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發于《現代電影技術》2024年第1期
專家點評
《創新升級背景下全球電影科技發展與思考啟示——記2023年度SMPTE媒體技術峰會》一文,值得高度重視和認真分析。眾所周知,電影工業乃至整個大視聽行業,都在面臨超高清技術、沉浸式體驗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前所未有的影響。無論是視聽品質還是體驗方式,無論是生產流程還是產業結構,無論是產業鏈的前端還是后端,無論是產品還是作品,未來5到10年都可能出現我們可以想象和難以想象的變化。未雨綢繆也罷,保持同步也好,通過全球性的技術展會了解電影和視聽技術的發展趨勢、進程和成果,必然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本文用實地觀察和考察的詳盡信息,系統闡釋了當前電影技術和運用的最新發展,對于我們了解電影技術的升級、預判電影工業的未來、謀劃電影產業的變革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如何超越本位主義和小電影產業的格局限制,如何借助于大信息產業的整體變革,如何借助產業和市場的資源效率力量,如何保持與全球科技的良性互動,既要爭取自主創新的話語地位,又要適應全球分工的世界大勢,最終建立自主、開放、健康、有序、安全、高效的中國電影現代化工業技術體系,將是本文帶給讀者更深層次的思考與啟示。
——尹鴻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
作 者 簡 介
張 偉
正高級工程師,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中央宣傳部電影技術質量檢測所)黨委書記、所長。
正高級工程師,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中央宣傳部電影技術質量檢測所)總工程師。
劉 達
王 萃
高級工程師,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中央宣傳部電影技術質量檢測所)高新技術研究處副處長。
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中央宣傳部電影技術質量檢測所)高新技術研究處工程師。
張 雪
董強國
工程師,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中央宣傳部電影技術質量檢測所)檢測認證南方中心副主任。
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中央宣傳部電影技術質量檢測所)標準研究處高級工程師。
張 鑫
摘要
本文結合對2023年度SMPTE媒體技術峰會國內外影視科技創新成果的研究分析,總結提煉出全球電影科技發展與應用的新進展新特點新趨勢,在此基礎上,統籌我國電影科技發展特點與應用需求,提出推進電影行業提質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思考與啟示。
關鍵詞
電影科技;SMPTE媒體技術峰會;人工智能;虛擬攝制;沉浸式體驗;高新技術格式電影
1引言
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和智能科學技術的有力驅動下,在元宇宙豐富內涵和學科產業行業交叉融合趨勢持續影響下,電影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的復雜性、系統性、協同性顯著增強。在此背景下,全球電影行業積極發展與應用新興視聽、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攝制、沉浸式體驗等技術,并在行業國際會議上發布展示相關研究成果,為全球電影行業的信息化建設和智能化升級提供交流研討平臺。
