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下旬,一篇名為《露營地倒閉潮,和春天一起來臨》的文章在朋友圈瘋狂刷屏。看完這篇文章我很生氣,因為但凡作者真正采訪幾個頭部品牌,都不至于得出如此極端的結論。
該文章的任務是虛構的,公司是虛構的。作者只是去了一個小營地,變出了一片典型的以“非虛構”手法虛構的內容,然后就得出了一個結論:這個行業不行了。
以上這段文字出自《露營經濟:營地的未來》一書,作者井涼曾先后體驗過50多個營地,100多個酒店、民宿,訪談過500多位營地、文旅創始人。2021年,井涼還和搭檔鹿鳴一起創辦了面向露營創業者的商業機構營地會,皆在為所有從業者提供一個交流、學習的平臺。
《露營經濟:營地的未來》
事實上,關于“露營地倒閉潮”的說法在2022年年末就已經出現了。當時不少營地因為疫情原因無法獲取穩定客源,便選擇了歇業或停業。到了2023年年初,隨著露營市場歸于穩定,營地賽道又迎來了一波新的洗牌,許多主理人都選擇關掉了自己營地另謀出路。
自2021年開始,露營憑借著社交媒體上的持續發酵層層破圈,消費端需求的不斷增長使得餐飲服務、戶外俱樂部及土地管理方一時間紛紛投入露營產業競爭中,所謂“圈塊地立個牌就能開營地”在現在看來不過是一種戲謔,但在當時卻是真實存在的。根據國家統計局、天眼查、企查查的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露營地服務相關企業新增注冊量為23,215家,2022年更是高達35,348家。而在2019年,全國露營地服務相關企業新增注冊量則僅為5000家。
圖片來源:pexels
如此龐大的增長背后,是整個露營行業非正常的快速發展,當2023年整個產業進入沉淀和調整期之后,由那些運營不善的營地引領的“倒閉潮”便自然而然地開始出現了。這樣看來,“倒閉潮”一說從客觀來講并不是空穴來風,但“這個行業不行了”的說法多少顯得有些以偏概全了。
2024年1月9日~10日,由營地會發起的第一屆露營創業者峰會在浙江省桐鄉市濮院時尚古鎮召開,2天1夜的時間里由16位頭部露營大咖進行1140分鐘高質量內容分享,累計400+位露營行業、文旅行業創始人和高管參與,圍繞露營經濟的答案與方向展開全方位討論。
2024年第一屆露營創業者行業峰會
前不久,在第一屆露營創業者峰會結束之后,一帳也聯系到了營地會的主理人井涼,邀他一起聊了聊當下中國的露營地市場現狀究竟如何,以及那些擺在營地主理人面前的挑戰。
營地生意究竟是小是大
關于“營地是不是一門好生意”這個問題,在2021年~2022年的互聯網上引發起了激烈的討論。一方認為,在露營熱潮下,營地的吸金能力有目共睹,短時間回本甚至賺個盆滿缽滿并不困難。如果你曾關注過相關資訊,那一定也被大數據推過“開營地3個月回本”“半年回本”之類的內容。在那段時間里,這些信息似乎默認了開營地是一門很掙錢的好生意。
另一種聲音則認為,一些互聯網上的說辭過分簡化了營地運營的復雜程度,如果說前期的投入成本可以量化,那后期的運營成本就像個”無底洞“,畢竟露營也是分淡季和旺季的。
成立于2021年10月的星谷營地是星系集團旗下的第一家營地,2023年3月,星系集團及旗下營地項目以1億元估值獲近4000萬元融資,由璀璨資本領投
想要站在一個更理性客觀的角度來分析營地是不是好生意,就不得不從投入回報比來入手。通常來說,營地的投入與收益是成一定比例的,規模越大,內容越豐富,意味著得到的回報就越多。所以與其考慮開營地是不是門好生意,不如讓我們先搞清楚這究竟是一門大生意還是小生意。
對于這個問題,井涼給出了一個相對篤定的答案。“從現在看來,我認為營地其實就是個小生意。小生意就意味著它很難做大,也就是說當一個老板自己去開一家營地,他很難實現年底算賬時有大幾百萬甚至幾千萬能進入到自己口袋里,這不現實。但是如果你想通過開營地一年掙個幾十萬,這個是可實現的。”
圖片來源:pexels
在《露營經濟:營地的未來》一書中,井涼羅列了這樣一組數據:2022年,他對113家投資規模300萬元內的營地進行調研,其中年營收20萬元以下的營地占比為18%,21萬~50萬元占比23%,51萬~100萬元占比24%,201萬~300萬元占比9%,301萬元以上占比12%。也就是說2022年,投資規模300萬元以內,年營收100萬元以下的營地占到了總數的65%。
對于近幾年廣泛流傳的另一個概念——營地綜合體而言,兩三百萬的年營其實并不困難。但你要知道,營地綜合體作為一種以房車營地、教育營地、運動營地等為一體的綜合營地形式,普遍由政府或國企牽頭,投資規模動不動就是幾千萬,個體投資者很難觸及。而對于個人經營、投資規模300萬元以內的營地而言,年營收能達到200萬甚至300萬往上,則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2022年年底,戶外野奢露營品牌GoSafari宣布獲千萬元級融資,投資方為營地品牌 51Camp,本輪融資將用于品牌全國營地布局、市場運營規模擴充,以及野奢露營新模式的搭建
說到這里,我們應該可以給出這樣的結論了:營地生意究竟是大還是小?答案是大小都有,但小生意才是大多數。
那想要做好這門小生意,核心競爭力是什么呢?
