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書畫塑文于我,由心而發,皆為我文藝生命的存在形式。”吳為山說。
攝影 郭莎莎/人民畫報
吳為山,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600多件雕塑,數十部專著,千余場公共藝術展覽與學術講座,還有難以計數的書法、繪畫作品......多年來,吳為山始終致力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用符合時代審美特點的藝術語言來闡釋中華美學精神、表現中華民族形象。
近日,《人民畫報》對話吳為山,
一起走進這名當代藝術家的傳奇故事。
這個故事屬于他自己,
也屬于這個時代,屬于這個世界。
詩書傳家
“立像就是立人,立人就是立文化、立精神。”吳為山說。到目前為止,吳為山已經創作了600余件雕塑作品,其中有500多尊中國文化名人的雕塑。
1962年,吳為山出生在江蘇東臺的一個書香門第。他的伯祖父高二適是20世紀杰出的學者和書法家,父親吳耀先是一名高中語文老師。在他的記憶中,父親愛李杜、詠東坡、讀《離騷》。從他7歲開始,父親便要求他每天早晨背誦一首古詩,再去上學。
吳為山的藝術天賦自小開始展現。小學三年級時,他看到香煙盒上有一幅很美的廬山圖,便開始用水彩臨摹。十三四歲時,還經常被叫去繪制街上的巨幅宣傳畫。“我們鎮里大街上的宣傳畫都是我畫的。”吳為山說。
1983年,吳為山考取了南京師范大學美術系,主攻油畫專業。1987年畢業后留校任教。1991年,他創作了大幅油畫作品《收獲時節》,當時在業內頗有影響。就在吳為山躊躇滿志,準備在油畫領域尋求更大發展的時候,他遇到了一個改變他人生方向的機遇。1991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吳為山受邀為“當代草圣”林散之創作塑像。次年,他的第一件歷史文化名人雕塑作品林散之問世。
這次成功的創作,引發了吳為山對藝術創作社會責任的思考。20世紀80年代之后,中國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社會面臨轉型。吳為山深感一個民族的興盛需要有強有力的民族之魂支撐,在歷史發展的每個坐標點上,都有代表性人物。作為一個雕塑工作者,吳為山希望用黃土煉就其形象,凝固其精神,以青銅鑄造其豐碑以勵志后代,昭示未來。因此,他開始為中華名人塑像。他從塑造有相可依、資料充分的現當代杰出人物入手,繼而逐步過渡到塑造古代人物乃至上古神話。
1995年春,吳為山為費孝通先生塑像。費孝通對他說:“一個人一生中做一件事,把這件事做好已經很不容易了,望你長期下去。”并為他題辭:“為山同志,得其神勝于得其貌。”季羨林看過他的作品后,撰文以贊:“揚中華之文化,開塑像之新天。”這也讓吳為山更清晰地意識到自己所追求的事業里有中華文脈的軌跡,能讓人感受到精神的力量。
1996年,吳為山在荷蘭歐洲陶藝工作中心創作雕塑。
在進行藝術創作的同時,吳為山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先后在歐洲、美國工作,與國際雕塑界同行進行交流。1998年,他回到國內擔任南京大學教授,并創建了南京大學雕塑藝術研究所。在這里,吳為山繼續他的古今文化名人創作。這些作品凝聚了他的藝術理念、文化責任和民族情感。名人塑像似無言的師者,傳承著民族文化的血脈,傳遞著中華文明的薪火。
《天人合一——老子》創作于2005年,立于淮安缽池山公園。
塑形寫意
“中國的美術家要找到支點,才能在世界藝術史圖景中立定文化坐標。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我在對中華美學精神、對中國傳統雕塑藝術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寫意雕塑’的概念。新時期的中國寫意美術,要向世人講述中國、中國人,講述中國藝術家的夢想。”吳為山說。
吳為山從這些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里不斷汲取養分,塑造他人的同時,也在塑造和豐富著自己。2002年8月,吳為山在福建惠安“第八屆中國雕塑論壇”上首次正式提出了“寫意雕塑”的概念。