美國電影電視工程師協會(SMPTE)在國際影視前沿技術研究和標準制定領域占據重要地位,多年來持續推進前沿熱點技術在影視行業的發展與應用,并通過年度媒體技術峰會發布熱點技術最新進展,分析預測技術演進趨勢和產業發展需求,該年度媒體技術峰會被譽為全球影視行業的技術風向標。
2023年度SMPTE媒體技術峰會的主題為“創新 學習 協作 聯網(Innovation, Learning, Collaboration and Networking)”,由技術講座和技術展會組成。技術講座涉及4K/高動態范圍(HDR)/廣色域(WCG)、沉浸式音頻、虛擬攝制、人工智能、視頻流媒體、內容分發、遠程協作等影視行業熱點技術,來自全球多個國家的研究人員分享了技術創新與解決方案。技術展會共有約60家技術廠商參展,覆蓋電影技術、廣播電視技術、行業組織等展臺,吸引了眾多參會人員參觀交流,并設有前沿技術展示區,多家展商通過技術演講方式深入闡述其技術解決方案。
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中央宣傳部電影技術質量檢測所)通過深度參與本次SMPTE媒體技術峰會的技術講座和技術展會,對當前全球電影科技發展與應用的新進展新特點新趨勢進行了細致研究和總結提煉,并在此基礎上對推動我國電影科技提質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思考與啟示。
2全球電影科技發展與應用的新進展新特點新趨勢
2.1 我國自主LED電影放映技術與系統在美成功展示,引發熱烈積極反響
2023年度SMPTE媒體技術峰會期間,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中央宣傳部電影技術質量檢測所)與深圳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設立聯合展臺,現場展示我國自研LED電影放映系統,并在展會現場做《LED電影放映技術的中國方案》技術演講,闡述了LED電影放映系統組成、技術特點以及中國在LED技術研發與制造領域的完整鏈條和深厚積淀,剖析了LED電影放映的技術難點及其中國解決方案,向全球人士展示了中國在LED電影放映領域的核心技術、質量標準和成本優勢,同時發出與世界攜手共建優質影院體驗的邀請。
在高新技術格式電影放映與高品質觀影體驗需求持續提升的背景下,我國的國家級電影科研機構與知名設備制造商深度參與國際電影技術盛會,展示中國技術與方案,傳遞中國聲音,是新時代新征程我國推進電影科技自立自強、提升自主產品海外傳播力影響力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國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國際前沿科技接軌的關鍵舉措。
2.2 人工智能應用持續深化細化,未來將與人類工作共生共進
近年來人工智能(AI)技術在現代影視行業的發展與應用不斷深化,2021年聚焦數字人智能交互、AI與VR/AR融合應用、機器學習服務圖像修復;2022年聚焦深度卷積網絡服務視頻壓縮、機器學習服務圖像/視頻壓縮增強和重新格式化、機器學習服務語義檢索;2023年相關技術成果更多側重于AI應用細分,以及AI與人類工作的共生關系。
2.2.1 機器學習技術服務媒體數據的智能存儲與管理
當前數據存儲和管理涉及諸多應用難點,包括人工標簽不準確、系統流程自動化水平不高、成本高昂、管理復雜度高等,應用機器學習技術后,可通過圖像識別技術在元數據中自動標記媒體文件中的場景、人物、情感,而無需任何手動生成、管理或遷移元數據,從而實現現有媒資管理系統的智能化升級,進而快速檢索媒體庫中特定內容。
機器學習在媒體存儲中的關鍵應用包括:通過物體和面部識別技術掃描內容庫,識別和標記特定對象;通過音視頻轉錄將口語轉換為文本,不僅有助于內容搜索,并可創建字幕;利用智能翻譯自動將音視頻內容翻譯成多種語言,開拓新市場和新受眾;智能分析原始鏡頭,識別關鍵場景,實現自動視頻編輯;分析觀看模式、偏好和行為,提供個性化內容推薦;智能修復歷史媒資。隨著媒體庫增大,內容存儲需求持續增長,機器學習算法可預測基于內容創建趨勢的存儲需求,確保最佳資源利用率,還可用于媒資系統威脅檢測,及時識別緩解異常,并預判潛在硬件故障,方便及時備份,保護內容完整性。
