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上剛看完2023年的好萊塢電影《音樂大師》(百度搜片源)。是一部具有經典好萊塢風格的電影,而且極其美國。影片彌漫著的特殊味道,恐怕屬于好萊塢獨此一家。
電影反映的是美國著名指揮家伯恩斯坦的私人傳記,而且更多的,是表現他的感情生活——與妻子的,以及與同性者間的。
作為與卡拉揚同時代,且彼此在樂壇上雙峰并峙,故亦有了所謂歐卡美伯之稱的指揮大師伯恩斯坦,其實最為人稱道的,除了作為著名指揮家的身份之外,便是他身體力行地對馬勒音樂的推廣——馬勒音樂有今天這種巨大的影響力伯恩斯坦居功之偉,以及由他創作的音樂劇《西城的故事》;再有,那就是幾近成傳奇的,于1989年在被推倒的柏林墻之廢墟上,他莊嚴指揮的由柏林愛樂演奏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在當時,世界上恐有幾億人在電視機前觀賞了這場舉世無雙的偉大的世紀之演。那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偉大時刻———由柏林墻所代表的那段歷史結束了!
可奇怪的是,以上幾項凝聚在伯恩斯坦身上的高光時刻居然完全沒有展現,為什么?
藉此機會,我隆重地向朋友們推薦由伯恩斯坦指揮的DG公司出品的馬勒全集之唱片,這也是古典音樂發燒友人手一套的必備品,甚至是證明你是否愛樂的身份證;另外,我個人再推薦伯恩斯但版另一套作品,也是DG公司出品的斯特拉文斯基的幾部最著名的早期作品唱片,如《火鳥》《春之祭》《彼德魯斯卡》等芭蕾舞曲,皆為極其美妙的演繹,直擊人心。
當然,盡管如此,《音樂大師》仍是值得推薦的好電影,再順便說一句,出演伯恩斯坦的演員太像"本尊"了。
過去,我一直以為薩義德之《論晚期風格》一著是專論古典音樂作曲家的,如貝多芬等人,因為多見樂評家在言說此書。故沒買。
前幾天,又見有一文說到此書,并說到書之附名為《格格不入的音樂與文學》。我一怔,心說,咦,它不僅說了音樂,還一并論說了文學,既如此,何不買來一閱呢?
作為后殖民文化之概念的發現者薩義德不僅深諳民族學、文化學與文學之理論,其在古典音樂之評說上亦獨有見識,可自他離世后,似乎他的名字也鮮見有人再提及了。
是因為他過時了嗎?他的理論發現其實亦間接地通往正時髦的"身份政治",怎么就會過時呢?
薩義德所學專業似乎是文學,所以他的文字既便翻譯成中文也是才氣逼人的,更何況,他那獨辟蹊徑的驚人見識。
2024年2月2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