中國雕塑有著多元的寫意傳統,但與西方寫意雕塑重視造型的外在形式不同,中國寫意雕塑重視生活體驗和情感表達,一方面強調創作手法的“寫”,另一方面突出作品內涵的“意”。中國現代寫意雕塑,正是將傳統雕塑中的寫意精神與西方寫實主義中出神入化的形神表現和抽象主義、表現主義的形式創造置于同一文化空間,在現代話語中尋找“異口同聲”的心靈表達,打造出一種神似與形似之間的精妙平衡,既具備民族藝術精神又不失人類情懷。
自吳為山提出“寫意雕塑”的概念及理論以來,中國雕塑的寫意性有了更清晰的探索方向:塑中華文化之“形”,傳中華文化之“神”,寫中華文化之“意”,成為具象的哲學、流淌的詩歌、舞動的書法、融合中華美學,表現中國精神。
《董仲舒》雕塑以東方寫意精神融滲董仲舒的哲學世界,以古法意象表現形式展現一代大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治抱負。
《李漁》青銅 58×30×15cm 2018年李漁,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
《炎帝》樹脂 190×140×260cm 2017年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與黃帝同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在塑造炎帝的過程中,著重展現了他為華夏民族社會發展作出的杰出貢獻,以及“教天下”的溫和親民形象。
吳為山的探索立足于厚重的文化支撐,催生出無盡的意蘊。他的雕塑作品《問道》由孔子、老子兩尊青銅雕像組成,取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所記載“孔子問道于老子”的典故。雕塑采用大寫意的創作手法,融合中國傳統泥塑造型加以表現,心手相應,任運自然。孔子像渾然高古,展現儒家仁愛為本的道德追求;老子像飄逸悠游,體現道法自然的精神內核。
《問道》于2017年3月2日在中共中央黨校揭幕,孔子像渾然高古,造型圓厚,強調體與面的結構關系,整體彌散著禮敬與端嚴,展現出儒家中正祥和、仁愛為本的道德追求;老子像則飄逸悠游,造型奇崛,強調線的表現,上善若水、淋漓而下,體現了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內核。
他為杜甫草堂博物館創作了表現詩圣杜甫的系列雕塑作品。從游學壯歌、長安沉吟、流寓秦州,到夔門抒懷、草堂歲月、洞庭余響,一尊“一覽眾山小”的主雕和六個飽含詩意的主題雕塑塑造了詩圣形象。這組以意象與具象相結合的藝術表現,使杜甫的形象從泥的黏性中活出來,又在1800度的高溫熔煉中化為青銅。“蕩胸生層云”,立于大地,詩化于當代。
以美傳情
關于不同文明之間如何形成有效對話,吳為山談到了“三個一”——一張臉、一顆心、一個魂。“臉是民族國家文化的特征,在世界豐富多樣的文化對話當中應當凸顯各自的文化價值;心是平和、平靜、平等的溫潤之心、真誠之心,彼此坦誠真摯地對話,就會在對話之間形成情感的紐帶;魂是人類共同發展和平之魂。”
2016年12月24日,吳為山在塑造雕塑《妻子》的泥稿。
因為雕塑,吳為山在中西文化之間行走,與羅丹、莫奈、德加、亨利·摩爾不斷神會際遇,更有感于人性的力量、藝術的力量。他在1996年為荷蘭女王塑像;在41歲時,以作品《睡童》獲得人生中第一個雕塑界的國際大獎——英國皇家肖像雕塑家協會的“攀格林獎”。
《睡童》 青銅 10×7×8cm 1998年2003年該作品獲英國皇家雕塑大獎——攀格林獎。
2012年起,吳為山以“文心鑄魂”為題開始了國際巡展。聯合國特展開幕式上,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面對100多個國家的外交官,手撫孔子像說:“孔子教我們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展出的作品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組雕模型,引起了各國參觀者的情感共鳴。潘基文表示:“蘊含的不僅是一個國家,更是全人類的靈魂。”
2012年9月,時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欣賞吳為山的代表作品《巍然成山——孔子》。
同年,吳為山的作品在意大利羅馬的威尼斯宮展出,吳為山以“對話”為主題,創作的《超越時空的對話——齊白石與達·芬奇》組雕被意大利文化部收藏,文藝復興的故鄉留住了中國的齊白石。