差異化,差異在哪兒
“露營地倒閉潮”的熱議背后,同質化問題嚴重是被反復提及的一個論點,在相關的報道中,產品和服務的同質化導致無法滿足顧客群需求成為了許多營地失去競爭力的重要原因。與之對應的,差異化似乎理所應當地成為了營地的核心競爭力。
然而,當我們把視角放大,跳出營地圈子再去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會發現對比其他行業,營地的同質化問題好像根本不算什么。
2020年10月,大熱荒野第一家營地在三亞開業,作為國內第一批以“精致露營”為理念而出圈的品牌,大熱荒野在2021年11月連續獲兩輪千萬元融資
“同質化同樣存在于咖啡、奶茶、火鍋、酒店等行業,如果站在大行業的角度來對比的話,我認為營地的同質化沒有這么嚴重。”井涼說道,“而且營地行業的地域性非常強,北京的營地和杭州的營地即使基建內容一模一樣,也不存在競爭關系。”
在井涼看來,同質化更像是一個由信息壁壘所造成的問題,而成立營地會HUI的一個根本目的,就是打破目前國內露營行業的信息壁壘。“在我進入這個行業兩年的時間里,最大的感受就是在營地這個行業里,每一個地區都有自己的小圈子,并且這些圈子是相對封閉的。全國范圍內許多營地的經營者做得都不錯,但出于主觀或客觀原因他們沒能把自己的經驗分享出去。”
2024年第一屆露營創業者行業峰會
井涼認為,營地會最大的價值在于可以讓信息不斷地流動起來,當從業者們發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時,整個行業就會涌現出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營地這個行業本身就具備非常強的拓展和包容性,就像一個容器一樣。我之所以會寫《露營經濟:營地的未來》這本書,就是希望能有更多跨界的人進入這個行業,帶來各種新的玩法和產業模式。所以關于同質化這個問題,如果從狹義去考量的話,就會把自己弄得很焦慮。”
圖片來源:pexels
歸根結底,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市場龐大,所以營地的同質化問題本質上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然而即便如此,差異化仍然是判斷營地能否長久存活下去的重要衡量標準。但不同營地之間的差異來源并非單單是內容,更多的應該是主理人的個人審美與性格。畢竟產業模式再豐富,在內容上也難免有撞車的可能性。
關于這個論點,其實可以參考國內的各種小眾咖啡館:咖啡好不好喝固然是消費者復購的原因之一,但店鋪是否具有老板的個人色彩同樣重要。對于營地行業而言亦是如此,不同的營地主理人有不同的性格和特點,呈現出來的產品也會不一樣。
上海牛路野營的創始人唐偉已在營地行業深耕8年,井涼曾在2021年4月、2021年11月和2022年10月去過三次牛路野營,第一次是體驗,后兩次是參與品牌升級發布會
營地差異化的另一個因素在于選址,直白來說,誰能拿到更好的位置、更好的風景,這本身就是一種差異化。營地選址本身具備4個判斷依據:地理位置、自然吸引物、地緣吸引物,以及區域競品。其中,地理位置屬于前置條件,需要優先考慮,但需要根據不同營地類型進行判斷,比如精致露營地距離城市核心區最好是1.5小時車程以內,而帳篷酒店則可以延長為3.5小時以內。
自然吸引物相對更好理解,比如位于壩上的早安雄庫魯營地有草原天路;麗江的巴格圖帳篷酒店,拉開帳篷就是玉龍雪山主峰。當然,以上都屬于帳篷酒店的范疇,精致露營地在地理位置好的前提下并不需要國家級或世界級的自然吸引物,只有有山有水,有平整且面積足夠大的草坪,避免過多雜亂建筑和高壓線即可,剩下的可以依靠配套設施和內容。
麗江巴格圖帳篷酒店
地緣吸引物對于營地來說同樣重要,如果營地的內容、活動、功能無法支撐兩天一晚或三天兩晚的行程,可能就需要周邊的成熟景區或其他目的地型的地緣吸引物幫忙。