2.2.2 人類創意仍是電影制作核心,AI技術發揮重要輔助作用
大語言模型(LLM)、自動語音識別(ASR)模型、語義嵌入模型和卷積遞歸神經網絡(CRNN)等在媒資管理、視頻編輯、音頻制作和音樂創作等領域具有重要輔助作用。影視后期制作公司已將生成式AI技術用于生成模型、圖像、動畫、聲音等,并在多部影片中成功應用無標記點動作捕捉、人臉替換、人物面部增齡/減齡等。
人工智能(AI)在影視制作領域中的作用可歸為輔助創意和代替重復性勞動兩大類。一方面,在進行形象、場景設計等創意工作時,AI技術能夠有效提供靈感建議,創意人員在合適的AI生成結果上進一步調整優化即可;AI生成技術能夠將原本只能通過語言或文字描述的內容轉變為可視化的圖像或聲音,極大提高溝通效率。另一方面,針對3D建模、動畫等勞動密集型任務,AI技術能夠顯著節省人工勞動和時間,這對于電影視效行業尤為關鍵。
經過多年探索應用,好萊塢電影制作行業對AI技術的共識在于,人類仍是電影的核心,即使使用AI技術完成的特效畫面,背后也是真人表演和思想創意。音視頻制作是一個復雜過程,充滿必要但單調的任務,包括標記內容、手動組織媒體文件、視覺匹配內容、查看音頻、根據特定標準應用特定樣式等,AI的意義在于將制作人員從繁瑣的基礎工作中解放出來,使此類任務實現自動化,確保效率和準確性。完全使用AI技術生成、沒有人工干預的作品雖然存在,但目前尚處于實驗階段,未來一個時期,AI技術將與人類工作共生共進。
2.3 LED影視虛擬攝制向傳輸IP化、渲染彈性化、視效高品質發展演進
近年來LED影視虛擬攝制相關研究與應用持續深化,發展初期行業關心的是其定義和技術流程,包括多機位拍攝、渲染引擎、色彩管理等,其后關注如何解決實際應用中的技術難點,2023年開始引入SMPTE ST 2110系列標準,并持續探索虛擬攝制中摩爾紋、拍攝同步等問題,以通過多種技術手段來提升虛擬攝制的質量和靈活性。
2.3.1 基于SMPTE ST 2110傳輸標準的LED影視虛擬攝制解決方案推動虛擬攝制向傳輸IP化和渲染彈性化發展
隨著網絡設備能力和容量提升,采用以太網傳輸交換無壓縮視頻、音頻和元數據成為可能。SMPTE于2017年開始基于實時傳輸協議(RTP)制定SMPTE ST 2110系列標準,以提供精確的時序模型、流量控制和基于幀的數據交換,實現獨立視頻、音頻和輔助數據實時同步傳輸,旨在取代長期用于電視臺、戶外廣播和全球視頻網絡互連的串行數字接口(SDI)/高清多媒體接口(HDMI)等音視頻傳輸方式。該系列標準自建立以來持續升級完善,目前包括9項有效標準和3個推薦實踐,涵蓋傳輸協議、時序模型、壓縮/無壓縮視頻、無壓縮音頻、輔助數據(字幕)等規范與定義。ST 2110系列標準在廣播影視領域得到廣泛關注與推廣應用,逐漸成為廣播影視IP化進程中的主流技術標準。LED影視虛擬攝制涉及多系統間高質量畫面實時傳輸,與ST 2110系列標準高度契合。
在當前解決方案中,無論是單GPU還是多GPU方案,整套系統為基于SDI、以太網、HDMI等多種接口和多種技術的混合網絡。每個渲染節點所渲染的內容按照LED屏幕區域劃分,渲染節點可能會同時渲染一部分內視錐和一部分外視錐,如為雙GPU方案,則一個GPU負責渲染內視錐,另一個負責渲染外視錐與圖像合成。而在ST 2110標準架構下,渲染節點轉為IP組網,通過一臺支持ST 2110標準的交換機實現所有渲染內容的同步、傳輸與交換,并在未來計劃實現從攝影機到LED屏幕的全IP化。通過觀看現場演示、標準解析與技術理論分析,與當前解決方案相比,基于ST 2110標準的解決方案有以下優點:渲染節點拓撲結構可靈活改變,組網靈活;可實現單臺渲染節點獨立渲染內視錐或外視錐,資源利用率更高;可按需便捷增減內/外視錐渲染節點,靈活調整渲染精度,以實現渲染彈性化;渲染節點間內容同步基于通用標準實現,性能更穩定;采用網線或光纖傳輸距離遠超SDI/HDMI,讓異地遠程跨域協同開展虛擬攝制成為可能。
2.3.2 摩爾紋與拍攝同步的新進展推動虛擬攝制向視效高品質發展
