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佳節(jié)
春節(jié),俗稱“年節(jié)”,傳統(tǒng)名稱還有新年、大年、新歲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佳節(jié)。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xí)俗,南北迥異,各具特色。新春賀歲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布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展開,內(nèi)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凝聚著中華文明的傳統(tǒng)文化精華。
傳統(tǒng)年俗多是具有儀式感的活動,比如,辦年貨、掃塵、貼春聯(lián)、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燃放煙花爆竹、逛廟會、賞花燈等等,這些習(xí)俗活動是節(jié)日元素的重要內(nèi)容,承載著多彩的節(jié)日文化內(nèi)涵。
節(jié)期習(xí)俗
正月初一
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
從正月初一開始便進入迎接新禧、祭祀神靈、祈求豐年主題。元日子時交年時刻,鞭炮齊響、煙花照天、辭舊歲、迎新年等等各種慶賀新春活動達于高潮。春節(jié)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送舊迎新。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正月初一拜歲,迎新歲。早上各家焚香致禮,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給尊長道賀新年,繼而同族親友互致祝賀。多地方有正月初一早上吃素的習(xí)俗。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恭祝新年大吉大利。
拜歲
拜歲,是古老的年俗活動之一。在歲首早上迎新歲,奉祀齋菜拜祭“歲神”。“歲”又名為“攝提”、“太歲”,為上古紀元星名,也是民間信仰的神靈。歲以六十甲子的干支紀年法為運轉(zhuǎn)周期,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歲神當值,在當年當值的太歲謂之“值年太歲”,是一歲之主宰,掌管當年人間的吉兇禍福。如《三命通會》中所講:“夫太歲者,乃一歲之主宰,諸神之領(lǐng)袖”。拜歲是歷史最悠久的過年傳統(tǒng)風俗,這古俗如今在廣東,尤其在吳川一帶仍盛行。在新年初一辭舊迎新之際,迎新歲、拜祭歲神、接福,這一傳統(tǒng)習(xí)俗自古以來代代相傳。
開門炮仗
春節(jié)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后,碎紅滿地,燦若云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開門爆竹”一說古已有之。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
齋日
早晨拜神,放炮仗。初一的上午用齋菜拜祭太歲神,早飯必須吃齋,用粉絲、腐竹、發(fā)菜、冬菇等,這一年該吃的素菜都在這一早吃完,往后便可以大魚大肉。
聚財
俗傳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霉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許多地方還保存這一習(xí)俗,大年夜掃除干凈,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備一大桶,以盛廢水,當日不外潑。
正月初二
開年(開齋日)
春節(jié)習(xí)俗活動
照傳統(tǒng)說法,除夕辭舊,大年初一迎新,初一迎新要吃齋,初二解除齋解等禁忌,是嶄新的開始,俗稱“開年”。開年習(xí)俗是要吃“開年飯”。這餐飯一般備發(fā)菜、生菜、魚等,意在取其生財利路之意。現(xiàn)代人也有將開年飯擺到酒樓吃。一些郊區(qū)農(nóng)村還保留著“放生”的習(xí)俗,買活鯉魚,用紅紙蓋上魚眼,拜神之后到河塘放生。
姑爺節(jié)
正月初二是傳統(tǒng)的姑爺節(jié),姑爺們要紛紛去給岳父、岳母拜年。這天出嫁的女兒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利是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飯。潮汕人將初二姑爺回岳父母家吃飯稱為“食日晝”,就是吃午飯的意思,姑爺和女兒必須在晚飯之前回到自己的家(某些地區(qū)由于路途的原因可能會住下并吃晚飯)。
拜年