最后就是區域競品,營地附近的自然吸引物、本身的產品樣式和客單價會篩選出不同的用戶,在面對同樣用戶畫像的區域競品時,營地主理人需要想清楚消費者為什么會選擇自己。
而這,就又要饒回差異性的問題了。
營地行業的當下與未來
在前不久剛剛結束的第一屆露營創業者峰會上,井涼用這樣一段話表達了自己對于國內露營地現狀及未來的看法:“很多人說露營地已經發展到5.0、6.0版本了,但是在我心目中,營地還是兩個版本。1.0版本,是把更多用戶帶入到營地,讓用戶來體驗你所在位置的戶外生活方式是什么樣的;2.0版本,是把更多的用戶帶出營地。這個行業沒有頭部,每個品牌都有自己的基因,他們首先是發揮出自己過去的基因優勢,再進行創新。”
井涼在第一屆露營創業者行業峰會上進行分享
營地行業沒有頭部品牌,是井涼在2023年就提出過的觀點,對此,他在自己的書中給出了論據。在酒店行業里,頭部品牌有華住、亞朵、Club Med、松贊等;在民宿行業里,頭部品牌有十里芳菲、大樂之野、不是居等;在咖啡行業里,有星巴克、瑞幸、M Stand、Manner等;在奶茶行業里,有喜茶、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等……
在山野杭州富春山居營地是在山野的第5家營地,截至2023年4月,在山野合作營地已超30家
判斷成熟連鎖品牌的3個關鍵因素:單店模型成不成熟、標準化成不成熟、中臺系統成不成熟。基于這樣的標準來看的話,營地行業里還沒有一家真正意義上成熟的頭部連鎖品牌。而沒有頭部品牌,則意味著有更多機會。
圖片來源:pexels
2023年年初,“旅游放開了,沒人去露營”的說法頻出,乍一聽似乎有點道理,但轉念一想就會發現,露營這種微度假模式是一種長期剛需,畢竟對于大多數人而言,相比周末進行遠途旅行,帶著家人朋友前往距離1~2小時車程的近郊營地可能更現實一些。
那么,讓我們饒回文章開頭的話題:多個營地倒閉,代表這個行業不行了嗎?對于實體服務行業而言,倒閉其實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就像人人都知道實體餐飲不好做,但從沒有人會覺得餐飲不行了。事實上,實體服務業范疇內所謂的倒閉潮,是一種行業洗牌,而洗牌則是行業發展的必經之路。
圖片來源:pexels
關于國內露營行業的現狀,我們決定再給大家列一組2023年3月部分營地的真實營收情況:在山野,杭州徑山營地3月營收45萬元,路也空間營地營收38萬元,杭州富陽富春山居營地營收25萬元;牛路夜鶯,主打過夜帳篷+戶外餐飲+自然教育,上海營地3月營收50萬元,杭州營地營收24萬元。大熱荒野,3月營收同比增長35%;三亞的極玩地球天涯營地,3月營收50萬元;廣州的北跡露營,3月營收83萬元,過夜入住人數747人,總接待人數3747人;北京的營地品牌天開自然農舍,在4月1日和4月2日做了一場游園會,門票180元/人,現場來了3000多人。
這些數據雖然不是最新的,但那段時間正好是“露營地倒閉潮”最被熱議的時候,所以也具有一定代表性。類似的數據在《露營經濟:營地的未來》一書中還有許多,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感興趣的帳友可以在文章末尾的小程序鏈接中自行加購。
最后,不妨讓我們回到文章開頭提到的“倒閉潮”問題。對于任何行業而言,良幣驅逐劣幣都是自然規律,被消費者認可的營地不斷發展,缺乏創新、運營能力的營地被市場淘汰,行業才會不斷向上發展。有朝一日,如果好的營地品牌無法淘汰低端營地品牌,行業內部不存在競爭,大家看似歲月靜好實則原地踏步,那最終倒霉的就只有消費者。當消費者的差評開始反噬行業時,一切也許就為時過晚了。
?我們采訪了剛剛從日本參加展會回來的國產品牌們
?進軍戶外的安踏可以繼續“甲行天下”嗎?
?《國產沖鋒衣買什么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