在LED虛擬攝制中,使用數字攝影機對LED屏進行拍攝時,如果攝影機感光元件像素空間頻率與影像條紋空間頻率接近,當兩個呈柵格狀的像素點陣重合時,柵格明暗部分相互交錯重疊產生不規則紋狀圖案,即摩爾紋。因出現摩爾紋的畫面難以通過后期制作去除,嚴重影響成像質量,目前可通過使用點間距更小的LED屏,或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拍攝距離、焦點、光圈等規避摩爾紋的出現。
國外已從攝影機內部結構與光學成像原理出發,探索解決摩爾紋的新方案。根據摩爾紋和攝影機CMOS成像器件空間頻域特性,針對摩爾紋多分量高頻特點,因具有紅、綠、藍3個圖像傳感器的攝影機三原色具有相同的采樣率,可為攝影機增加光學低通濾波器,犧牲圖像部分銳度來減少重影出現,以更大程度避免摩爾紋。此外,目前LED屏與攝影機的同步由外置第三方設備控制,隨著“Ghost Frame”等應用出現,LED屏顯示幀率越來越高,相關研究成果提出在攝影機內部增加延時電路以自由控制曝光時間,從而實現與LED屏刷新同步。
2.4 高新技術格式電影有力支撐音視頻產業鏈技術升級
高新技術格式電影是綜合應用4K、3D、高幀率(HFR)、高動態范圍(HDR)、廣色域(WCG)、沉浸式聲音(Immersive Sound)等新興技術格式的電影,HDR、WCG下的色彩管理和沉浸式聲音相關技術成為當前影視行業的創新前沿。
2.4.1 高動態范圍(HDR)技術在電影行業的發展與應用
高動態范圍(HDR)能夠再現具有真實世界亮度分布的近似動態范圍、更廣泛色譜以及圖像中更強烈空間深度的場景,HDR技術和產品化研究已成為行業關注熱點。針對HDR制作流程中動態元數據通用技術、SDR/HDR轉換技術、HDR圖像質量評價方法實際應用中的問題,InterDigital技術人員提出針對SDR/HDR轉換流程的技術創新,采用基于動態元數據的通用解決方案,杜比實驗室和奈飛的研究團隊提出一種用于設計和鑒定專業HDR?WCG視頻質量的主客觀評價數據集,可用于對視頻圖像多項指標的測試。
經過多年發展,HDR主流標準制式有HLG、HDR10、HDR10+、Dolby Vision、HDR Vivid等。HDR是一個覆蓋從拍攝到顯示的端到端生態系統,目前HDR各項標準和制式并存,兼容性差,因此動態元數據通用解決方案尤為重要。當前運用HDR技術制作的片源少,4K/8K HDR片源供給不足,基于AI的圖像超分辨率重建技術成為研究與應用熱點。LED放映系統為HDR技術在電影行業應用提供了終端顯示載體,2023年DCI發布HDR數字電影技術規范,對放映終端性能進行規定,確保放映終端技術指標的一致性,HDR內容制作則無需考慮終端設備兼容性。
2.4.2 廣色域(WCG)下的電影色彩管理
色彩管理技術是運用軟硬件結合方法,在生產系統中自動統一地管理和調整顏色,以保證在整個過程中顏色的一致性,其以CIE色度空間為參考色彩空間,以軟件方式進行設備的色彩校準,針對不同設備進行顏色傳遞以獲得最佳色彩匹配。隨著HDR、虛擬攝制、廣色域技術的發展,衍生出不同色域的應用場景,給調色師和色彩管理技術帶來了很大挑戰。
對此,行業研究機構提出使用色域偏移測量技術,從CIE圖表中獲得有用數據,幫助色彩科學家快速確定顏色與感興趣色域的距離;背景亮度對色彩亮度感知的影響;虛擬制作流程中從初始資產生產到LED背景墻顯示色彩管理的重要性和使用分類觀察器減少廣色域顯示器同色異譜現象等內容。電影拍攝、制作和顯示各個環節應確保設備間的色彩一致性,在數字電影內容生產和還原環節均需對顯示設備進行校色,因各個環節所使用顯示設備不盡相同,設備間易產生同譜異色現象,在廣色域條件下尤為明顯。為確保各顯示環節的色彩一致性,不同應用場景和顯示終端下的色彩管理技術成為重要研究方向。
2.4.3 電影沉浸式聲音(Immersive Sound)技術發展與應用
近百年來,電影聲音重放技術經歷了單聲道、立體聲、環繞聲和沉浸聲4個階段的發展,首部上映的單聲道電影是1927年好萊塢劇情片《爵士歌王》,1992年《蝙蝠歸來》首次引入5.1環繞聲,2010年迪士尼推出首部7.1影片《玩具總動員3》,2012年電影《勇敢傳說》首次采用沉浸聲,這幾次聲音的變革都是圍繞聲音如何在空間里精準定位展開,沉浸式音頻技術這種靈活定位方式將是未來很長一段時期的發展方向。