拜年,即是新年期間走訪親朋好友互賀新年的一種方式,拜年是春節(jié)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人們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fā)財、恭喜、過年好等話。拜年的意義所在是親朋好友之間走訪聯(lián)絡(luò)感情、互賀新年,表達對親朋好友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愿。
正月初三
燒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jié)時的松柏枝及節(jié)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赤口
古時在中國南方民間,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一般是用約長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話。總之,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fā)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zāi)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古時在香港,人們普遍大年初三不拜年,因正月初三是“赤口”,又稱“赤狗日”。赤狗是熛怒之神,是古代讖緯家所謂五帝之一,即南方之神,司夏天。俗以為是日赤熛怒下兄,遇之則不吉,故此,“小年朝”例應(yīng)祀祖祭神。
小年朝
年初三又稱“小年朝”,有祀祖祭神的習(xí)俗。大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fā)生口角爭執(zhí),親朋好友之間不可互相走動拜訪,還有大年初一至初三不動刀或剪刀的習(xí)俗。小年朝:古載,初三日,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同。
正月初四
羊日
《歲占》中說:正月初四是女媧造羊的日子,故稱“羊日”。在這一天里,人們不能殺羊,如果天氣好,則意味著這一年里,羊會養(yǎng)得很好,養(yǎng)羊的人家會有個好收成。在老皇歷中占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
正月初五
南方部分地區(qū)在正月初五迎財神。民間傳說,財神即五路神。所謂五路,指東西南北中,意為出門五路,皆可得財。
春節(jié)美食
清代顧祿《清嘉錄》云:“正月初五日,為路頭神誕辰。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爭先為利市,必早起迎之,謂之接路頭。”又說:“今之路頭,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謂五路,當是東西南北中耳。”上海舊歷年有搶路頭的習(xí)俗。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祭財神”。
五祀即迎戶神、灶神、土神、門神、行神,所謂“路頭”,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fā)財致富。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正月初四24點后),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fā)財?shù)南M肛斏駹斈馨呀疸y財寶帶來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發(fā)大富。
路頭神
路頭神
五路神又稱路頭神,是吳地所信奉的一位財神。俗以四日為他的生日,祭曬迎接,頗為壯觀。
俗以為接路頭,越早越好,據(jù)說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別靈驗,因此叫“搶路頭”。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搶路頭”了,且相沿成俗。至于人們在元月初五祭拜路頭神,并以此日為其生日,乃五路神中之“五”與初五之“五”牽連之故。接五路須主人帶上香燭分別到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的財神堂去請接,每接來一路財神,就在門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計依次向財神禮拜,拜后將原供桌上的馬幛火化,表示恭送財神。儀式才算是結(jié)束了。
開市
舊俗春節(jié)期間大小店鋪從大年初一起關(guān)門,而在正月初五開市。俗以正月初五為財神圣日,認為選擇這一天開市必將招財進寶。
正月初六
送窮鬼
農(nóng)歷正月初六又稱馬日,在這一天要送窮,是漢族民間一種很有特色的歲時風俗。在中國各地還有自己的送窮辦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窮鬼。反映了古代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tǒng)心理。 漢代東方朔《歲占》收錄的古俗認為,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中國民間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chuàng)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挹肥