《超越時空的對話——達·芬奇與齊白石》。雕塑以超現實主義手法虛構意大利文藝復興巨匠達·芬奇和中國現代繪畫大師齊白石的對話,寓意中意兩國跨越時空的文化藝術交流。在東方、西方不同的空間,在古代、現代不同的時間,兩位藝術大師仿佛在進行穿越時空的對話。該雕塑收藏陳列于羅馬意大利國家博物館。
此后,吳為山的作品開始大規模在世界展出,作品安家于不同的文化熱土之上,印鑒著人類共同的價值觀。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面孔的老子像和孔子像,先后在法國、意大利、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重要博物館、美術館與駐外藝術機構展出或永久陳列;2018年,在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之際,吳為山創作的《馬克思》作為中國政府贈送給德國特里爾市的禮物永久矗立于馬克思的故鄉;2019年5月4日,以紀念中國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00周年為主題的雕塑《百年豐碑》落成于法國蒙達爾紀市;2020年1月18日,在歐洲文藝復興大師達·芬奇逝世500周年之際,意大利達·芬奇博物館立起一組由吳為山創作的大型雕塑《超越時空的對話——達·芬奇與齊白石》;2022年7月20日,吳為山創作的《鑒真像》在日本東京上野恩賜公園不忍池畔正式落成并揭幕;《靈魂之門——塔拉斯·舍甫琴科與杜甫對話》《神遇——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對話》等“文明對話”主題雕塑作品近年來落成于烏克蘭、希臘等國家……不久的將來,吳為山塑造的古今中外文化名人雕塑還將落戶烏拉圭、塞爾維亞、哈薩克斯坦、古巴等更多國家,這些永不落幕的雕塑成為深化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的橋梁。
吳為山于2012年創作的繪畫作品《紫氣東來——老子出關》。
《紫氣東來——老子出關》青銅 153×63×105cm 2012年老子騎著青牛,伴隨著吉祥的紫氣,悠然而去,飄飄欲仙。這寓意著思想、智慧的升華,表達了人們對仙人老子的美好祝愿。該雕塑中,老子有神性,青牛有靈性,在眼神對視中,恍惚前行。
2018年2月5日,吳為山修改雕塑《馬克思》終稿模型。
2018年5月5日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紀念日,吳為山受邀創作的馬克思青銅塑像在德國特里爾市西蒙施蒂夫特廣場揭幕。
馬克思故鄉德國特里爾市市長萊博說:“馬克思雕像重新變得栩栩如生,他的思想理念得以在21世紀以視覺文化的方式呈現出來。”該雕像于2018年5月5日在馬克思的家鄉德國特里爾市落成。
吳為山曾求學任教于南京師范大學,創立南京大學雕塑藝術研究所與美術研究院,執掌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中國雕塑院,在為藝為學的經歷中,他也接續了中華美育傳統的使命。2014年,吳為山開始擔任中國美術館館長。
近十年,吳為山見證與親歷著中國美術館不斷走向世界、不斷對話世界的進程。自2014年至今,中國美術館共舉辦30余個國際展覽,組織策劃赴國外展覽20余個,逐步形成并推動了“來自中國美術館的藝術”“中國寫意”等系列品牌展覽走向國際舞臺,積極推動金磚國家人文交流合作和“一帶一路”人文交流的倡議,先后牽頭組建了“金磚國家美術館聯盟”和“絲綢之路國際美術館聯盟”。這些都成為中外文化交流互鑒的藝術印證。
2023年6月17日,吳為山為觀眾導賞“美在新時代——中國美術館建館60周年系列展覽”。活動現場,吳為山為觀眾講述經典美術作品及其背后動人的故事。
2023年9月,吳為山在工作室創作。攝影 陳建/人民畫報
“各國藝術中蘊含著民族性和生命力。只有通過對不同文化的包容與認同,我們才能真正體現文化的意義所在。”吳為山表示,人類文明發展史本就是一部多元文明共生并進的歷史,歷史呼喚著人類文明同放異彩、相得益彰。
內容來源 | 2023年9期《人民畫報》
編輯 | 田瀟、王伊奕
校對 | 袁夢
值班審校 | 喬振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