目前國際研究領域提出了一種自動記錄和處理聲音的方法,通過捕捉并記錄原始聲源在三維空間中的位置,用于沉浸式音頻的聲場還原,進而為電影沉浸式聲音錄制、后期制作和展示創建新的工作流程。通過記錄空間中的對話運動信息,可簡化不同語言制作電影副本的流程,開啟一種新的創作可能性。數字電影多數場景以語言聲為主,內容表現形式多以銀幕面為主,銀幕平面內實現聲音的精準定位發聲將是下一代沉浸式音頻技術的研究熱點,這種自動記錄和處理聲音的方法,為與圖像表達相一致的精準定位發聲技術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2.5 沉浸式體驗技術迅猛發展,將引發產業深刻變革
近年來,以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混合現實(MR)等為代表的沉浸式媒體(Immersive Media)迅猛發展,將引發產業深刻變革。據預測,沉浸式媒體內容市場規模將在未來幾年內達到約1,600億美元。到2030年,沉浸式平臺的收入可能會使相關媒體行業的收益增長20%。虛實融合已成為未來創新的重要趨勢,具有賦能產業轉型升級的巨大潛力。沉浸式體驗將不斷提升,相關應用也將從個人娛樂領域擴展到企業級市場和垂直行業應用領域。然而,在影視行業應用沉浸式體驗技術依然面臨挑戰。首要挑戰是要適應新技術需求的創新敘事手法,其次是應對新技術應用和高品質沉浸式內容制作所導致的持續上升的制作成本。在制作技術方面,實時渲染、交互性和3D建模等制作方法和工具仍需進一步發展完善。此外,觀眾接受度也是一個問題,觀眾需要適應新的沉浸式體驗,同時也需要采取技術措施減少潛在的體驗不適感。
在沉浸式媒體內容制作方面,國際影視行業專家介紹了一種集成容積視頻(Volumetric Video)捕捉系統,該系統能夠提供關于物體反射和表面光場的信息,從而實現照片般逼真的重新照明效果。此外,通過新的分層體積視頻格式的引入,確保系統滿足互操作性,使其適用于不同平臺和設備。這一技術對于沉浸式體驗的推進,特別是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應用,具有重要意義。
視音頻編解碼技術對于沉浸式媒體的成功應用至關重要,因為沉浸式媒體在不同領域的廣泛應用需要高效的視頻編解碼、空間音頻編解碼以及云端編解碼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推動。國際影視行業專家分析了VP9和HEVC等視頻壓縮算法在處理資源密集型任務時的性能表現,指出了需要改進的問題和方向;探討了如何在元宇宙背景下開發更環保的視頻壓縮技術,以減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同時呼吁行業開發更高效和可持續的視頻壓縮技術,以推動沉浸式媒體技術不斷創新。在內容傳輸方面,行業探討了為實現超低延遲的云游戲和VR/XR應用程序而進行的云流媒體技術優化。其中,針對低復雜度增強視頻編碼(LCEVC)的研究值得關注,該技術允許將比特率降至非常低的水平,同時保持最小延遲。這一優化非常適用于云游戲和XR體驗,能夠在低端設備上實現高質量解碼,特別是在XR頭戴設備上呈現高分辨率內容。該技術的應用將為用戶提供更加流暢和高質量的虛擬體驗。
對于電影領域,與傳統3D電影相比,增強現實(AR)技術可提供更強烈的沉浸感,創造更加真實的感知體驗。因此,專家提出“增強維度”概念,將銀幕內容與AR眼鏡上的虛擬元素融合,為電影創作者帶來更廣闊的創作可能性。AR技術的應用擴展了影片以外的物理空間,隨著計算機生成圖像(CGI)技術不斷進步,高分辨率和逼真渲染在AR設備上變得可行,能夠為觀眾提供更為真實和深刻的視覺體驗。這種技術進步使電影制作者可以更好地實現創意愿景,同時為觀眾帶來更加引人入勝的觀影體驗。此外,5G是推動沉浸式媒體創新和推廣的重要支撐,其提供了高速率、低延遲、大容量的網絡支撐,極大提升了沉浸式媒體的質量和體驗。當前行業已開始關注如何充分利用5G網絡的連接性和邊緣計算資源,將沉浸式內容傳送至無線頭戴顯示器,以滿足雙向通信延遲需求。未來,將實現從以設備為中心到以網絡為中心的擴展現實(XR)服務范式轉變,這一演進將為用戶提供更加深刻的體驗,推動沉浸式媒體技術廣泛應用。
3思考與啟示