自進入正月以來,一直到初五皆不能打掃,廁所中的糞便累積,于是這一天做一大掃除,并祭拜廁所神明,將平日污穢的廁所清掃干凈。所以稱為“挹肥”(但現(xiàn)今之人家多使用新式的衛(wèi)浴設(shè)備,故已無此俗)。
開市大吉
大年初六,商店酒樓才正式開張營業(yè),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亞于除夕的境況。正月初六,在舊時是大小商家“開市”的日子,門板要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大紅對聯(lián)。營業(yè)前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正月初七
人日
人日亦稱“人勝節(jié)”、“人慶節(jié)”、“人口日”、“人七日”等。傳說女媧初創(chuàng)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生日。在文字記載上,漢朝開始便有人日節(jié)俗,魏晉后開始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xí)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從晉朝開始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fā)上。
撈魚生
南方一些地區(qū),人們有在人日節(jié)“撈魚生”的習(xí)俗。
踏磧
在西南地區(qū),人們會結(jié)伴郊游。《荊州圖經(jīng)記》:(奉節(jié))夔府人重諸葛武侯,以人日傾城出八陣磧上,謂之“踏磧游”,婦人拾小石之可穿者,系于釵頭,以為一歲之瑞。
正月初八
開工日、谷日、年例、游神賽會
派利是
年初八是開工日,派發(fā)開工利是,是廣東老板過年后第一天上班首要做的事。“利是”亦有寫作“利市”或“利事”。派利是,利是利是,寓意著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紅大紫。“利市”一詞古已有之,早在《易經(jīng)》中便有記載,帶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諺考》亦提及“為了吉兆,要向主家討個利市”的說法,由此可見,利市亦有好運的意義。
根據(jù)《易雜注》所載:“營商利市,營達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于做任何事情的意思。
年例
年例,古老傳統(tǒng)賀歲方式之一。年例文化源遠流長,有歷史,乏記載。所謂年例,即“溯古例今、年年有例”,是指每年定期(主要集中在新年期間)舉辦的群體大型祭祀活動。年例禮俗以敬神、游神、擺宗臺(做醮亦稱擺醮)、祭禮為核心,并伴以各種民俗文化表演節(jié)目和宴請親朋好友,而開展的群體性祭祀活動;主旨是酬謝天地神祖恩德,驅(qū)邪祛疫,祈禱風調(diào)雨順、百業(yè)興旺、國泰民安。
順星、谷日
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制小燈燃而祭之,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祭祀用兩張神碼,第一張印著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張是“本命延年壽星君”。二張前后撂在一起,夾在神紙夾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黃昏后,以北斗為目標祭祀。祭祀后,待殘燈將滅,將神碼、香根與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傳說初八是谷子的生日。這天天陰則年歉,天氣晴朗則主這一年稻谷豐收。
正月初九
天公生
正月初九這天,在中國南方的東南沿海一帶,尤其是閩南地區(qū),有一個特別盛行且隆重的民間習(xí)俗,這就是“拜天公”,是我國民間傳統(tǒng)習(xí)俗之一。古人認為九是最大的陽數(shù),古人以天為陽,以地為陰,所以用“九”來代表天。
據(jù)明代人王逵在所著的《蠡海集》記載:“神明降誕,以義起者也。玉帝生于正月初九日者,陽數(shù)始于一,而極于九,原始要終也。”明代人黃道周的《月令明義》也記載說:“正月初一日,天神地祇朝三清玉帝;初九日,玉皇大帝圣誕。”在古代人觀念中,“天”是宇宙萬物的主宰,也是萬物生長化育的本源,所以不可不敬天畏命,順天行道。而玉皇大帝是主宰天界最高的神,他代表著至高無上的“天”,也就是老百姓世代口中所稱的“老天爺”,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們的祖先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正月初九這天,人們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慶典來慶賀玉皇大帝的生日。許多地區(qū)的人們在這一天都要望空叩拜,舉行最隆重的祭祀儀式。以三牲、水果拜祭玉皇大帝的生日,求天公賜福,希望來年風調(diào)雨順,有好收成。在各地祭拜天公習(xí)俗中,以福建閩南地區(qū)最為隆重。閩南人民把正月初九當做一年中最為重要的日子之一。
