,開展“青”暖童心·共育花開七彩假期開設作業幫扶、繪畫、手工、聲樂以及舞蹈等課程活動60次共覆蓋800余人次;開展環境整治、文明勸導等志愿活動16次,服務時長150小時。
社會治理志愿行
聚焦多渠道參與社會治理,打造“社區青春能量”項目。開展“青春筑夢·不負韶華”云南省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工作,發動大學生志愿者100余人,覆蓋全市城區街道;開展創建文明城市、消防安全、普法強基等活動20余次,覆蓋70000余人次。
特色品牌志愿行
以青春力量助力特色志愿服務,打造新時代文明實踐項目。實施“只此青綠”——青少年環保實踐教育志愿服務,共計服務120小時,服務12000余人次;組建“青春自護·錫都小云豹”志愿服務隊,“四手”聯建自護課堂,讓志愿者隊伍深入學校、鄉鎮、社區進行志愿服務活動,共開展服務50余次,受眾15000余人次。
2022年10月至今,面向全市機關、企事業單位招募537名高校學生參加“返家鄉”社會實踐活動,累計開展活動210余場(次),服務群眾近10余萬人(次)。
三、案例簡評
個舊市圍繞“優化青年發展”為中心,持續深化“返家鄉”社會實踐項目,制定制度機制、創新活動形式、豐富活動載體,引導個舊大學生參與實踐,立足實踐崗位,以青年志愿服務常態化為目標,展示青春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