在中國電影“十四五”發展建設的關鍵時期,結合當前全球電影科技發展與應用趨勢,統籌我國電影科技發展特點與應用需求,針對推動我國電影行業提質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我們提出以下思考與啟示。
3.1 充分挖掘電影各細分領域智能化發展需求,加快研制電影行業垂直AI大模型,服務電影全產業鏈智能化升級
根據我國電影行業各細分領域的技術特點和對智能化水平的不同應用需求,依托行業高質量專業數據,基于國產AI通用大模型開展行業定制化改造或行業垂直大模型研制,滿足電影制作生產放映各環節的高品質智能化要求。針對智能化升級所需算力資源需求,可依托政府投入建設國產化AI大模型研制平臺,建設自有算力系統,或對接國家算力網絡體系,為AI大模型訓練和應用提供強大算力支撐。
3.2 持續推進多領域技術交叉融合,借助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提升電影產業整體效能
電影自數字化以來,涉及的技術從化學、機械、光學等領域逐漸演變為信息通信技術(ICT)全領域。作為全球技術熱點,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ICT)領域近年來集聚了大量資源、人力、市場的充分投入,其軟硬件基礎設施、開發工具平臺、高層應用等得到全面快速發展。電影行業在推進多領域技術交叉融合進程中,可通過產學研用協同創新,加快探索在部分產業環節引入通用技術、標準和軟硬件設備,形成有效行業定制解決方案,借助跨行業成熟技術推動行業技術進步,提升產業專業性、可靠性與整體效能。
3.3 深化數字電影HDR拍攝、制作、發行和放映技術研究與應用,建立完善電影行業HDR生態體系
高動態范圍(HDR)視頻與傳統視頻相比明暗對比度更高,更接近人眼對于物理世界的感受,顏色更加豐富,更貼近于人眼看到的實際生活場景,其將會成為未來主流的顯示技術。LED電影放映系統與傳統數字投影系統相比具有高亮度、高對比度、亮度和色彩均勻性好等技術優勢,能夠充分體現HDR的技術特點,為HDR在影院應用提供了放映終端載體。HDR是一個端到端生態系統,從前端拍攝到后端顯示均需滿足HDR技術要求,目前HDR在電影行業的應用尚處于探索完善階段,我國應抓住技術變革機遇,重點研究數字電影HDR拍攝、制作和放映技術,形成技術標準規范,推動相關產品技術研發,逐步建立完善電影行業HDR生態體系。
3.4 深化數字電影沉浸式音頻技術研究與應用,推動自主數字電影沉浸式音頻制作、發行和放映體系建設
沉浸式音頻技術基于“元數據+音頻對象”技術架構,這種靈活定位方式代表未來發展方向。當前,行業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音效如何在影廳三維空間內呈現,由于影片多數內容的表現形式以銀幕面為主,因此,下一步應重點研究基于“影廳三維空間+銀幕平面”的精準定位發聲技術。沉浸式音頻技術完全顛覆了傳統制作和放映技術,傳統硬件已無法滿足該技術要求。面對音頻技術變革帶來的新挑戰,國家應出臺相應鼓勵政策,引導國內企業加快提質升級,適應新技術發展需要;加快數字電影沉浸式音頻技術國產化步伐,建立完善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電影沉浸式音頻技術標準體系;打造國際領先的國產數字電影沉浸式音頻制作、發行和放映技術體系。
參考文獻
(向下滑動閱讀)
[1] Perr J. Unlocking the Value of Media Libraries With AI and ML [EB/OL].(2023?12?25)[2024?01?09].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10372552.
[2] Fayan R, Montajabi Z, Gonsalves R. Enhancing Content Creation Workflows through Automatic Speech Recognition Techniques [EB/OL].(2023?12?25)[2024?01?09].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10372580.