正月初十
開燈、燈酒宴
開燈酒會
正月初十,南方部分地區(qū)有開燈的習(xí)俗,設(shè)開燈酒宴。該日,男孩之父必購八角紙燈一盞,懸掛在祠堂或廟堂正中央,以求讓祖先認識自己的子孫而加以蔭佑,或請神明進行保護。燈酒會的習(xí)俗包括開燈、投燈、飲燈酒等一系列習(xí)俗活動。
石不動
河南風俗這一日家家向石頭焚香致敬。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動,甚至設(shè)祭享祀石頭,恐傷莊稼。也稱“石不動”“十不動”。在山東鄆城等地有抬石頭神之舉。初九夜,人們將一瓦罐凍結(jié)在一塊平滑的大石頭上,由十個小伙子或十個小姑娘輪流抬著瓦罐走。石頭不落地則預(yù)示當年豐收。石頭生日:在這天是石頭的生日,所有石制品都不可使用。
賀老鼠嫁女
舊時民間俗信。在正月舉行的祀鼠活動,亦稱“老鼠嫁女”、“老鼠娶親”。具體日期因地而異,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區(qū)是正月初十。山西平遙縣初十日將面餅置墻根,名曰“賀老鼠嫁女”。湖南寧遠則以十七日為“老鼠嫁女”這一日忌開啟箱柜,怕驚動老鼠。還有的地區(qū)于老鼠娶婦日很早就上床睡覺,也不為驚擾老鼠,俗謂你擾它一天,它擾你一年。
正月十一
子婿日
民歌中有“十一請子婿”的說法,即正月十一是“子婿日”,岳父們在這一天宴請子婿。相傳,這是因為初九慶祝“天公生”的食物到初十還吃不完,所以,就在十一這天用來請子婿吃飯,娘家也不必再因此破費了。
正月十二
十二搭燈棚、做齋頭、做醮、標炮
做齋頭、標炮
正月十二,搭燈棚,做醮,做齋頭,標炮。“做齋頭”禮儀復(fù)雜,當天早上要從廟里請神回家,并安坐大堂之上,供奉糖果香火;“做齋頭”機會難得,是榮耀之事,因為人們普遍認“做齋頭”可得到神的厚愛,會帶來好運,來年會發(fā)財勝手,心想事成,因而都隆重而為之;“做齋頭”一般都擺齋頭酒。
從即日起人們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jié),選購燈籠,搭蓋燈棚。有童謠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三
舞獅、飄色、游神、廟會
正月十三、十四,舞獅、飄色、游神、廟會。也有傳說正月十三是“燈頭生日”, 民間在這一天要在廚灶下點燈,稱為“點灶燈”,舊時從正月十三開始上燈,正月十八落燈。
正月十四
試花燈、游神、廟會、送蠐蟆
這天的中國民俗活動有喝亮眼湯,試花燈,食糟羹,拜臨水娘娘等。農(nóng)歷正月十四,四川蓬溪縣有“送蠐蟆”傳統(tǒng)民俗活動,參與活動的人員不僅能吃到正宗農(nóng)家“壩壩宴”,還能手持竹制燈籠登山,燃放煙花并“送蠐蟆”,迎接農(nóng)歷新年的好運和良好祝愿。
正月十五
賞燈、游神、游燈、押舟、放煙花
元宵燈會
正月十五,又稱元宵節(jié)、燈節(jié),習(xí)俗活動主要有賞燈、游燈、押舟、放煙花、鬧元宵等。元宵節(jié)的節(jié)俗非常有特色,賞燈與放煙花也是元宵主要習(xí)俗之一。因歷代這一節(jié)日有觀燈習(xí)俗,故又稱燈節(jié)。
燈會
元宵節(jié)習(xí)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xí)俗為主。比如唐《兩京新記》云:“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燈,光若晝?nèi)铡!?/p>
每到正月,自貢燈會就成為南方最上相、最具有想象力的“跨年活動”。這一習(xí)俗起源于唐宋時期,當時的人們?nèi)紵簟①p燈,是過年時重要的節(jié)俗。四川舊為蜀地, 燈會、燈節(jié)起源較早。清中期開始, 因鹽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 地域性民俗燈節(jié)活動逐漸興盛。
廟會
逛廟會是傳統(tǒng)民俗活動之一。廣府廟會與北京地壇廟會并稱中國兩大廟會。涵蓋木偶薈萃、中華絕活、武林大會、元宵燈會等主題活動,包含了祈福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商貿(mào)休閑文化等豐富的內(nèi)容。
穿令
穿令,又稱穿令箭,是新年元宵節(jié)期間,廣東一些村社游神巡游表演的一項傳統(tǒng)民俗絕技。穿令習(xí)俗是儺俗、崇龍俗等相結(jié)合的產(chǎn)物。穿令時所用的“令箸”還可作為“龍須”的象征物,從而包含了祭龍內(nèi)容。穿令習(xí)俗兼具儺俗與龍崇拜等特征,是農(nóng)耕文明、海洋文明長期碰撞的產(chǎn)物。
吃湯圓
正月十五吃湯圓,“湯圓”亦稱“元宵”。湯圓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jié)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湯圓也寓意團團圓圓。
演社火
在北方一些地方,正月十五還要幾個村子聚集在一起演社火。社火里包括踩高蹺、跳鐘馗、花車等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