[3] Gonsalves R, Li K, Wilson S, et al. Efficient Media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with AI Assistants: A Multi?Domain Exploration [EB/OL].(2023?12?25)[2024?01?09].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10372562.
[4] Arango A, Therriault S, Yamashev A. Enhancements to Media Transport in ICVFX using SMPTE 2110 [EB/OL].(2023?12?25)[2024?01?09].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10372549.
[5] Weber K. Cameras and LED walls ? A challenging relationship [EB/OL].(2023?12?25)[2024?01?09].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10372559.
[6] Professional Media over Managed IP Networks: Roadmap for the 2110 Document Suite: OV 21100:2018[S/OL].(2018?12?04)[2024?01?09]. https://ieeexplore.ieee.org/stamp/stamp.jsp?tp=&arnumber=8626804.
[7] Professional Media over Managed IP Networks: System Timing and Definitions: ST 2110?10:2022[S]. 2022.
[8] Professional Media over Managed IP Networks: Uncompressed Active Video: ST 2110?20:2022[S]. 2022.
[9] Professional Media Over Managed IP Networks: PCM Digital Audio: ST 2110?30:2017[S]. 2017.
[10] Professional Media over Managed IP Networks: SMPTE ST 291?1 Ancillary Data: ST 2110?40:2023[S]. 2023.
[11] Immersive Audio Metadata: ST 2098?1:2018[S]. 2018.
[12] Immersive Audio Bitstream Specification: ST 2098?2:2018[S]. 2018.
[13] D?Cinema Immersive Audio Channels and Soundfield Groups: ST 2098?5:2018[S]. 2018.
[14] Immersive Audio Bitstream Level 0 Plug?in: SMPTE ST 2067?201:2019[S]. 2019.
[15] Immersive Audio Bitstream and PackagingConstraints: IAB Application Profile 1: RDD 57:2021[S/OL].(2021?02?25)[2024?01?09].https://ieeexplore.ieee.org/stamp/stamp.jsp?arnumber=9452728
[16] 董強國,王薇娜,陳登科,等.數字電影影廳聲學技術參數分析和檢測評估研究[J].現代電影技術, 2016(6):43?49.
[17] 董強國,王文強,周令非.專業影院用沉浸式音頻技術分析和實現方案探索[J].現代電影技術, 2020(1):10?14.
[18] 龔波,李娜,高峰,等.數字影廳放映標準技術演進與技術協調[J].現代電影技術, 2019(5):4?9.
[19] 董強國,張輝,李娜,等. 提升專業數字影院光學放映質量應用研究[J]. 現代電影技術,2018(7):4?11.
[20] 李娜,王景宇. 電影虛擬攝制應用中LED顯示屏光學技術參數分析與檢測評估研究[J]. 現代電影技術,2023(8):27?33.
[21] 喬鵬,王梅,贠有名. 用LED新技術點亮數字電影屏幕[J]. 現代電影技術,2022(8):58?62.
[22] 劉達.電影產業云化與智能化升級的時代思考[J].現代電影技術, 2022(4):4?9.
[23] 劉達.智能科技引領電影產業提質升級:思考、策略與前瞻[J].現代電影技術, 2023(11):6?13.
[24] Kao J S, Kao K. Breaking the Fourth Wall through Extended Reality[EB/OL].(2023?12?25)[2024?01?09]. 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10372547.
[25] Aracena M, Redmann B, Kang D H, et al. The evolution of delivering immersive media over 5G/Cloud [EB/OL].(2023?12?25)[2024?01?09].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10372560.
[26] Wakahara Y, Misu T, Hisatomi K. Advanced Volumetric Video Format for Enhancing Photo?realistic Lighting Reproduction [EB/OL].(2023?12?25)[2024?01?09].https://ieeexplore.ieee.org/document/10372564.
主管單位:國家電影局
主辦單位:電影技術質量檢測所
標準國際刊號:ISSN 1673-3215
國內統一刊號:CN 11-5336/TB
投稿系統:ampt.crifst.ac.cn
官方網站:www.crifst.ac.cn
期刊發行:010-6324508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